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SING MATTERS 二年级集合住宅设计教学笔记(上)

Housing Matters是UVA本科二年级春季学期设计课题。这篇流水账主要是为了进行一些教学反思,因为现在记性越来越差,不写下来很容易忘掉。这个课题是我教设计课以来带的第四个课题。我的前两次设计课是在JMU带的,第一个学期比较懵圈,完全不知道带了点啥;第二个学期是JMU的毕设,详情见《河谷带毕设琐记》。去年我带UVA本科二年级的秋季学期设计课,分三个小课题,最后一个题目才多少可以算是“建筑”,但体量较小。这个学期的设计课围绕居住展开,也分三段:为期2周的一个预备课题、为期3周的小住宅设计、和为期8.5周的集合住宅设计。本篇主要记录集合住宅大作业的教学工作。
PART I. 课程划分
本学期第一个课题要求学生各自选取一个影视作品里的居住空间,把它建模并画出平立剖,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设想一种用户关系/加入新的用户,然后对该居住空间进行改造。这个课题主打一个好玩,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想象三维空间的能力、了解居住空间的基本布局、练习快速作图的能力、以及思考一些尺度、生活方式等与居住空间属性的关系。比如《芭比》里的居住空间就与人/非人的需求差异以及性别议题相关;《霍比特人》里霍比特人的洞穴则与尺度、地形、生活方式的隐蔽性等相关;《火星救援》里的基地则可以探讨一种外太空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我在开学第一堂课上就给学生列了一个list,要求他们在下课之前选好自己感兴趣的电影并开始建模(不一定要来自我的list)。由于这个课题一共只有两周,时间非常紧凑,学生基本花了半周的时间建模,一周的时间提出改造的想法,最后一点点时间做表现。总体上我觉得这个课题成果还不错,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尤其比较有趣。
第二个课题是为期三周的小住宅设计,要求想象几个具体的住户并为他们的生活/工作/爱好来打造一个居住空间。这个课题没有实际的基地,但是要求每个组里12个学生分别选取一块相邻的基地并设计一个共用的空间。任务书列举了一系列的空间关系,要求学生至少从中选两个表现在自己的设计里,比如:一个非开放的半地下空间、三个相连但不在地面层的空间、两个可以互相看到但不能access的空间、三个双层通高空间,等等。我觉得我们coordinator可能是个ESTJ,她给出了设计指导非常具体,跟我以前习惯的那种N人的、列举一大堆关键词的方法十分不同。我发现,这种S人的指导方法,尤其对于低年级的训练来说事实上非常高效。你跟他们掰扯一通merge, split, coverge, divide之类的登西,讲剖面上要如何如何搞花样,小朋友们其实听得云里雾里。coordinator这个方法就朴素又直接,学生反而可以很快开始设计出各种空间关系,至于这些空间能达成什么样的氛围和品质,他们可以慢慢理解,用着用着就明白了。而且,一个抽象的基地对于这个三周训练也非常有效,他们不需要做调研,只需要考虑非常specific的建筑问题:如何处理与地面的关系?如何处理与邻居的关系?如何处理几个free-standing的立面?减少训练目标才能达成更好的效果。
除这个硬性要求之外,我们coordinator对于每个组的老师如何带设计课很开放,因此每个组都会有不同的训练重点。我要求组里的学生必须设想2-4个需求互斥的用户,并考虑如何利用他们在生活上的共同点并化解生活习惯上的矛盾之处。比如:如果是本科学生和青年faculty共同使用的居住空间,要如何协调他们在作息上的差异?对于隐私、噪音程度等的不同需求?是否能给他们设计公共的学习/工作空间?我的学生所设想的scenario包括:跑步运动员乘以画家、钢琴家乘以小号手、滑板运动员乘以乐队、DJ乘以单亲妈妈乘以law student,等等。由于时间紧凑,设计不可能非常详细,但最终结果也算不错。以下是基地平面上我组卷王画的全组轴测图。(有两个学生没交)

