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百善孝为先与活死人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 郊《游子吟》
母亲节固然是个洋节,但全世界的母子之情,都是一样的。如果说不一样,那也只能说,我们中华民族对母亲的感情更深厚、更强烈,对母亲的赞美也更多。
我们有备受尊敬的四大贤母,还有广泛流传的二十四孝,在这二十四个孝行故事里,多半都是关于母亲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讲究孝道,把孝当作最基本的人生德行,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发明母亲节,但是,我们有最真挚的心情和最美的诗送给母亲。
游子对母爱的体会,本来也比一般人更深。每天生活在母亲身边的人,大概不免觉得母亲太过多事唠叨吧,总嫌你吃得少,穿得单薄,交的朋友不靠谱,总约束着你的少年心。可是,一旦离开母亲去闯世界,才深深地体会到,除了母亲,还有谁会真的关心你是不是吃饱了、穿暖了,是不是被人诓了骗了呢?这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思念母亲。
中国古代的游子,不仅有背井离乡的漂泊感,其实还有深深的愧疚感。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奉养父母是基本的人生义务,所以《论语》才会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子长年在外,不能侍奉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内心其实是非常纠结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谓三春,就是孟春、仲春和季春,也就是全部的春天。春天的阳光照耀着小草,让小草发芽,成长。小草呢,也在努力向上,拥抱着阳光。可是,小草微弱的努力,怎么能够报答太阳于万一呢?孟郊这两句话绝不累赘,这是在替千古儿女抒情,这就是千古绝唱。
《游子吟》则带着迎接老母的欣慰,显得非常温暖。读起这首诗,就像体味着阳光洒在身上的感觉,如此自然,而又如此温暖,让人片刻不愿离开,而又永生不能忘记。


贵州镇宁县有个叫蒙正村的村落,这里保存了上万座“活死人墓”。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在古代这里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很多人都无法熬过大雪封山的寒冬。为了让青壮年和孩子能够生存下来,老人们选择了自愿进入墓穴,让自己“活死人”一般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贫穷落后的环境中,人性将退化成兽性。热衷于拍“蛆虫一般的人”的日本大导今村昌平则用一部《楢山节考》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故事发生在日本古代信州,深山贫困农村里有着“上楢山”的弃老习俗,子女要将家中年满70岁的老人背到山里自生自灭。69岁的阿玲婆婆上山时间已到,身体健康的她还故意敲掉门牙,塑造自己已老迈的形象。
她担心长子辰平像他父亲那样,不敢背她上山,招致村民嘲笑;又挂念儿子跟孙子的婚姻与生计,在上山前为家安排妥当,鞠躬尽瘁付出,直到最后一刻……
《楢山节考》的起点,是作家深泽七郎根据民间流传的楢山小调所写成的,节有曲调之意,书名《楢山节考》即意指楢山民谣之考证。楢山是个地方的名字,节是习俗,考是考证,片名的意思是到楢山这个地方去考察当地的习俗。这里人们的生活极端贫穷,没有多余的粮食供养老人和小孩,所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个残忍的习俗:每个家庭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禁止结婚,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出生的男婴会被丢弃,女婴会被拿去换钱维持生活;寡妇要和村里所有的单身男子发生关系以赎罪。这篇小说影像化不只一次,今村昌平执导的1983年版因为荣获坎城影展金棕榈奖,名气最大,所以坊间提到这个片名,搭配的往往是83版的影像。
