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人(一)
无论我怎样努力试图去回想几年前的那个夏天,都无法想起最后见到四日的一面是在何时何地。
是在山东日照的长途汽车站或者火车站吗?他难道没跟我们一起回北京?
要不就是在六里桥的暂住地?但他那会好像早已经搬走。
在我家的聚餐,涮羊肉,来了很多人?那会我们好像还没去日照。
还是在北京他新租的房子?为什么我后来再没去过?
每当我试图去回想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时候,回忆对我来说就像是油画的调色盘,我把很多事件和人物从我的脑海中同时挤到上面去,用时间和空间作为笔刷,肆意在现实的画布上随意涂抹,期待着还原当时真实的场景。我也劝着自己要悠着来,要尊重历史,尊重当事人,不能随意扭曲和篡改那些真实存在过的青春岁月,不管是否对我有利,是否难以启齿,都要客观面对。但当我真正拿起那杆画笔的时候,一切又都似乎发生了变化,原本在掉色盘中的所有素材因为我的大意和疏忽被不经意的搅做一团,就像三原色可以创作出无穷色彩一样,许多看似发生过的事件其实已经让我打乱、混合、组装成了另外一个故事,许多曾经那么真实存在过的鲜活面孔也被我轻易涂抹、粉饰、掩盖成了完全陌生的嘴脸。在回忆这件事上,我承认我总把自己当成一个创作者,一个能高瞻远瞩般把控大局和轻易愉快就能改变形势的独裁者。想不起来的事我就杜撰,记不清楚的容貌我会意淫,体会不到的那些当年的感觉,我就索性把混合成一锅粥般的素材颜料全部倾撒到那张记忆的画布,任其横流密布,错落交织,融会贯通,直到所有色彩全部凝固,结痂,阴透纸背,出现一幅想象之外,意料之中的画面的时候,不管是否属实,离真正的事实有多遥远和不切实际,我也都会欣然的接受与欣赏,没有什么比创作一幅记忆中的画卷再轻而易举和随性写意的事了,我总是爱这么干,把一切都搞乱,混为一团,丢掉那些我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然后活在自我营造的假象中,自得其乐的独自把玩。
这几年过的很快,快到我经常忽略一些人的存在,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与我曾经朝夕相处过的朋友们。我们因为各种原因而疏于联系和沟通,以至于最后忘记了彼此的存在。但是有许多人,或者说几乎所有的那些被彼此遗忘的朋友我都能想起来我们最后见面的场景,是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干了些什么,以至于相互之间的谈话和音容笑貌,乃至谁给谁点了根烟,谁开了谁一个不太高雅的玩笑,谁信誓旦旦的保证要去干些什么,我仍能历历在目的回想起来。就像我之前说的,想不起来我也能自己编撰和篡改出来。
但这其中有一个人,无论我怎样的费尽周折,冥思苦想,抓耳挠腮,也无法记起我们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何时何地,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是如何告别的,而这之后又为什么再也未曾谋面。
我也曾试图去发挥想象力和主观判断能力,为这最后一面设置场景,修改时间,编写对话,说明人物表情,设计人物的走位,调动人物情绪,调整镜头的角度,安排群众演员适时出场,督促各部门迅速到位。每当我喊预备的时候,每个工作人员都聚精会神整装待发,任何设备都运转正常,我也精神饱满,就连我刻意安排的群众演员也能掩盖住他们并不出色的演技尽可能的表现出自然的一面,但奇怪的是,我只要一喊开始,跟我演对手戏的那个人就会消失不见,令人大为不解。
如果说我把我们从认识到见最后一面的这个过程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的话,那我可以保证这场戏之前绝对是件一帆风顺而且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不管场景多么变幻莫测,人物关系多么复杂,道具服装是多么繁琐,表情与对白是多么的难以把控,我都可以认为自己会轻松的完成这项工作。只有这最后一场戏,我试了很多次,却总是被卡在这里,我安排的这个重要角色从来不曾出现在这最后一场戏中,只要准备拍摄这最后一场,他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每次都信心满满的准备,然后失落而不无遗憾的离开。如果这是一部电影,那我完全可以向观众解释说剧情就是这么设计的,那个人物就是突然没有了,消失了,最后我们用的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结束了本片,是对影片的升华和提高,是为了不拘泥于形式,脱离商业大团圆的低级趣味,是为了去欧洲展映成了吧。但我这是电视剧,所有观众并不在乎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是否探讨生活的高深寓意,他们只关注这个过程确实为陪伴他们度过无聊而寂寞的时光是否做出过贡献,是否能有一个让他们破涕为笑的完美结尾。
作为一个自认为可以杜撰记忆的人,我承认在这件事上我是失败的,我无法完成这个对我来说看似简单的任务,我也再没能找到在这部中曾经出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个人,我完全忽略了他过去的影像,只是反复思考他为何没有出现在这最后一场中,但也似乎就是因为他的消失,我才有了这部投入巨大精力和时间的青春戏最终以演职人员擅自撤离岗位而搁浅的最好理由。
是在山东日照的长途汽车站或者火车站吗?他难道没跟我们一起回北京?
