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109岁录音的玛齐,不容忽视的扬多,宝藏指挥罗维斯基,隽永常青树伯格曼

恐怕无论对于作曲家,还是演奏家而言,都会有这样的时刻:感到自己确实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而我在编辑这期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的文字、做版,找音频的时候,也感到自己开设这个栏目的初衷,已经实现了。确实找来对的人谈论对的演绎。
当然之前两期也一样,希望以后也能如此。另外,本月“品乐圆桌谈”会有特别专题推出,先预告一下。本篇搭配音频,且听且看,可移步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https://mp.weixin.qq.com/s/Br_0lX-Gb80YsXqnHOKW8Q
张可驹

何宁之选:扬多(JenőJandó)弹巴赫独奏作品,《法国序曲》BWV831、《a小调幻想曲与赋格》BWV904等,由Naxos发行。
文:何宁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Jenő Jandó这个常见不鲜的名字是自动忽略过去的,起码我之前是如此。我要为我如此粗鄙的行为感到抱歉和遗憾,因为我无意间听到了他演奏的巴赫键盘作品专辑,而这个录音是如此的震撼和打动我。
对扬多大师的无视自然来源于两个原因:一是Naxos公司的定位,虽然现在他们定价涨了起来,但毕竟起家是依靠签约了很多名气不算响的艺术家,打着性价比著称的。尽管也有出版一些演绎优秀的录音,但踩雷的情况也常有,并且在录音效果方面也不是非常统一;二是扬多的录音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
你会看到各种作曲家的作品都有他的录音出版,这种纵览全局、大小通吃的钢琴家往往在质量方面会有所限制,例子其实很多。
这张巴赫键盘作品集里包含了三部作品:前奏曲(幻想曲)与赋格、一部小型变奏曲和重要的《法国序曲》(帕蒂塔),出于对这些曲目的热爱我购买了录音,一听之下大吃一惊,整张我是一口气听完,最想感叹的就是一个字:正!
现在越来越多的钢琴家录制巴赫作品,因为要表现对于巴赫的独特理解,在速度、音色、装饰音等各个方面都会做出极为个性甚至扭曲的处理,而像扬多这样正大光明没有花招却极具说服力的演奏实在太少了。他的音色极为典雅,速度做了很多细微的变化却非常地节制,而在对位表现上清晰无比,这让我非常激动地找来他所有的巴赫录音一探究竟。
虽然扬多录制的作品丰富无比,但巴赫录音只有全部平均律、哥德堡变奏曲和这张键盘作品选,这些录音都保持了一样的水准,哥德堡变奏曲甚至是我听过最喜欢的,我也向学生们大力推荐了他的平均律录音,像这样稳定、规矩、充满了乐感且声部清楚的录音实在适合作为学习的标杆。
同样的,我找来了他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和海顿奏鸣曲全集,其中迷人的乐感和刚正的权威感实在让我感慨不已,我竟然无视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钢琴家多年。

去年我们失去了他,希望我意识到他的伟大不算太晚,但愿本文能引起更多乐迷对他的注意,这个司空见惯的名字就是靠谱的代名词,他的丰富多彩的录音是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
何宁:钢琴家,乐评人,声乐控,历史录音控,阿尔坎、梅特纳与吉利骨灰级粉丝,阿尔坎协会会员。

阿宅与变态阿狗之选:钢琴家玛齐(Colette Maze)109岁时的最后录音,由Continuo Classics发行。
文:阿宅与变态阿狗
2020年以来,时间的齿轮转动越来越快,许多我们所熟知的音乐大师们也在这段期间慢慢离开了人世。从近期的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前几年的弗莱里(Nelson Freire),傅聪,海布勒(Ingrid Haebler),杨多(Jeno Jando)到”教授”坂本龙一等音乐家都是许多乐迷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似乎正在目睹一个时代的结束。
对我来说,玛齐女士(Colette Maze, 1914-2023)在这些著名的音乐家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她不仅仅是当今柯尔托仍在世为数不多的弟子,也在九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录制商业录音,成为了当代录音史上的一个奇特案例。
据闻玛齐女士原本不太想留下演奏录音,是由于家人的支持建议她将柯尔托的指导与传承用声音记录下来,她才愿意录制唱片。老实说,当时已年逾九十的玛齐女士在一些需要较高手指技巧的作品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例如德彪西的《如西风所见》(前奏曲第一册,第七首)或是在104岁时所录制的《快乐岛》都出现了较为拖沓或含糊的段落,但我想也许这些音乐记录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胜过了演奏者本身的技巧吧?百岁人瑞持续录制唱片,这本身就是钢琴演奏的奇迹了!

