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摘抄本(二二六)曲黎敏解读《伤寒论》(二)

8,理中丸方 : 人参、 干姜、 甘草 ( 炙 )、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 捣筛 , 蜜和为丸, 如鸡子黄许大。 《伤寒论》 说 : “理中者, 理中焦。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皆本于理中。" 这句是说 , 以理中汤为底子的中药方对胸满、 心下痞等都有效, 即对心脏症状有效。 “霍乱, 头痛发热, 身疼痛 , 寒多不用水者, 理中丸主之。" 这句是说 , 理中丸可以治疗瘟疫霍乱造成的头痛、发热、浑身疼痛等。 “大病差后 , 喜唾, 久不了了 , 胸上有寒, 当以丸药温之, 宜理中九。 ' 这句是说,理中丸可以对大病初愈者有补益作用。 用理中丸 ( 汤 ) , 是让自己产生生气 、 生血的能力。 它要生气 、 生血就要先祛寒和湿,因为湿气特别耗气耗血。人人都有事,都有想不通、生气郁闷的时候 , 人人都有情绪,所以都有寒。所以有的人一吃理中丸 (汤), 身体就开始肿和胀或出现腹泻。可理中丸(汤)里并没有腹泻药,这是因为湿气从皮肤走,就是肿胀;从大便走,就是拉稀,屁还特别多。而且吃理中丸,还从原先食不下变成特别能吃了,更严重的发病反应是把心脏里面的病往外赶,赶到心包经时就出现“心澹澹大动",所以有人就害怕吃理中丸(汤)。反过来讲,理中丸(汤)是发症状最有力量的,而且也是驱病最有疗效的。 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伤了,肾的收藏能力就弱了,人就会掉头发。如果能吃两个月的理中汤,别说头发了,原先掉的眉毛都能长出来。原理在于土克水,土一克住水,肾的收藏能力就起来了,头发不就长出来了吗?
9,小柴胡汤/颗粒,可以治疗头晕目眩,降气、止呕,尤其适用于妇女经期发热等。 麻仁润肠丸,《伤寒论》说:趺阳脉浮而涩(趺阳脉指阳明胃脉),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的,麻子丸主之。老人家便秘,通常可以用麻子仁丸,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此药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逍遥丸 , 由医圣张仲景治 “肝气郁结" 的名方 “四逆散" 加减化裁而成 , 是历代中医临床广泛应用的疏肝解郁、 养血调经的经典方剂。 用四逆散最有效的, 是那种突然一口大气憋上来顿时手脚冰凉 , 并出现呛咳、心慌或腹中痛,并马上拉稀的病人。 800多年前的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把四逆散加减而成逍遥丸,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对情志病有良效。
大黄蛰虫丸,出自《金匮要略》,“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 房室伤、 饥伤、 劳伤、 经络营卫气伤 , 内有干血, 肌肤甲错, 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九主之'。此药可以活血破瘀,通经消症瘕。用于瘀血内停所致的症瘕、闭经、盆腔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性不孕症。症见腹部肿块、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潮热羸瘦、闭经。
李东垣的补中益气丸,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大便稀溏、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服药的注意事项:病在下的,饭前服用;病在上的,饭后服用。上午九十点钟,脾经当令,可服附子理中丸,下午六七点钟,肾经当令,服肾气丸有良效。
10,伤寒名方一乌梅九 伤寒脉微而厥, 至七八日肤冷, 其人躁, 无暂安时者, 此为脏厥, 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 , 故烦 , 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 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 , 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 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先说 “脉微而厥"。 脉微,是阳虚 。 “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渐渐地,人就躁动不安,这就是 “藏厥" , 而不是 “蛔厥" 。 “蛔厥" 是什么呢?就是呕吐,因什么而吐呢? 因 “蛔上人其膈" , 气逆烦躁而呕吐。 因而今人把它看作驱虫剂,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效,可以治疗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颠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此方共十味药,其中乌梅有酸收之性,可以保肝阴、敛肝气,当归补血养肝。黄连,黄柏泻肝之淤堵。少阴证里不能有苦寒药, 但厥阴证里,因为寒热错杂,所以会用到苦寒药。但附子、干姜、细辛辛温散寒,蜀椒,桂枝,也通阳,所以此方不算寒凉剂。 其具体制作方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是说把十味药捣筛好,混在一起,用苦酒(醋)泡乌梅一宿,如此才能去核。再蒸五升米饭, 捣成泥,和药混合,放入杵臼中,用蜜捣二干下,做成梧桐子大的药丸。先食饮服十丸,一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 臭食等。
