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航海家庭、学霸猫、我妻之死,还有AI|网络人间观察02
大安的网络人间观察
平日冲浪的随感小记
(此文三千字左右)
1⃣️
看到一个航海家庭的故事。
爸爸带着妻子和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踏上了帆船航海之路。十二年后,这个故事被三联生活周刊写成了一篇文章《辞职、卖房、让娃退学,环游世界12年的中产家庭怎么样了?》
阅读量10万+,很多人留下评论。羡慕的声音不多,更多的是“声讨”。比如觉得爸爸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梦想而让其他家人没有了选择,自私;妻子没有自己的声音,被牺牲了;心疼去不了学校的孩子。
当然,这个故事不是第一次在公号上发布。比如:
2022年,中国探险协会《牛人 | 航海家庭:十年前跳出体制、卖掉房子,携妻女帆船环游世界的那位大哥,如今怎么样了?》
2019年,半岛都市报《疯了?辞职、休学、卖房卖车…山东一对夫妻,带着孩子环游世界!当时身上就5万块,一走就是7年》
这两篇都是几千的阅读量,评论不多,大多是赞叹和祝福的声音。
同一个故事,引发的评论为啥不一样呢?
【小记】
个人观点:故事是素材,而文字,无论再长,也只不过是反应了这个故事的某几个镜面。
三联的文章用的第一人称,其他两篇是第三者叙述,相对来说,第一人称视角能让读者更贴近人物内心,它的呈现也会更私人化。
比起后两篇作者,三联的作者很擅长抓细节,比如写爸爸看动物的画面,你会感觉自己好像跟着画面也一起上路了。画面细节外,还有很多情绪细节。再加上是第一人称呈现,这种情绪的传递就更明显了。
比如开头这句“我特别想跟别人分享我的经历,但是这么多年,没有人感兴趣。现在你问了,太好了。”就这一句,你能感觉到爸爸满满的表达欲。
情绪细节是个很能调动读者感知的东西。个人觉得,每句表达都会同时开辟一个潜台词空间,情绪细节的潜台词空间相对更大也更容易吸引读者进入。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的某个感受被激活,跟随上下文,联想、推理随之展开,继而引起同情、反感、质疑等后续的情绪反馈。
每个读者的情绪反馈都是非常个体化的,它和我们个人的经历、性格、视角等密切相关。评论没办法发酵,但个体化的情绪可以。
三联文章引起读者争议的多是情绪细节带来的膈应感,比如爸爸说“听众不想听我说,更想听我妻子宏岩讲”、“来巴厘岛的人是冲着旅游和冲浪来的,并不是冲着我来的”。我自己读到这些的时候,也会有膈应感,觉得这爸爸很喜欢“现”呀。
后两篇文章就少了这些很直接的情绪细节,更多是以呈现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视角去写,而三联更像是在呈现生活方式里的这个人。
对于生活图景,吸引来的是羡慕和祝福,而对于这个人,自然就会引起更多八卦心态了吧。
不过,再怎么细节,这也是经作者之手的二次呈现,这篇文字并不能回答“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顶多只是几个碎片呈现。
在读到一些对人物争议大的文章或评论时,我总觉得像是在雾里看花。我知道这些文字并不能组成那个人,它们更多是不同人在对方身上所表达出的自我投射。
作者如何去选取、组织故事素材去写出一盘菜,这是作者的选择。换句话说,作者试图发挥出文字的情绪力量的时候,要对笔下的文字负责。
因为这个力量可能会给一些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当文字力量大到引起了舆论旋风,这风可就不长眼睛了啊。
对所写的文字负责。这个意识还是在去年看到新周刊写学霸猫时浮现的。
2⃣️
这周听了一个播客,2017年得意忘形的《环游世界与宅在家的…两种理想生活?》,是张潇雨和学霸猫的对谈。
继去年网络舆论对学霸猫高价课程、鼓动不论财力基础的高价消费争议后,这是我第一次听学霸猫的真人声音。不过是8年前的了。
这个声音里的学霸猫和新周刊热文《加入灵修后,他们从裸辞到负债百万》里的学霸猫,真是两个人。
一个是感慨不同媒介对人的呈现,一个是感慨时间带来的变化。
【小记】
播客里的学霸猫,处于“轻松冥想”创业初期。她的表达很清晰,很有个人风格,而且表达得也很有内容。比如以下我颇为赞同的几点:
她说她没有别人做自媒体或创业的焦虑,她不去跟别人比,只求做到自己想要的深度;她不带着角色去见别人,她就做自己,她对自己的接纳度很高。
她想要通过创业来服务帮助别人,但她意识到自己有优越感,她当时的修行是要放下自我执念。她不去做奢侈的消费,她说这些让人增加优越感的东西,对她来说是做事的阻碍。(节目评论里有人说,谁想五年后学霸猫走上了高阶消费之路)(很好奇,这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她的人文素养很好,吸收过很多经典著作。她说她之所以现在走上了自洽的理想生活,是因为她把时间都花在做有用的事上,而不是用来上进。她说很多人的理想生活都被媒体打造了,要高薪、房子、车子。太多人都在不停做事,在做事中存在,而不是享受这个存在本身。
听了这集播客,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关注学霸猫。
《新周刊》文章的作者,当年在半个月后写了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记在这篇《短视频年代,我们还需要记者吗?》里。
