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生家庭的泥沼里长出健全的自我
查看话题 >这么多年了,我还是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今年我就要30岁了,从22岁大学毕业到现在,回家是最让我五味杂陈的事情。这些年网上一直流行说,留守儿童的痛苦不是一时的大雨,而是毕生的潮湿,其实我到现在都不知如何处理父母关系。
爷爷奶奶从小就告诉我,是从8、9个月开始,父母便把我托付在家,外出务工,只有每年春节可以回来一次。从我有记忆开始,那时候电话还没普及,只有村头小卖部有一部电话,父母周末时会用外面的公用电话亭投币一元给家里通话,每次来电时,小卖店大婶会跑到离我家最近的路口,大声喊爷爷的名字,我们便全家出动赶去接电话,通常都是短短几分钟,父母会问问爷爷奶奶身体状况,我吃饭香不香,家长里短问一遍就说时间差不多了,下次再来电。后面生活条件略有改善,在家里装上了座机,从此就不必跑小卖部打电话,但通话并不会很频繁,因为父母都是在工厂打工,往往只有周末晚上不加班的时候才会打过来。
后来我到了上学年纪,开学交学费每个学期爷爷领着我去,印象中父母从来没有去过我的学校,跟老师也基本没有交流。小学初中是爷爷奶奶接送上学、洗衣做饭,高中大学住校了,也是爷爷接送上车。今年是爷爷去世的第三年,现在印象中最深刻的几个画面:
晚自习回家,爷爷站在黑暗中等我,手里揣着一个手电筒,初中三年,每天晚自习到9点,爷爷每天在外接我,刮风下雨不曾落下一天。
高中、大学在外念书,每次休假返校,需要从乡里坐小巴到镇上换乘长途汽车,爷爷陪我在路边等小巴,送我上车,每次都会把车费掏给售票阿姨,一边叮嘱我不要忘记拿行李,一边跟着车起步目送。
后来毕业了,在一线城市工作,也只有长假才能回家,每次到路口了,就看到爷爷搬了条椅子坐在门口,佝偻着身子,一见到我出现在路口就马上站起身来迎过来,后面两年爷爷的身体越来越差,但每次都会扶着大门站起来。这样的画面里,从来都没有父母。
所以从小就父母的感情就很浅,青春期更是如此。父母开始创业,我开启了高中三年的寄宿生涯,一边面对着繁重的学业,爷爷奶奶文化都不多,在学习上并不能帮助我什么,高中大家都没日没夜地学习,每周只有周日下午放假,其余时间全部都得上课,连吃饭、洗澡都是争分夺秒。一边面对这经济的压力,记得那时父母正创业,外有欠款,给爷爷奶奶的赡养费都没多少,给我更是不用说,约定好每个月200元的饭钱也就前几个月,后面都是再三催促下才会打到卡上,很多次催了也没用,不知去银行扑了多少次空,那时候住校外出一次还得专门请假。最害怕遇到暑期补课、各种课外资料费用,有一次高二暑期补课,母亲竟打电话给班主任投诉费用收取太高,要退学之类的言语,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自尊心重,面对这种场景不知所措,身边很多同学家长都是高中陪读、每餐送饭,而我每天都得计算饭卡上的余额,不敢多花,要撑到下次200元到账。那是一段极为黑暗的时光,至今不愿再去回顾。这种情况,一直到大学方才好转,一方面,大学每年都有奖学金,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时间兼职。
工作后经济压力彻底没了,剩下的只有心理问题。其实我也努力尝试修补这段亲密关系,放假时会去探望,一起吃饭,但是相谈的话题基本都时一样的,分开后我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后面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父母说家里困难,没有嫁妆,我虽理解,但心中始终无法释怀。买车买房换工作,我走的每一步都没有父母的参与,经济或心理上的支持,没有建议也没有关怀,也许他们早就习惯了放手。前两年爷爷去世,我从没想过爷爷会离开得这么突然,我刚投入工作三年,家里日子刚好转没多久,我很懊悔平时没能多回家几趟,没能多打几通电话。操办葬礼的钱是我掏的,母亲向我开口了,即使不开口,我也会掏,因为我认为除了这点钱,我无法通过任何其他途径对爷爷做出任何补偿。
今年年初公公婆婆邀请父母一起吃个饭,顺便看一下新房。因为双方其实是第一次见面,我提醒母亲要带上一些礼品,没想到她竟搪塞要抓紧时间修缮院子后面的杂树,转500元让妹妹看着随便买点。我心里既讶异又失望,隔天公婆不仅掏钱下馆子,还给父母、奶奶、妹妹各塞了2000的红包,看着父母离开的背影,我内心又怨又恨,好在先生极为包容,也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我也很“知趣”地给公婆塞了拜年红包,公婆虽没有表露出什么,我自己内心也是过意不去的。
到现在,我觉得这段亲密关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双方都不愿意敞开心扉地聊一次,一旦有矛盾,只剩下抱怨,父母抱怨我不懂事,日子好了便瞧不起他们;我抱怨父母自私,从不关心我。我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非常尴尬,我甚至都不愿意再去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