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阁的肋侍
有天见有个人问,释迦摩尼佛的左右肋侍,到底左边是文殊,还是普贤。
起了好奇心搜索一番,查佛学大辞典有详解:
(杂语)文殊与普贤为两胁侍,文殊为左之侍者。净名玄四曰:“文殊既是释迦左面侍者,此土行最高。”释门正统曰:“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是由胜劣之次第,故文殊为左(即上),普贤为右(即下)也,若依知行理智定慧等法门时则普贤当在左文殊当在右。以文殊司诸佛之智德,普贤司诸佛之定慧也。故一处以文殊弥勒为两胁侍,以文殊置右弥勒置左。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于佛右边画文殊师利,如童子相貌,顶戴宝冠,于释迦牟尼佛左边画弥勒菩萨。”

找了些实景图,倒确实是各处寺庙左右肋侍各有不同,维基百科给的例子是广州光孝寺的华严三圣,文殊位于释迦摩尼左侧;重庆宝顶山石刻里一组七米高的华严三圣造像,左侧的又是手捧舍利塔的普贤菩萨。这些不同真是让人顿生一探究竟之心。

我原记得往年去新加坡的佛牙寺,三楼总有个佛在那里,怪清净的地,拿个竹帘子半遮掩着,常有穿法衣的俗家弟子跪在蒲团上面修行,在记忆里那应该就是文殊菩萨。因为这个因头,又去看了一次,发现竟然供的是普贤菩萨,顺带了还发现普贤菩萨的侍女有一位叫做“曲齿天女”,一位叫“黑齿天女”,还有一位叫“花齿天女”,也是颇为有趣。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很好认的,文殊菩萨骑青狮,手持如意和宝剑,也有持经(且是般若经)的;普贤菩萨坐六牙白象,左手结施愿印,右手持莲花,莲上有宝剑,另一手持贝叶经,或一手莲花一手金刚杵、也有持铃的。

附图(上)为大英博物馆藏的文殊菩萨像,和(下)巴黎吉美所藏普贤菩萨像。

文殊菩萨主“智”,普贤菩萨主“行”,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佛牙寺的经书是普贤菩萨管理呢。这几天想起这事,觉得记下来为好,一查才发现,原来佛牙寺有两个藏经阁。
二楼收藏着六百卷《大般若经》,三楼叫大愿行藏经阁。文殊菩萨向来是以《般若经》为法物,故自然要守着般若经,二楼文殊菩萨的十六位般若护法也尽数在列。那么又有大行菩萨之称的普贤菩萨就安驻大愿行藏经阁,同时伴有十罗刹女,说起来,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且此十大愿永无止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十大愿王,无有穷尽。
《文殊般涅槃经》里说到文殊菩萨的涅槃经过: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槃。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

舍卫国(疑为舍卫城误)现在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恒河中游,与尼泊尔毗邻。尼枸树名字陌生,实际上是新加坡随处可见的孟加拉榕(Ficus benghalensis),发现这个我很高兴,今后街头见到这样的榕树,我就会想起文殊菩萨在雪山脚下,与五百仙人同坐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