11,张仲景时期的中药煎煮比较特殊 , 我们现在是一服药煮两回,早晚各一次。 第二次煎煮出来的药汤与第一煎的药汤颜色不一样,所以才有把两煎合起来的要求,“阴阳合和"。药物的第一次煎煮,可以提取其有效成分的50%,二次煎煮,就只有40%的有效成分了。 而我对煮药的认知是 : 第一煎一定晚上服用,靠一夜的休息来加大药力,第二煎第二天早上服用,靠白日的阳气加持药力。 但经方的特点是 , 凡药只煎煮一次,有的一次服下,有的要分成三次服下。这也是经方剂量大小变化的一个原因。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风邪上行,会鼻子不舒服;胃气上逆则干呕),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汤原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按李时珍的一两等于3克算,桂枝汤的剂量就是: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现在网上基本都是按这个剂量走。 如果按汉代的一两等于15克算,就是:桂枝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 张仲景桂枝汤具体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如下: 上五味,㕮咀(切碎)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心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2,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6克),桂枝三两(9克),去皮。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炙,通草二两(6克)。大枣25枚,一法,12枚。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就是手足冰凉。可能小腿都凉。伤寒论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即阴阳气机相逆,阴盛阳衰,阳气无法通达四肢,四肢冰冷。
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的区别:四逆汤是少阴证主方,病在少阴以阳虚为主,当归四逆汤是厥阴主方,病在厥阴就是阴阳俱虚。同样手脚冰凉,服用四逆汤的人身体还比较壮,所以用的药比较少,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用当归四逆汤已然有血不足的问题。若老人手脚冰凉,全身筋脉紧,偶尔抽筋就是血不荣筋,可以吃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对应的脉象:脉细欲绝,脉细是血虚,脉微是阳虚。若脉微欲绝,就要用通脉四逆汤。用附子,干姜,甘草,而血虚就要用当归和芍药补血。当归归肝经,有补血之功。芍药敛阴平肝,肝不克脾,脾血就得以运化。相比赤芍,白芍有镇静抗惊厥之用。可用防肝风内动,致抽搐晃动之症。破寒邪,即用桂枝,细辛,通草散寒通阳。桂枝,甘草通心养,调和营卫,细辛,通草通窜力强,可驱寒止痛。
亦治:血虚头痛,颠顶痛。手指冰凉且变白或变青。冻疮,妇女乳腺疾患,女子宫寒。男子疝气,肝血不足造成的心区疼痛等。
寒若在心肾,就是在少阴。以阳虚为主,凡阳虚者。要在祛寒的同时扶阳,所以用附子,干姜,葱白等。如果伤血,伤筋,就是伤肝。肝精不足,风邪就盛,风邪收敛不住,人就肌肉瞤动,头晕目眩。这时就只能用乌梅丸或当归四逆汤等,一边填精,一边来收敛。此时驱寒散寒就不能用附子干姜。因为厥阴肝经主藏血,多用附子干姜等燥药会伤血。用桂枝,细辛,通草,取其辛散濡润之性。桂枝通心阳,心阳,细辛散肾寒,可以解全身疼痛。肝寒太过则肝木克脾土,胃寒而上逆,人就恶心吐涎沫。所谓涎沫,不是乱糟糟的呕吐物,而是像蛋清似的黏水。还会出现严重的头痛这种胃寒就要用吴茱萸,生姜等。
13,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邪有收引之性,会引发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症。寒邪内应于肾,外在寒邪先伤太阳膀胱经,即人体后背。膀胱与肾相表里。久则伤肾。十病九寒,万病不离寒气。
空调久吹之症:后背掣痛,脖子不能转动,首先要在风池,风府,命关等穴位针刺或梅花针点刺放淤血。严重的先服用麻黄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以纾解体表之寒邪。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凡人体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的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