玛齐女士最后一张唱片发行于2023年,钢琴家本人在这份录音的发表后没多久便过世,享高寿109岁。这份演奏与前几份的独奏录音有些许不同,这份不到五十分钟的新录音当中还收录了与吉他手Bertrand Caze的合奏。
这里让我最意外的编曲是坂本龙一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这首开启了他电影配乐大门的钥匙,但可惜的是玛齐女士的演奏略显单调,虽然在旋律上依然可以感受到老钢琴家的自信,但在细节的解释上则显得较为单调,不过我想这首曲子或许也是只属于坂本本人的绝技吧?
这份曲目单中还安排了格什温,皮亚佐拉,德彪西与舒曼的钢琴作品,其中舒曼的《童年情景》是这份录音的重点,在轻巧戏谑的乐段中,将近110岁的老钢琴家却没有让人失望,表现出”儿时情景”当中的童趣,但也似乎是钢琴家人生最后的总结,一切就在静谧的”诗人说话了”这首温馨的小品中结束。
这份曲目单有一个有趣的巧思,那就是在坂本的作品后,钢琴家接着安排了德彪西的《被遗忘的印象》(Images oubliees),我不知道玛齐女士是否知道德彪西是坂本生前最喜爱的作曲家,但这样的安排却也是让熟悉这些故事的乐迷们感到一丝致敬的意味(注:坂本虽与玛齐女士同在2023年过世,但坂本在3/28日离开人世,比玛齐女士早了半年以上)。
总体而言,这张专辑较适合独自欣赏,用心来感受钢琴家用琴声诉说她百岁的人生精彩终章。
阿宅与变态阿狗:一枚学术工作者与狗痴,闲暇之余喜欢文字创作,收集唱片,烹饪与旅行。

笑天居士之选:罗维斯基(Witold Rowicki)指挥华沙爱乐,演出海顿与贝多芬的交响曲,由Polskie Nagrania发行。
文:笑天居士
虽说波兰并不‘盛产’指挥大师,但在音乐史上依然有几个伟大的名字不容忽视。如罗津斯基、克莱茨基以及现在乐迷更为熟悉的斯克洛瓦切夫斯基。而作为华沙爱乐史上最重要的首席也是当代波兰音乐主要推广者,罗维斯基似乎更多的是以伴奏指挥家的身份为大家所记住。
殊不知其实他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在飞利浦留下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在dg留下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纯乐队作品,演录水准都相当高。奈何在那群星璀璨的年代,以他的背景和低调的风格,并没有太多出头的机会。
前些年偶然买到他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演绎质朴内省,又气象宏博,让我大为感叹,这水准足以比肩一众德奥名演甚至在某些地方更为迷人。后来便一直留意他的指挥录音,直至这个月又碰到他的另一张乐队专辑,便毫不犹豫地收下。
这是波兰唱片公司Polskie Nagrania发行的罗维斯基10cd纪念合集中的一张。收录了他指挥的贝多芬第3、7以及两部海顿交响曲的现场。总体而言罗维斯基的诠释偏现代风格,庄重稳健,理智中不乏热力。也许是缘于丰富的伴奏经验,他在声部平衡、细节处理等方面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弦乐声部,线条干净明晰,表情细腻丰富,在慢板乐章展现出惊人的情感深度,让人回味。
诚然与一流名团相比,华沙爱乐的音色略显粗糙,铜管也无法让人振奋......但不得不说乐团的演奏达到某种顶级的‘精准’和高超的完成度,几乎让人忽略各种不足。
我想这是一种藏巧于拙的高级技巧吧,有赖于指挥家对作品内在情感的敏锐洞察,以及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法。这让我想起瓦尔特的一句话:“我更关心的是一种超越音响的清晰,也就是音乐之意义的清晰。”某种程度上罗维斯基正是如此。

前年SWR CLASSIC曾推一套罗维斯基指挥柴科夫斯基的录音集。德国团的素质明显更胜一筹,演绎更是活力与深度兼具,某些解读很有新鲜感。得大家关注。
笑天居士:电气工程师,理工男,资深乐迷,研究名演,也热衷探寻不应被“隐藏”的演绎者。