要不就是在六里桥的暂住地?但他那会好像早已经搬走。
在我家的聚餐,涮羊肉,来了很多人?那会我们好像还没去日照。
还是在北京他新租的房子?为什么我后来再没去过?
每当我试图去回想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时候,回忆对我来说就像是油画的调色盘,我把很多事件和人物从我的脑海中同时挤到上面去,用时间和空间作为笔刷,肆意在现实的画布上随意涂抹,期待着还原当时真实的场景。我也劝着自己要悠着来,要尊重历史,尊重当事人,不能随意扭曲和篡改那些真实存在过的青春岁月,不管是否对我有利,是否难以启齿,都要客观面对。但当我真正拿起那杆画笔的时候,一切又都似乎发生了变化,原本在掉色盘中的所有素材因为我的大意和疏忽被不经意的搅做一团,就像三原色可以创作出无穷色彩一样,许多看似发生过的事件其实已经让我打乱、混合、组装成了另外一个故事,许多曾经那么真实存在过的鲜活面孔也被我轻易涂抹、粉饰、掩盖成了完全陌生的嘴脸。在回忆这件事上,我承认我总把自己当成一个创作者,一个能高瞻远瞩般把控大局和轻易愉快就能改变形势的独裁者。想不起来的事我就杜撰,记不清楚的容貌我会意淫,体会不到的那些当年的感觉,我就索性把混合成一锅粥般的素材颜料全部倾撒到那张记忆的画布,任其横流密布,错落交织,融会贯通,直到所有色彩全部凝固,结痂,阴透纸背,出现一幅想象之外,意料之中的画面的时候,不管是否属实,离真正的事实有多遥远和不切实际,我也都会欣然的接受与欣赏,没有什么比创作一幅记忆中的画卷再轻而易举和随性写意的事了,我总是爱这么干,把一切都搞乱,混为一团,丢掉那些我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然后活在自我营造的假象中,自得其乐的独自把玩。
这几年过的很快,快到我经常忽略一些人的存在,他们当中有很多都是与我曾经朝夕相处过的朋友们。我们因为各种原因而疏于联系和沟通,以至于最后忘记了彼此的存在。但是有许多人,或者说几乎所有的那些被彼此遗忘的朋友我都能想起来我们最后见面的场景,是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干了些什么,以至于相互之间的谈话和音容笑貌,乃至谁给谁点了根烟,谁开了谁一个不太高雅的玩笑,谁信誓旦旦的保证要去干些什么,我仍能历历在目的回想起来。就像我之前说的,想不起来我也能自己编撰和篡改出来。
但这其中有一个人,无论我怎样的费尽周折,冥思苦想,抓耳挠腮,也无法记起我们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何时何地,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是如何告别的,而这之后又为什么再也未曾谋面。
我也曾试图去发挥想象力和主观判断能力,为这最后一面设置场景,修改时间,编写对话,说明人物表情,设计人物的走位,调动人物情绪,调整镜头的角度,安排群众演员适时出场,督促各部门迅速到位。每当我喊预备的时候,每个工作人员都聚精会神整装待发,任何设备都运转正常,我也精神饱满,就连我刻意安排的群众演员也能掩盖住他们并不出色的演技尽可能的表现出自然的一面,但奇怪的是,我只要一喊开始,跟我演对手戏的那个人就会消失不见,令人大为不解。
如果说我把我们从认识到见最后一面的这个过程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的话,那我可以保证这场戏之前绝对是件一帆风顺而且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不管场景多么变幻莫测,人物关系多么复杂,道具服装是多么繁琐,表情与对白是多么的难以把控,我都可以认为自己会轻松的完成这项工作。只有这最后一场戏,我试了很多次,却总是被卡在这里,我安排的这个重要角色从来不曾出现在这最后一场戏中,只要准备拍摄这最后一场,他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每次都信心满满的准备,然后失落而不无遗憾的离开。如果这是一部电影,那我完全可以向观众解释说剧情就是这么设计的,那个人物就是突然没有了,消失了,最后我们用的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结束了本片,是对影片的升华和提高,是为了不拘泥于形式,脱离商业大团圆的低级趣味,是为了去欧洲展映成了吧。但我这是电视剧,所有观众并不在乎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是否探讨生活的高深寓意,他们只关注这个过程确实为陪伴他们度过无聊而寂寞的时光是否做出过贡献,是否能有一个让他们破涕为笑的完美结尾。
作为一个自认为可以杜撰记忆的人,我承认在这件事上我是失败的,我无法完成这个对我来说看似简单的任务,我也再没能找到在这部中曾经出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个人,我完全忽略了他过去的影像,只是反复思考他为何没有出现在这最后一场中,但也似乎就是因为他的消失,我才有了这部投入巨大精力和时间的青春戏最终以演职人员擅自撤离岗位而搁浅的最好理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