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中被尸体化、恶毒化、隐形化的女人们
超迟到春节档电影简评
今年是我近年来唯一一次没有在春节档时下进入影院观看一部该档期电影的一年。因为从整个档期的宣发开始,其中核心的几部电影就被许多与电影本身无关的情绪所裹挟着,即便是去除掉喧闹的情绪化争吵,也依然有太多脱离于影像本身的元素登堂入室成为话题焦点。
“减肥营销”、“国师吃蛋糕”、“含腾量”是2024年春节档真正的主角,这让我感到恍惚,也让我越来越难以把这些在火热档期在电影院里播放的长视频和“电影”二字进行联系。麦高芬批评《消失的她》时说:“我们这些人是最爱电影的,但是电影院却从来不是为我们而开的”。
每当这些基本盘大批量进场围绕着电影讨论起许多不知所谓的命题时,我便也常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我倒也不喜欢自视清高地将拒绝春节档称为什么“抵抗”,只能说是某种“退缩”或“躲避”吧,逃离不属于我的地方。
而现如今在春节档获得了前三票房收益的电影都一齐出了资源,与它们相关的话题也早已尘埃落定,我也终于可以安静地以普通观众的身份观看他们,以下将依照个人偏好从优至劣简单聊一聊这三部电影。
1.《第二十条》5.0/10

这部戏最令我没想到的是通过其表象可以隐约揣摩出的张艺谋拍摄时的精神状态,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家长里短撑起了整部电影的3/4,直到最后一幕升华前主角们还在为了各种离奇的鸡毛蒜皮之事奔走。
雷佳音在其中的人物状态也在主旋律赛道十分罕见,他始终是退缩的、奉承的、犬儒的、唯命是从的,无论是面对自己的当事人、同事、家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永远用一种中庸的、投靠体制的方式教他们化解矛盾。
而家长里短的争吵里折射出的老中社会人情世故的本质,与男主角遇事不决退避三舍的摆烂美学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前者给出了后者为何被规训为如此状态的成因。

以前称张艺谋为“国师”,多半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现在称他为“国师”,是因为当下的主流创作者确实没人比他更懂“国情所在”的含金量。虽然这种观察背后很大成分都是张艺谋靠着年龄这个硬资本磨出来的,但是这样对于老中人平常生活的小品式展现虽未见得高级,却在市场中算得上稀有。
大部分创作者可能觉得类似表达不仅很难还原真实感,还具有各种风险,张艺谋在内地院线的票房成绩飞升之后获得了官方令牌,多多少少可以利用“身份之便”做一些将当代生活切片装进琥珀标本的事情,确也算得上有价值。
雷佳音激情演讲拔高主旨,硬扣回主旋律表达的部分摆烂的拍法也值得玩味。整场戏单调乏味的调度与场景,以及空洞到像小学生作文结尾般的台词交叠在一起,带给观众的刻意感和痛苦或许是属于“国师”的某种微弱的“抵抗”雷佳音坐在台上如和尚念经般毫无情绪波澜地读完通稿下班,让观众获得某种老师拖堂时思绪不由得飞走,台上的输出一句也无法入耳的感受,为的或许是在现实的残酷于某一天戳破电影造梦的粉红泡泡时,大家可以立即回归到现实逻辑中去,而不对昨日的春秋大梦有任何留恋。

虽然为一部已经成为内宣产品的主旋律电影找补显得有些滑稽,不过必须要提的是,无论是什么环境,无论是什么水准的主旋律,该退避三舍的时候还是要退的,多为样板戏贡献一张票,正常艺术作品的生存环境就少一寸。
另一个角度上讲,上次批评《维和防暴队》时被无数人质问我“到底想看到什么弦外之音”,现在唯一还能稍微取得一些声量的“弦外之音”大约也就剩下《大雨》这种毫无完成度可言的自我感动的作品了,既没有完整的表达也不存在什么艺术价值。这样来看,于其天天给这些不争气的作品打补丁:“虽然差但是稀缺”,还不如刀刃向内找找“内鬼”来得有趣。

至于本片中张艺谋一如既往的将女性尸体化也是基本操作了,马丽饰演的这类把“蛮不讲理、霸道专横、家庭负担、一事无成”的标签继续加重在女性身上的角色也都到了令我多见少怪的地步。
大概是永远失去了刘浩存的缘故,张艺谋对女性的痛恨终于不再加遮掩,一股脑地倾泻在《悬崖之上》后的每一部电影中。