本学期的最后一个作业就是8.5周的集合住宅。要求设计30-35个units,并根据基地分析/设计概念来提出一个secondary program(如市场、花园、社区中心、图书馆,云云),基地在我们州首府(也是唯一一个大城市)里士满,一共有三个基地可以供学生选择。这个作业我们coordinator彻底放飞自我,除了春假和最终评图的时间是确定在任务书上以外,剩下的都由各个老师自己安排。以下我将较为详细地回顾这个课题的教学过程。
PART II. 集合住宅教学过程反思
小住宅作业结束的时候,学期差不多过去了超过1/3的时间。当时我跟隔壁组一个老师一起评图,她是一个实践建筑师,思维非常清晰,无论是她带的学生设计还是她在评图过程中向我的学生提出的质疑,都非常逻辑缜密、有理有据,令我大为佩服。就是在这场评图上,我很快意识到,或许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真正参与实践,也或许是因为我以前自己做设计就没有那么清晰,总之我带的学生作业跟她相比,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把概念落实到空间关系里的时候,好像设计意图就没有那么明确了。这个学期几乎可以算是我第一次真正带一个“建筑”的课题。之前一年在JMU教书的时候,因为他们是个art program的缘故,带的毕设都是一些稀奇古怪不怎么能算建筑的登西。上学期又有半个学期基本在做立体构成和景观小品。于是,在小住宅作业评图之后,我认真观摩了这个我很佩服的老师的学生作业,并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认识到几点:1. 还是要让学生学会从diagrams和体块模型开始建立一个清晰的关系,一步一步推导,不能忽视最初的关系建立;2. 要从具体的空间品质角度去探讨每个空间要素的作用。比如上面这个轴测图里那个很丑又很高的登西,上面布满了不明所以的南部殖民地风竖窗,就是因为学生开窗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应该从“opening”的角度(采光、私密性等)来质疑和帮助她推进立面的设计。窗的尺寸、材料和位置应当明确反映出设计者对于内部空间状态的设想,而不是随便拉几个按到立面上去。正是这种对于具体建筑要素的空间功能的讨论的缺失,导致了我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出足够清晰的设计。
下图是两个我觉得这位老师组里最清晰的设计,作图精细度也是惊人——

尤其这个,是一个设计给盲人小朋友的住宅,房子是室内部分完全呈线性,以简化室内流线,减少转弯的需要,另一侧则是花园,通过提高触觉、嗅觉的感受品质来改善盲人的居住体验。中间则是一道有厚度的墙,这面墙在不同楼层转化出不同的功能,也同时起到了一个触觉上的“标记”作用。艾玛好简洁但是好powerful的设计!

八周半时间的集合住宅设计,中间还有一周是春假,其实工作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这也是我们的本科生第一次接触到相对大尺度的建筑设计。学生如何面对设计尺度的突然放大,于老师而言也是个很大的挑战。我自己做集合住宅的唯一经验就是在同济本科大三的时候王可可老师带的“小菜场上的家”,当时也有一个secondary program就是菜市场。作为一个刚刚开始教书的设计课老师,我发现带设计课跟自己做设计实在是很不一样。以前自己做的设计,虽然应对不同的课题,但是多少都有些相似之处,而且工作流程的逻辑是适合自己思考模式的。带设计课则要面对思考模式和兴趣点都非常不同的学生们,有些偏向从基地关系开始一步步推导并找形;有些有非常强烈的概念,其他关系的推敲都要以这个概念为先;有些会先开始设想一种非常具体的空间关系,然后再根据这个关系去适应基地和寻找概念。就算是在同一个组里,也不能按照同一种逻辑去带设计。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本科的时候有些老师带的一个组学生作业最后看起来莫名地都很像,也是因为设计课老师被TA自己的思维定式套住了。我读书的时候经历过一些非常优秀的老师,比如可可老师、凯老师、滨老师、庄老师,他们总能发掘一个学生设计里自带的潜能,而不是把自己做设计的偏好强加到学生身上。我觉得这是很不容易的。遗憾的是我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他们以前是如何指导我的设计,阿!一点都想不起来。还是只能靠自己来摸索。
在备课的时候,关于集合住宅要如何设计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系统的设想。其中对学生而言相对抽象也难以把控的便是如何建立起以下三种关系:1.在平面上:从基地环境到集合住宅的水平交通和体块关系;2. 在剖面上:与地面和周围环境的关系;3. 在平面/剖面上:住宅内部水平/垂直交通到各个单块住宅的关系。为保证设计方案推进到后期仍然可以呈现出清晰性,这几种关系应当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

