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作者到小说编辑,角色变化
和很多人一样,我年少时有些叛逆,不在意身边与眼前,总想着星辰和大海。连考试都搞不明白,却总思考着俄国1917年的红白内战有无更优解,思考着劳伦斯在阿拉伯的自恋式伟业能否复制。总之,多关注宏大的命题,便能忽略掉自身的渺小和困顿,逃避无能为力的现实。看不上早恋、打架、做题以及想着进编制的同龄人,多看了些书,崇拜起布尔加科夫、马尔克斯、卡夫卡、卡尔维诺等等作家;多看了些电影,崇拜起塔可夫斯基、特吕弗、今敏、博格曼、费里尼等等导演。吸收先贤照耀的荣光,自己也像个气球膨胀起来。
自觉与众不同,但又缺少证明,艺术家这种头衔便成了最好的修饰。毕竟要当科学家需要实验和专业机构认证,要当运动员需要锻炼和比赛,而艺术家的标准最为模棱两可,和主观感觉挂钩,即便无人赏识,也能用梵高为例自我安慰,世人有眼无珠嘛。而艺术也分门别类,绘画需要报考专门的院校,创作音乐需要购买昂贵的器材,当导演更是需要庞大的团队支持……而写作,只要笔,或者敲击键盘,便可以自称小说家或诗人,门槛最低。
于是我便开始写诗,写小说。这可能是很多文艺青年走向写作的模板,很多孤僻的少年在各自的角落里,自觉走上了独特的道路,最终在出社会后被命运风吹雨打,和许多同样经历的人殊途同归,被磨平棱角。我就这么东游西荡十余年,也二十多岁人了,不好再觍着脸自居年少轻狂的少年,没了傲气,接受游戏规则,出版了两本书、在一些期刊发了稿子、得了几个奖,找了份工作,混进谋生人群的潮流之中,随波逐流,回忆往昔时伤感但又无可奈何。
毕竟膨胀的气球一戳就爆。
如今看来,写作也是一种职业,一种社会分工,跟餐饮业者、淘宝电商、手工业者没有本质区别,无所谓高尚或媚俗。只是作者会给自己加戏,赋予写作一些超出情绪价值本身的意义。很多时候,写作者把文学抹上油膏奉上神坛,那样自己也可以如同宗教僧侣与有荣焉。或许一个人写作时是纯粹的,但当其变为多方互动并被赋予现实谋求时,那必然变得糅杂。
我现在既是创作的作者,也是选稿的编辑,还是阅读的读者,也算是一种三位一体吧,其实更多的感觉是精神分裂与自相矛盾。这个短视频决定流量的时代,坚持文字内容是逆流而上的,背离快节奏的生活,毕竟阅读是需要慢下来,静下来的事。韩寒老师创办的【ONE·一个】能走过十多年的岁月,仍坚守着文字阅读的领域,是很不容易的。

我原本是ONE的作者,在平台上发过一些短篇,很幸运在朋友引荐下得到了面试机会,并最终在ONE工作。入职的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工作就是和投稿打交道,包括中长篇,审过至少数千篇稿子,各种风格、题材、类型。
就审稿经验来说,对于如何投稿更有机会有一些总结。
首先,打动编辑的往往不是“最好”的稿子,而是“最合适”的,不同平台的受众和审美是不一样的,这和川菜和粤菜各有拥趸是一个道理,没有高低。所以作者得明白“我能写什么以及对方想要什么。”而在短篇阅读之外,中长篇的类型文学ONE也非常欢迎,因为具有影视改编的可能。
小说需要名片和简历,其实投稿和面试是相似的。每一名编辑面对的稿件都很多,所以,让编辑更容易理解作品对过稿更有帮助。邮件标题,写清「作者名和作品名」以及类型篇幅,邮件内文说明「作者和作品简介」,投稿作品以附件添加,内文的字号和排版、行距都可以斟酌一下,这些越清晰,编辑能越快对过稿可能性作出判断。
还有,在自我和读者之间寻求一个公约数。文学创作者通常都是极富主见的,但当这种主见让别人对理解作品增添了难度,作者就会陷入妥协与否的纠结中,这是一个两难问题。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人人都能看懂并不是说就是流俗,晦涩难解不意味着高雅。好的故事人物,好的题材,好的文笔,有时候三者有其一就足以让作品在编辑眼前一亮。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浅见,在编辑这条职业路上我也是新手,很多时候需要学习成长的不仅是作者,编辑也是如此,欢迎豆瓣友邻不吝赐稿。
最后讲一个冷笑话,我从2015年高三时开始到处投稿,始终用的是一个邮箱,那些年的投稿结果最多是已读不回,较多的是收到自动回复,少数委婉拒稿,极少数“小说留用,请添加编辑联系方式”,当初饱尝冷漠的拒稿之苦,如今作为编辑,邮箱里作者来稿多了,不合适的稿子无论怎么想措辞,也终归要拒绝。
人生如斯,稍不留神便活成了当初讨厌的样子。
王陌书 2024.5.6

慢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说作者,以及deepseek (10人喜欢)
- 一个关于孤独、关于理解,也关于湖的故事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