而从领取金鸡终身成就奖时不提《活着》便也可以看出,什么“晚节不保”也早就无法撼动张艺谋赚钱心切、人到暮年做回自己的“雄心壮志”。
在短视频里表演“被老戏骨震惊”,在采访里表演“是不是很大胆”根本都不在话下,拍的电影是供喉舌机关操弄的宣传工具,本人成为马戏团里的猴子又有何妨?
2.《热辣滚烫》4.0/10
每次一旦在文章中提到关于性别的话题,就会有各种看我文章看地破防到满脸涨得通红的男的来后台怒气冲冲地质问:“那你怎么看热辣滚烫!”
我用眼睛看。
因为春节档期间确实有很多同温层友邻给这部戏真情实感地给这部戏打了很高的分数,所以我对其自然而然地也产生了某些期待,不过真正看过之后发现确实是一无是处的东西,甚至热映期间遭遇的大量指责是完全有道理的。

首先令人失望的是这部戏绝对是无关于任何“女性主义表达”的,不是任何将主角设置为女性的励志故事就能称之为有相关表达,作者的性别意识好与不好考察的是其对于作品中有关于性别的叙事是否经得起推敲。
原版《百元之恋》就是我非常讨厌的电影,安藤樱在终于证明了自己也可以“赢一次”之后还是在赛后被香蕉男乖乖领回了家,而且是一边哭着向其示弱一边被其带走。
我妈看完之后同样很愤怒:“还是被渣男带走的话还打什么拳击啊!”,她们那一代人对“独立女性”的认知很简单和表象,但是也很务实,就是女生要能做到对生活里的一切不愿接受的事物表达出勇敢的拒绝。
原版里的安藤樱显然不仅是没有做到,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新版的《热辣滚烫》将这一点作为了影片的核心表达,全片围绕贾玲是否能独立抗击生活的不公展开。

影片最大的缺点也是由此而生,我完全无法信服对女主角的塑造。整个影片的前半小时里女主的形象都没有任何被试图建立的迹象,她像是自己生活的旁观者一般,被动地接受着发生的一切,内心毫无波动。影片第一幕需要建立的两个基础分别是女主角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任何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危害的,以及当她意识到自己是所在环境的累赘后她的心理变化。
但是贾玲对于“自黑”这件事畏畏缩缩,因为这部电影和她自己的减肥之旅被高度捆绑,所以如果塑造出女主角的负面属性,好像也否定了一年前的她的全部人生一般,在此面前她不敢对女主角的人物有任何辛辣的笔法,而如果无法真诚的承认一个三十多岁的啃老族就是社会需要排斥的对象,整部戏的弧光与表达自然不可能发挥出应有的张力。
因为除过女主角自己由胖变瘦,由自卑到自信的转变之外,她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转变应该体现在她从作为整个生活环境的“反派”到“正派”的转换。

但是贾玲完全不敢承认翻身前的女主角有任何值得被诟病的缺陷,还要加入数不胜数的功能重复的配角说着差不多的台词,做着差不多的恶,把女主角的人生惨剧变成一种“被戕害”、“被算计”之后的结果,这着实是过于虚伪了。为了为这种叙事的正当性背书,影片花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呈现这些反复且无聊的内容,陷在被害者角色中不能自拔。
这种cosplay式表达的成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首先,早就脱离了片中女主角所处环境和所遭困境的贾玲已经无法真实还原她的心态与生活状态,“三十岁啃老宅女”这件事对贾玲而言的严峻性早就荡然无存;
其次,贾玲在她曾经那副富态的躯壳下确实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成就,所以现今要将这部与现实中的自己高度重合的电影写成对任由身体丰满的批判时,她无法接受也无法信服;
最后,贾玲对于一个普通的底层女性可能会遭遇的社会排挤的形态是毫无概念的,因此除了照搬原片的某些片段以外,她只会“被绿”、“被PUA”、“被当猴耍”这些三大件。

所以在这部被多数人奉为“女性力量彰显之作”的电影中,配角身上仍然背负着许多常见于男凝作者笔下的“荡妇羞辱”。
例如张小斐对于婚内出轨理直气壮,最近那段“难道你就没错吗”的捉奸后家暴的视频获得了超越性的热度,看着视频中的暴力场面乐不可支的男人们,看到张小斐这个角色估计也是恨得牙根痒痒:“可是让我逮到了,早就说了你们这帮小仙女的觉醒背后包藏祸心!”为一辈子都无法在人前硬起来的萎男们提供一个可以对着银幕高傲地仰起头颅的机会便是这个角色的全部意义。
杨紫的角色则更符合男人们对职场中女性的恶臭想象,为了成功上位不择手段,茶言茶语接二连三,底层互害的手段层出不穷,得了便宜又卖乖。杨紫欺骗贾玲上电视节目成为被剥削的对象的笔法,和“我看她就是想要色诱领导”是同态的,都在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递,女性在职场中不仅不具有合格的工作能力获得机会,还十分恶毒和阴险,常常通过令人不齿的小算计获得权力。
至于势力的母亲、让女主角“喜当伴娘”的李雪琴,仅有一场戏还要趁机规训贾玲的女同事、表演型健身还和教练不清不楚的女学员、和《第二十条》中一样“泼妇”的马丽则更是无需赘述,每人背负一个男人基本盘对于女性的刻板标签悉数登场,不可谓是不精彩。