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我从一开始就给他们发了整个schedule和每周目标。设计课的前两周,我要求学生在基地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始设想他们的目标人群,寻找secondary program,并且在他们想到的设计概念的基础上找到三个集合住宅案例来分析以上三个层面。大部分学生在前两步都做得很快也很好,比如,有一个学生通过调查周边人口组成,设想了年轻家庭和老年人混合的社区,并结合当地的live music文化,希望在其中设计开放式的舞台/观众席并用音乐作为激活社区的方式。到了案例分析这一步的时候,问题开始出现了。我要求学生找三个能对自己的概念有所启发的集合住宅(无论概念上还是形式上),找到它们的平面和剖面图,并对它们分别画三组简洁的分析图,只用单色和线条表示以上我提到的三种关系。我给学生一一示范了如何阅读一个看似复杂的平面图,比如:找到垂直交通的部分、分析这些走廊和台阶如何连接所有的公寓,继而分析如何合理排布垂直和水平交通,甚至如何使之变得有趣。我觉得这是建立一个系统意识的重要步骤,并且手把手地示范了每个图应该怎么看怎么画!感觉也并不难啊,但是大部分学生都画不出来。我也不知道这里面我到底是哪一步没讲清楚(扶额 但总之从这个小练习里面我隐隐感觉到这个课题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有一点点略难带。
以下是我设想中他们应该画出的分析图——

总之,可能抽象化的能力还是需要更多时间去建立?我还是蛮困惑的。我对于无效的案例分析一直很抵触,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案例分析阶段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会对着一张好看的照片表示,阿我喜欢这个,阿我觉得这个很不错。这种感受很“具体”,但是很难应用到自己的设计里去。我觉得我这次明明算是给出了非常明确而有效且简单的分析方法,但好像最后也只有大概1/3的学生get到了训练目的。唔,好难。
经过案例分析阶段之后,我要求学生开始通过diagrams落实自己的设计——也是同样的方式表现他们对以上三种关系的设想。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在1/32"或1/64"scale(米制里的大约1:400或1:800)下制作草模,将单块住宅抽象为小长方体,进行堆叠和实验。第三周结尾的时候,我们组进行了一次小组pin up,当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确定了概念,但是是否能在体块堆叠中表达清晰还未可知。因为接受了在小住宅设计作业教学中的教训,我这一次对于设计意图表达的清晰度非常介意,也同时改进了自己的方法,查找了大量案例,帮助学生修改体块关系和水平垂直交通系统。接下来的两周里,我要求学生完善并大致敲定体量关系,并开始进入单块住宅设计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进度开始越来越参差,每个人的process不一样,也只能具体情况具体指导。然后我的笔记本上总是画着七七八八奇怪的东西(