不过抒情派大师木下惠介和创作始终关注女性与生存议题的新藤兼人,分别在1958年和1999年翻拍过这个题材,美学与观点虽然有别,但是影像成绩同样出众。
木下惠介的58版与净琉璃巧妙结合,几乎全片皆在棚内搭景拍摄,舞台效果强烈,且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性;新藤兼人的99版则是另辟蹊径,将深泽七郎的小说化为带有传说意味的戏中戏,而这般存在于过去的“虚构性”,于是便与片中面临应否将父亲送进养老院而陷入天人交战的主人翁身处的“当代现实”微妙地形成了呼应。
而今村昌平注重农村场景的真实性,特别在日本长野县北安昙郡小谷村一处废弃村庄搭实景,当年拍摄期超过一年,用超过5亿日币预算完成,才拍出片头镜头俯拍、与世隔绝的农村里,大雪纷飞的合掌构造茅草屋中,人们勉力求生存的生活样貌。
导演拍下农人们不同的性爱场面,如辰平和新妻子的交欢、次子利助因体臭没有女人愿意跟他只好找村中动物、孙子介左吉和未婚妻阿松在野地交合,这些画面和动物交配与猎捕吞食的景象交替呈现。
导演也拍下未婚妻阿松一家因饥寒偷盗村民粮食,村民决议一起将全家人活埋的残忍经过,贫穷农村里发生的一切,传达人类与万物都一样,在大自然法则下面对生存与淘汰的残酷过程,写实拍出农村和谐表象背后的残酷面貌。现在看来观点依然锐利,影像生猛,深具震撼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45岁的坂本寿美子,扮老演出69岁的母亲。为让角色更写实,她削去4颗门牙,减重10公斤,令人敬佩。当年在戛纳颁奖典礼上,由坂本寿美子代表领奖,从《公民凯恩》传奇大导奥逊·威尔斯手中接过奖座,对坂本寿美子的敬业,威尔斯还特别献吻向她致意。
电影花大半篇幅铺陈阿玲婆婆上山前安顿家里的过程,她为丧妻的辰平找到新老婆、拜托邻居村妇替次子利助解决生理需求,教新媳妇勤俭持家、捕捉溪鱼为家里增加粮食。孙子在未婚妻全家被活埋后很快找到新妻子,代表家里又多一个吃饭的人,她理解上山的时刻终究到来,主动向村中耆老表达她该上山了,让长子辰平从犹豫不舍,到最后背母亲上山。
电影后半段,辰平背母亲上山,一路上遵循习俗,母子没有交谈。到了山顶,辰平看到村中先人骸骨散落各地触目惊心,忍不住拥抱母亲,舍不得离开,但阿玲婆婆却甩他巴掌,催他赶快回家,同时向天合掌坦然面对死亡。
辰平下山时飘起冬天第一场雪,回家看见太太阿玉,介左吉新妻子坐在火炉边,镜头带到母亲的腰带被家中两位新成员缠在腰间,次子利助唱着死亡的歌谣,辰平终于体悟生命无情的轮回,他也会像母亲一样上楢山,面对死亡的最终时刻。
导演安排对照组,对比阿玲婆婆的豁达坦然和邻居老爷爷临死前的挣扎。同样面临“上楢山”的70大限,阿玲婆婆积极安排后事并说服儿子辰平坦然面对,邻居老爷爷却展现“好死不如赖活”的真实人性,结果他儿子狠心将父亲绑住推落悬崖摔死,任由乌鸦和秃鹰啃食。辰平在回程目睹这一切,但他没有阻止邻居,因为他也做了一样的事情,为了让家人能活下去,他们都以不同形式维持弃老的习俗。
辰平在回程目睹这一切,但他没有阻止邻居,因为他也做了一样的事情,为了让家人能活下去,他们都以不同形式维持弃老的习俗。
导演今村昌平说:“阿玲婆婆明白上山自我了断生命,是为下一代的生活着想。主动赴死延续他人的生命,等同为他人而死,这就是她生命的意义。当死亡等于’活着的意义‘,让她在临死前充实了自己的生命。”
她相信在下雪时上楢山,是她最好也是最终的归宿,她接受死亡才能让下一代生存下去,无情的天道,就这样在一代代中循环下去。