只要是病,不管是阴盛阳盛,大多是伤于寒。因为有寒邪进入身体,寒化热而出现热病,也是寒邪进入身体后逼出的热。这种热现在谓之发炎,只要发炎,就要消耗精,无论缓慢消耗还是快速消耗。所以叫做"损",寒、热对身体都有害,生命最美好的是三焦的少阳状态,小火温熏,既不寒闭也不蒸腾。
一旦阳虚,脾阳不振,人体就会水湿停留,导致各种湿病的发生——舌头上有齿痕,是脾湿,早上起床上眼皮浮肿,是脾湿,下眼袋大,是三焦水湿。睡觉流口水,是脾湿。水湿四溢,这肌肤浮肿,脾阳不足,这痰饮凝聚腹部而致中焦胀满。
水入于胃,见胃之腐熟而化。其精气上输于脾。脾土生肺金,脾为胃行其津液,而将精华归于肺。肺之功能专门通调水道,也就是调节三焦水道的功能。而下行的水,一定要归于肾。又经过肾的气化,轻者上疏于肺,浊者下输膀胱。人体水的气化代谢由胃脾肺肾三焦等来升降沉浮。
袪湿重在兴阳,清阳之气在四肢,人即使胖,也动作敏捷灵活,若四肢浮肿如泥,则身体重浊,容易酸软嗜睡。
14,水气上冲、气上冲胸。(好似有一口气上冲咽喉。有人还会感觉咽喉如鲠,有窒息感。从而心突突乱跳,心慌胸闷等)。起则头眩,鼻塞,没有嗅觉,味觉等症。可用苓桂术甘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着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茯苓四两(12克)桂枝三两(9克)白术,炙甘草各二两(6克)
骨肉之间的筋膜就属于三焦,如果骨肉粘连,就是三焦不通。桂枝调和营卫。可以解肌,桂枝通心阳,可以帮助心把血脉打到末梢。同时能够让整个肌肉群放松下来。人高热时。浑身发紧。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汗解肌,人很快就会舒服起来。
白术外圈是一层皮,里面全是细腻的窟窿眼,特别像人的骨髓,所以白术强腰脊的功效第一。如果人老是懒,腰挺不起来,可以用白术泡脚,而且白术专门鼓荡肚脐与命门之间,去中焦湿为一绝。苓桂术甘汤也可以治疗水湿造成的心脏病。治各类心脏病几乎都要用到甘草,而且一定是炙甘草。因为它有强心作用。茯苓利全身水湿,可以补脾,养心安神,白术,祛中焦湿,桂枝,通心阳,消阴翳。下气以降冲逆。炙甘草,可以扶助桂枝,以助心阳,同时保脾胃之气。
15,《金匮要略》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症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哈欠连天,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服用甘麦大枣汤。男人也会出现这些问题。服用此药后见效。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9克),小麦一斤(15克),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则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烦乱。方中小麦味苦,心病宜食苦,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可以养心阴,益心气,安心神,除烦热。肝气失和,疏泄失常,则悲伤欲哭。不能自主,过言行妄为。方中甘草强心气,和中缓急。大枣甘平质润,益气和中,之所以说补脾气,是因为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
临床常用于治疗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小儿夜啼等心阴不足、肝气失和者,眼睛刺痛。发作时白睛淡红,疼痛不重,或有头痛,心烦意乱者。
16,伤寒名方一一甘草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还提到一种狐惑病,也是一种情志病。但同时在口腔,眼或外阴出现溃烂,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于西医的白塞氏综合症(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类似。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 默默欲眠,日不得闭, 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病的表现是, 默默不乐, 只想睡觉但眼睛又闭不上, 或卧起不安、神情时恍,这是五脏久受湿热,伤其阴精,卫不内入,故神不内宁。病邪在喉部为 “惑",在阴部为 “狐"。 蚀于喉为惑,说的是热淫于上,如惑乱之气感而生虫; 蚀于阴为狐,说的是热淫于下,柔害而幽隐, 好比狐性之阴。 不思饮食,不闻香臭,这是胃气大伤。脸色一会儿红, 一会儿黑,一会儿白,这是五脏不足,交替衰旺。同时嗓子还哑,咽门为肝胆之候,由是其声嘶败。 在临床上还可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严重的口腔溃疡、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多有七情损伤史。这样的人可以用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常规用量是: 炙甘草 12 克 、 黄芩9克 、 半夏 12 克 、 大枣 12 枚 ( 擘 )、 黄连3克、干姜9克、人参9克。 关于剂量问题, 我们前面已讲, 每个医生会根据病、的情况,给出自己的剂量。 方中用大量甘草生化气血、缓急安中 ; 用半夏,干姜宣畅中焦气机,怯湿和胃 ;以人参、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用黄芩、黄连清上热。