上一个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学生一上来就被整个设计的大体量吓到,然后要抽象成体块和系统又不容易理解;这个阶段问题则在于,因为上一阶段把单个公寓都抽象成了小长方体,现在又没法突破这个长方体所限定的盒子空间了——尽管一再强调要把体块进行一些切割和push & pull,不要把公寓理解为一个方盒子,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很难跳出这个局限,连伸出一个阳台都很胆怯(扶额)。Again就还是每次都让学生把图打出来在上面改啦,不知道为什么很多时候改完也还是没用。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在我的push下设计了有跃层和其他小花样的住宅,最后平面做得总体上还不错。还有几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打破了传统住宅布局的概念,采用了非常激进的手法来设想新的居住模式,这三个学生的设计我将在本篇PART III详细描述,他们分别设计了:一个与大量骑行坡道相结合的、以自行车为主题的学生公寓,一个开放式的共享社会住宅/临时住宅,和一个与工作室、展厅相结合的艺术家聚落。下面几张图是其他学生里平面排布比较不错的例子,他们的成绩分布基本在本组中等到中下等水平。
这个主要是图底关系处理得很好,建立了不同层级上的内院,包括公共的、几户共享的、和私人的。概念上是居住与手工艺零售相结合,公寓unit环抱小商店,商家可以方便制作、展示和出售他们的工艺品。如果每个建筑内部再多些变化会更好,但是学生摆烂了不肯改了就这样了lol (门的方向也都画错了不肯改)


这个是以live music为核心的老年/年轻家庭社区。入户楼梯也作为中间下沉式表演区的看台,与每一户结合都很紧密。整个设计在public/commual/private的空间序列很清晰。平面看上去没那么复杂但其实很难排,因为每一户都要有朝向中间区域的部分,这个设计里也结合了跃层的设计。我后期建议学生把每幢楼的屋顶做成坡面,给二层卧室更大的面向中间区域的窗户。学生设计做挺好的但是要打工天天疲惫不堪的所以最后没能做到特别突出。


这个学生的设计概念是根据基地对面的博物馆program,将垂直交通系统作为一个研究性花园,与每户的小花园/阳台相结合。整个设计非常清晰,但是图面表达可以改进一下,感觉轴测和平面并没有diagram那么明确。也设计了跃层,而且内外交界处的关系处理得不错。


学期的最后几周基本就是磨平面啊,考量立面的设计和材料,以及做表现。我的组里要求学生重视详细的线稿表现,透视图不准使用渲染,只能选择1-2个颜色来做表现而且不可以高饱和度。排版必须对齐各个图,然后还花了很多时间学画分析图。每一步都很难!但在我的铁腕政策下,总之结果就是最后我的组出的图看上去都很东亚(
最后学生每个人出了1或1.5或2张图纸(我的教训是以后再也不让他们出什么1.5张图了,挂墙上好奇怪!)和一个1/32"小模型。评图老师一共五个人,其中有一个马德里过来的建筑师,每次学生说这个XX feet长,他就马上宕机了陷入呆滞,然后我会马上给他换算成xx meters,他又会立马复活。自己都心疼自己如此熟练,还好这是美国的最后一个设计课了,总算可以回到米制的世界了。期末评图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优秀的老师能从最“差”的设计里看到潜能,而差劲的老师能在最优秀的学生身上也挑出一堆毛病。这个设计进行到第六周的时候有过一个pre-final review,我当时请来的两个评图老师特别能批评人,包括一些根本没必要跟二年级学生说的理由也要讲。比如一个学生的设计概念是让长期住户和来这里旅游的短期住户(类似airbnb)可以mingle,设计了他们的孩子可以share的室外活动空间。一个评图老师疯狂输出表示你这个设计一点都不合理,我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我才不会想让我的孩子去一直跟来路不明的人的孩子share一个玩耍空间。我感觉当时学生和我都是满头问号。这个惨烈的pre-final review在我们期末评图的时候成了一个笑话,很多学生都提到了当时受到的一些批评以及自己后来如何改方案而且还改得更差了()期末的评图老师们跟孩子们说,以后记住设计是你自己的,评图人员的话有用就听一听,没用就憋听,不要觉得他们说了啥就一定要改。我觉得我们期末评图确实还不错,其中我们组的一个非常摆烂的学生,我后半个学期都想不出她这个设计到底要怎么指导,评图老师居然还是从这个设计里看出了很多可能性,艾玛!听完觉得果然我还是需要修炼啊。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想起什么的话再补上。下篇会放我组里三个学生在这个学期的设计过程。
-
H口H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1-16 08:40:17
-
keswickblu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07 09:53:39
曳尾.av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The World in Four Days (154人喜欢)
- 2024年没有秋天 (7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