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诚则灵”属于证实性偏差
“信则有,不信则无”或者说“心诚则灵”,背后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信”就是预设前提,“则有”就是收集各种有利于预设前提的证据,以证实自己预设的前提。
根据百科的解释:
证实性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证实性偏差的例子:《疑邻窃斧》。
疑邻窃斧,是战国时期《列子·说符》中的一则寓言,《吕氏春秋·去尤》记载了一篇类似寓言《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心态。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
这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背后的心理机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sm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佛陀的历史真实性 (1人喜欢)
- 用个案史解构佛教果位的神圣性 (1人喜欢)
- 《碧岩录》第57则公案“赵州田库”详解 (1人喜欢)
- 对西方划分“佛教”与“耆那教”的批判
- 辟佛祖师——仰山慧寂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