封髓丹:情志内伤如果进一步发展,阳气过衰,即不能治阴,阴邪上冲,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医生不识阴阳,一律认为是阴虚火旺,一味消炎消毒肿,而不知道收敛浮阳,这样就出现了治疗上的错误。
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正在调和水火。也就是调和心与肾。这时的牙疼,腮肿,耳肿,喉痛等皆属于五脏精气外越,元阳将脱,治疗可用白通汤。也可用封髓丹。封髓丹的不是伤寒方,最早见于元代许国祯编撰的《御药院方》一书"补虚损门"中。原文:封髓丹:降心火,益肾水。黄柏三两(10克),砂仁一两半(6克)甘草。上药捣罗为细末,水煮面糊稀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苁蓉半两,切作片子,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滤去滓,送下,空心食前服。
方中砂仁辛温,合甘草辛甘化阳以纳气;黄柏苦寒,合甘草苦甘化阴以伏火。阴阳合化,水火交济,会于中宫,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
封髓丹主要对付虚阳外越,但其中黄柏有灭实火之嫌,幸好有砂仁、甘草护着。此方一般用于男子遗精初始症,但如果遗精日久,就是阴阳俱虚了,就要用八味丸。肾虚,如果酸痛则偏阴虚,如果肾阳虚,则男子为阳痿早泄,女子漏下。阴阳俱虚,可以用八味丸,这是直接的补法,但补不补得进去,难说。用理中,则是土克水强肾法,是从气机人手,让身体强壮。 清代大医郑钦安曾亲身经历用封髓丹治一切虚火上冲、咳,喘等症,屡获出入意料之效, 经仔细揣摩, 始悉此方立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故以至平至常之药,而有至神至妙之用。
17,咳嗽初始原因一般在肺。此时辨证是肺热还是肺寒。白痰属于寒痰。白痰转为黄痰是属于寒化弱。若咳嗽引发高热,说明少阴心肾已启动。
任何病都不是一天形成的。前有证后有兆。如果老闹胆囊炎就得防心梗。因为心与胆相通。如果总是胸闷气短,后背又总疼,得防心梗,手臂有放射状疼痛,小腿肚子疼痛,也得注意心脏。如果总是心悸心慌或好似胃疼,也得小心。还有一种手指发青,发白,冰冷也是心血不足的表现。
如果太阳被憋,人体就会发热以自救。心和肾就要从里面帮忙使劲,把寒邪向外赶,赶的过程产生的能量就会形成高热。但只要一出汗,体表就宣开了,烧就退了。所以,人能高热说明心肾还有劲,没劲儿的话,就是低烧。高热的可怕在于:高热老不退的话,少阴心肾就会有衰竭的那一天,少阴心肾衰竭了,身体就崩盘了。所以,对治疗高热,不必着急退烧,一味退热甚至强行上激素,就在摧毁心肾这两个动力系统。
18,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9克)去皮,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炙,生姜三两(9克)切,大枣12枚,擘开。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一般是用于感冒发热,刚刚开始的一个药方。身患感冒出现发热,头痛,脖子僵硬,怕冷,身上微汗等症状时服用。
中药的皮有一个特性一一主收敛。桂枝很少去皮,要想药效更好,可把桂枝皮去掉。
桂枝除了可以解表散寒,还有通心阳,解肌,调和营卫。心阳不足,血脉不能荣皮肤末梢,就会出现瘙痒,疙瘩等。但心阳,心血若要达到末梢,也得通过桂枝来解肌,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桂枝也是皮肤要药。
桂枝的功效在于发汗解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桂枝通心阳,可以帮助心把血脉打到末梢,同时能够让整个肌肉群放松下来。人高热时,浑身发紧。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汗解肌,人很快就会舒服起来了。
白芍是根茎,中药里凡是根茎类的东西都主里,主根本。感冒发热病在表,但一定要先固住根本,不能一味解表而使内部虚脱。没有内火,不感外寒。就是说感冒有时与内心的焦虑有很大关联,心里一急气就往里走,人的体表就虚了,再一着邪风,人就感冒了。所以在这里还有平肝火的效验,肝气平者则火热自散,而且芍药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镇痛。很多疼痛。包括感冒造成肌肉酸痛都由芍药解决。固摄内部,平抑肝火,解决肌肉酸痛。
甘草,味甘、气平、性温。所谓的甘,就是不酸,不苦,不辛,不咸。而兼四方之德。甘草更有国老之称。所谓国老,即一切正能量之妙推和妙用——寒病用热药,甘草可以治姜,附之热。热病用寒药,甘草可以治石膏,知母之寒。下病不宜速攻,甘草可治大黄之猛,上病不宜遽宣。甘草可制栀子之速。
生姜放在家里都会发芽,可见其生发之性。尤其能祛风邪。如果只是伤风,鼻塞,并没有发热,甚至都不必用桂枝,只用生姜九克捣碎,加薄荷六克。开水冲服,即可解散风邪。每天含一片生姜,用以防病。古代人们就应把生姜当做辟邪和躲避瘟疫的要药,认为生姜有通神明之用。早晨起来如果嘴巴里不清爽,可以切一片生姜含在嘴里。南方山林里㢓气重,嘴里含一片生姜也能解瘴气。胆结石每天早上起来含三片生姜,最后胆结石没了。从原理上讲是可行的,因为生姜有生发之气,可以解胆之淤堵。
大枣分皮,肉,核一一皮主包敛,肉主濡润,核主破坚,即破体内的凝聚,掰开是要用其肉的濡润之性。药方只要有大枣,就是要整个儿放里边,只要掰一下,让肉和核的气都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