从作者的记录片段来看,TA当时所访问的人、所看到的内容,都引起了TA明显的情绪反应。成文里,也会看到这份情绪的明显传递。能在这篇文章看到学霸猫的碎片,其实也能看到背后作者的心态碎片。TA的心态引导了TA对素材的挖掘方向和呈现选择。
昨天搜了一下,“轻松冥想”的公号貌似没了,歇了半年,学霸猫今年启用了新的公号,也推出了社群和课程。课程已是第六季,9999元,显示更新了15期,已有91人订阅。
翻看学霸猫公号,她的文字意识流风格,我好像读不太进去…大体是在表达自己对生活美好的体会,内心平静的愉悦,但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一个声音,它不是看上去的分享的姿态,而是一种有优越感的价值观输出。大概,学霸猫现在也接纳了自己的优越感吧。
文字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不仅能传递情绪,还会不自觉地展露着作者心里的“小我们的声音”。(ps,关于写作时的小我声音,我也做了一次觉念随笔《我的“生活方式”分享警惕|日觉一念》)
再比如说,最近引起极大争议的《我妻之死》。
3⃣️
《我妻之死》是丈夫描写患癌妻子在加拿大医院接受治疗过程的文章,结果却卷起了一阵舆论狂暴。
除了针对加拿大医疗系统的评论,更多是对丈夫本人家庭角色的质疑,很多人觉得妻子又带三个孩子,又要上学上班,又要做家务管老公,她是家庭的牺牲品,是丈夫的工具人。根本没有丈夫口中的对妻子的“关心”和“疼爱”。
舆论太过汹涌,丈夫后来写了一篇回应文,这篇回应文里我读到了很多“小我”的声音。虽然表面上是纪念妻子的文章,但实际很多地方像是为了自证清白而作出记录。
关于此文的争议暂不细究,我对这丈夫是怎样一个人也没啥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怎么一篇普通公号发的写癌症治疗的文章,会引起大范围的网暴呢?它的传播路径是什么样的?
【小记】
在公号三明治的一篇文章《陈婉莹:如何重新想象新闻业|新气集》里,提到现在观点的廉价,而我们现在的挑战是如何“在乱七八糟的声音里提炼出来那个真相”。
十分认同。
观点、文章是海量数据,如何从这些海量数据里提炼出接近真相的部分呢?后面陈教授提到了AI。由此,我开始了第一次和AI们的直接接触。
我把自己的需求写成了提示词,尝试了不同的AI产品,比如文心、通义、kimi、混元、Gemini、perplexity等。

目前收获的结果差强人意吧。
一个是我的提示词可能AI还听不懂。
一个是部分产品无法实时联网获得实时数据。
一个是获得的数据只有部分,比如有标题,但作者匿名了,或者原始链接给不到。
另外,好不容易出来的路径分析,感觉特别概括,让我自己写也能瞎写出来的那种,感受不到信服力。
不过,AI部分我刚开始实践上的接触,接下来会继续边学边看。我的希望是可以用AI实现全网海量信息的处理,收集到真实的、有用的信息。
于是,转到AI部分的观察。
4⃣️
上个月开始的AI学习,先是问了相关朋友的建议,然后B站上搜到很多教程和产品介绍,找到了一张AI产品的list,开始了各种好奇尝试。也找到了一门非技术类的免费AI课程,先听听看。
微信、即刻上搜索AI信息,看到了不同人对AI的运用、测评、思考等。还发现了一个宝藏网站“通往AGI之路”,上面会实时更新和AI相关的信息,还会有直播分享、共学活动等。
【小记】
这一个月断断续续的感受是:
AI可能会让人越来越思维怠惰。
比如AI写作。如果啥都让AI写,那想必自己的表达语感是会逐步下降的。最后自己就成了个使用AI的工具人。
AI也可能会让人越来越聪明。
比如即刻上有人用AI来训练自己写雅思作文、练口语,也有人不断提升自己提问题的能力,和AI互动成长。
虽然宏观上对于AI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生存,各方有所争议,但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与其关心世界的未来,更重要的不应该是关注更实际的个体使用吗?
你是让AI代劳你的创作,还是让AI帮助你实现创作,这两种使用方式将会走向不一样的未来的你。
昨天听了一个直播,AI.Talk的汗青分享他的创业经历和对领域的思考。非常受用!
简记几点:
现在很多人对生成式AI充满新鲜感,但新鲜感过后,这些产品有没有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还是要打个问号。
(是啊,我试了这么多,还没找到符合需求的产品或用法)
大家太注重去学习怎么用AI了,很多人忽略了AI它能给予人的灵感和潜力。
你可以用AI来提升效率,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做既有的事情,这是存量市场。你也可以用AI来做创造,跳出内卷范畴,这是增量市场。
汗青的分享,让人能在新鲜感之后去理性看待AI的存在。于我,希望可以找到和AI共做热爱之事的成长型合作关系~
“通往AGI之路”网站:
https://waytoagi.feishu.cn/wiki/QPe5w5g7UisbEkkow8XcDmOpn8e
网络碎片里,看人间倒影
仅个人观感,视角有局限
- 以观察融解碎片化 - - 以表达扩展局限处 -
- 小小抗衡信息时代的无边界入侵-
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公众号:大安于隅
凡真实的,必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