Abright Pan之选:钢琴家伯格曼(Maria Bergmann)弹海顿的几首奏鸣曲,由Hanssler发行。
文:Abright Pan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沉迷于伯格曼的这张海顿奏鸣曲录音。这个月在寻找C.P.E. 巴赫键盘奏鸣曲的过程中,我再一次遇到了Maria Bergmann的名字,也不可避免地再次播放了这张录音,同时也觉得应该用文字谈论一下这张海顿的演绎和伯格曼的钢琴艺术。
马丽亚·伯格曼并不是一个让很多音乐爱好者熟悉的名字,却是上世纪后期很多德国人记忆深处的名字。作为德国西南广播公司(SWR)的专职广播钢琴家,她的钢琴录音从1946年SWR建立之初起,默默地伴随了几代德国人的成长(甚至在一些她的录音视频的评论区中,很多老德国人都在回忆几十年前有她钢琴声伴随的岁月)。
直到1982年退休,伯格曼毫不停歇地在电台内工作。切换不同的钢琴家类型(独奏—伴奏—室内乐)的同时与许多著名音乐家(例如指挥罗斯鲍德,库贝利克; 小提琴家阿卡多, 格鲁米欧, 伊迪丝·佩内曼; 大提琴家斯塔克, 福尼埃;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等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且获得对方在演奏中的极度信任。在这个过程中,她在SWR留下了2700首录音,也是已知德国钢琴家中留下录音最多的人。

作为立于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时期之间的作曲家,海顿的62首奏鸣曲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风格的转变,也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这同样导致了在演绎解读这些作品时,不同的钢琴家选择截然不同的切入点。
有些钢琴家会类似演绎巴洛克作品那样,注重于结构的构建与羽管键琴似的发声的表现(类似于古尔德和兰多芙丝卡等);有些钢琴家更侧重于古典时期的音乐和声处理及形式逻辑(类似Ilse von Alpenheim、瓦尔特·克林、布赫宾德等);也有些钢琴家选择放大情感脉动并捕捉其中的戏剧性等表面情绪(例如Lubov Timofeyeva、Alain Planes及傅聪等)。
而在我听过的海顿奏鸣曲演绎中,两个人的演绎让我觉得是超脱于形式的:一是晚年的里赫特,80-90年代的里赫特将大量的海顿奏鸣曲加入自己的音乐会曲目中。他演绎的海顿不是“某种形式”的海顿,而似乎是一种追求音乐发展史背后的精神与人的、集大成的属于名为里赫特的海顿;另一位则是伯格曼, 她对海顿的演绎似乎是里赫特的对立面。

自学钢琴直到12岁,然后在并没有这么大名气的威斯巴登音乐学院学习,师承也无从考证,之后在SWR的录音室和直播间日复一日地将弹琴当成坐班工作了36年——她选择了一条非寻常的钢琴家的职业生涯。而这种也许看似枯燥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打磨掉她的个性,而是让这种个性升华。
她手下的海顿奏鸣曲极其清晰、圆润、微温。结构紧凑扎实却又毫无棱角和拘束感。每个乐句都被精细且匀称地构建、雕琢并打磨。
没有格式化地拘泥于格式也没有万花筒般的质感或夸张的情感脉动,只是任由音乐本身的表情与情感脉动潺潺流动,并以柔和自然的偏蓝绿色调的音色营造着充满情趣的生机——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一种让-菲利普·拉莫音乐带给我的景象感或者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画中的景象。
一切的景象感、色彩感和情绪都是来自于音乐本身,比起放入许多属于自己的解读,伯格曼更多是考虑是如何让音乐自己去流动。这或许也是她日复一日在录音棚中面对音乐本身时所感受的,伯格曼由此建立她的钢琴艺术。

目前伯格曼在SWR的录音发行实体唱片的部分,还包括她与罗斯塔尔合作的勃拉姆斯奏鸣曲
除了这张正式专辑之外,SWR数字发行了很多伯格曼的录音。鉴于她的录音存货数量极大,她所录制过的作品和作曲家也极其多,其中不乏大量冷门偏门的作曲家和曲目——这也有待我继续挖掘。
除了这张里的海顿奏鸣曲录音,伯格曼的独奏录音我还推荐她演绎的C.P.E.巴赫、克莱门蒂奏鸣曲,以及弗雷和格里格的小品。
Abright Pan: 资深乐迷,主攻钢琴与交响乐,历史录音爱好者,热衷开发被遗忘的钢琴家。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8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3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9人喜欢)
- 母亲节专题:在音乐中,看“不内耗的母亲”等等 (8人喜欢)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