除了对配角群像的塑造令人不适之外,女主角本身的空洞无味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本片的可看性。
遭遇了各种“差不多女士”的迫害后,女主角在一场十分奇幻的“跳楼自杀却毫发无损”的戏之后忽然就觉醒了,然后电影放了几首抖音神曲,配上了从《百元之恋》里逐帧搬来的蒙太奇,女主角就减肥成功了,就自信地走上拳台了。
整个段落和前面冗长的第一幕相比简直简单粗糙到令人难以置信,影片既然不愿意刻画堕落时的女主是何种心理状态,奋斗时的她的内心挣扎与对信仰的坚定自然也无从谈起,所有弧光都成了硬设定。

至于结尾的拳击比赛则比我认为处理的已经十分不尽人意的原版还要更差,首先作为体育片而言,整场戏基本谈不上什么动作设计,类型元素的满足是不存在的。其次新老两版在此处都有关于主角不敢出拳、只敢退缩的设计,这个设计我始终是无法理解的。
拍那么长的健身蒙太奇展示主角的成长,难道其中不包含她心理层面的重建?而且事实是,必须承认的是,无论男女,如果具有更好的外形条件,确实会获得比普通人更多的自信心以及生活便利,这些难道都无法让苦练两年之久的女主角重获自信吗?
退一万步讲,虽然沙溢不看好女主角的参赛结果,但是在比赛前拳馆一定安排过女主角进行过实战模拟,她这种毫无取胜可能性的比赛方式怎么会被允许带到赛场上去呢?
总而言之,本应将影片情绪推至高点的第三幕最终沦为了土歌配煽情片段混剪的短视频,不仅不如原版的视觉表现力,连影片最大的卖点“新造的人之贾玲减肥成果展”都没做好。

至于影片结尾彩蛋里穿着一袭白衣,表达着对于大波浪和晚礼服的渴望的贾玲已经被无数人口诛笔伐了,“女性力量”的背后却是“想要成为可以被男性所凝视的对象”的本质,在此不多做赘述。
真正的女权主义是让女性拥有任何自由选择的自由,这其中当然不包含重新投入另一种被规训和剥削的怀抱的“自由”。
3.《飞驰人生2》0/10

和前两部作品相比,虽然本片本身具有的争议最少,但是本片的情节本身也是被讨论最少的,与本片有关的话题最后只剩下“韩寒的kendom”和“偷拍的薛之谦”。看完之后我便完全能理解这种现象的原因了,因为本片的情节实在是无聊和陈腐到令人发指。
五十年前的体育励志电影都有不这么拍的了,韩寒现在还把这套叙事当宝贝一样捧在手心也是蛮好玩的。尤其是在腐朽的故事框架之内,还能看到人到中年的韩寒对于自己的年龄焦虑转化为一种“真.不愿到点下车”的幼稚的倔强。
作为一部强行复活了主角,硬要续写传奇的续集,扎扎实实地讲一个老带新的故事就蛮好的,但是沈腾非要赖在主角的位置上不走,硬生生地把一个本应朝气蓬勃的赛场新生代叙事,拖成了中年男人强买印度神油的老气横秋的土故事。
最终整个电影呈现出了一种“青黄不接”的撕裂感,范丞丞存在感极其微弱,把他删掉都不影响整部电影的发展,沈腾的再硬一次也根本不够硬,两套叙事还都缺乏最基本的说服力,无论是老头乐公子哥从外行人到大赛第二的成长,还是沈腾从残疾退役车手到大赛第六的重现荣光,仅仅都只依靠了在一家废弃驾校内的极不专业的训练就实现了。
那什么巴音布鲁克王不王的还有什么含金量啊。

所以还真实蛮佩服春节档贡献出百亿票房的观众们的,挤在臭烘烘的影厅内逼仄的座位里,看着那般无聊的样板戏们笑得不亦乐乎,咱老中果真是最能吃苦的民族,连娱乐的时候都在吃苦,吃完了还要到网上说是福报。
至于这座kendom是否尽显虎扑男的固步自封与落后性,我还真觉得不如前两部影片来的味冲。韩寒对于女性的刻意忽视,一方面是由于确实没有能力写好女性角色,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因为中年男人虚弱的躯体与精神世界使他不敢正眼打量当代真实的女性以及成功的女性角色。
对于一个每天要在成人用品店里打听那款神油的回春效果更好的快碎掉的男人而言,还要让他顾及女性的社会身份,实在是太残忍的一件事了。所以倒也难怪他会交到薛之谦这种破防之后强装嘴硬的超典男性朋友呢。

-
be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08 1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