最后以今村昌平导演在1983年的话作结:“改编自弃老传说的本作品,乍看之下很残酷,其实只要回头检视现代,人类早已化为制度社会的小齿轮之一,这样还能说作品的设定很残酷吗?长照社会的恩惠会带给人类真正的幸福,充实生命的意义吗?比起开设老人安养院,弃老是否更适合做为人生划下句点的方式呢?面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及人口爆炸问题……这跟有人诞生就要有人死亡的小村子有何不同?我想借由探究阿玲婆婆的生死观,去了解人生最核心的意义。”
35年后再回头看,不论电影或导演的思想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老龄化社会日益严重的当下,重看这部隽永的经典,更能引发省思。


电影《楢山节考》中,讲述了在日本楢山这个地方有一个生存规则,那就是老人到了70岁,就得被送上山等待死亡。但原来在古代中国,也曾有过类似的弃老陋习,被称为“瓦罐坟”。老人到了花甲之年,就会被子女送进墓穴。
但老人进去时,墓穴是没有封闭的,而是子女每给父母送一顿饭,就得往墓穴口添上一块砖,直到墓穴完全封闭。老人此时还没死亡,可他们面临的是在墓穴里冻死或者饿死的结局。也有说瓦罐坟的封口正好是365块砖,刚好是一年。
古代贫富差距极大,对于穷人来说,赡养老人是一个大问题。虽然古代讲究百行以孝为先,但如果自身都顾不上,人们只能抛弃孝义,这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本性所为。当然,不排除有的子女天生自私,所以做出抛弃父母的事。这些情况都是出现“瓦罐坟”的原因。
瓦罐坟的内涵其实就是“弃老”,最早的关于弃老的记录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为了抵御匈奴而修建长城。可是很多被征调北上建长城的适龄壮年并没有听召,大量工作无人担任,这使秦始皇非常愤怒,于是下令60岁以上的人要被活埋,以激出壮年。
可是这个说法被历史所否定,因为史书上记载刘邦登基时,他的父亲早已过了花甲之年。如果秦始皇确实下过活埋60岁以上老人的命令,刘邦的父亲应该早不在人世。由此可以知道,秦始皇下令活埋老人的事纯属虚构。
另外还有一个和包拯有关的传言,称宋朝皇帝为了节约物资,所以下令活埋60岁以上的老人。而包拯不忍心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所以将父亲藏了起来。不过包拯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一次解决鼠患后,将功劳推给自己的父亲,以向皇帝求情,放过对社会还有用处的老人。


到了元朝,弃老的传说就成了元人为了防止汉人反抗和羞辱汉人,于是统治者下令将60岁以上的汉族老人送到野外的墓穴之中。墓穴的穴口并不密封,子女可以给父母送饭,没送一顿就给穴口砌上一块砖。直到穴口被砖封死,子女可以不再送饭,让老人在墓穴中静待死亡。
不过,很多学者专家都认为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瓦罐坟,因为汉人自古尊儒,而在儒家学说里,“孝”是非常重要的伦理道德,人们轻易不会违背。即便如此,后来还是有人找到了瓦罐坟的蛛丝马迹。
例如唐朝的《遵义府志》中提到,“郡俗至尤尚石椁,古风世传,不能以通礼禁之也……”就是说在遵义一带,老人到了60岁就会被送到家人早就准备好的墓穴里。并且在川陕鄂渝交界处,发现了很多瓦罐状的墓穴,墓穴主人全部是60岁以上老人。可见,瓦罐坟并非空穴来风。
“瓦罐坟”就是在有些山体挖一洞穴或地面直接累砌,顶呈半圆,用青砖砌好,洞口再从地面逐一加砖累砌,直到完全封闭,形状有点像瓦罐,所以称之为“瓦罐坟”,有些地方也叫“寄死窑”、“自死墓”。
一开始墓门并不封闭,子女每天来送一次饭,每送一次饭就在墓门前加砌一块砖,直到墓门全部封闭,老人就会饿死闷死了,这就是中国古代极为恐怖的“瓦罐坟”。


本世纪初,我国考古人员就相继在四川湖北陕西等地区,发现多处“瓦罐坟”。
在湖北武当山附近的村落地面,发现了许多的窑洞,这些窑洞分布排列整齐,里面是皑皑白骨,据当地人所言这些窑洞叫做“寄死洞”,是当地古代用来处理没有劳动力的老人的。
湖北郧县的一处悬崖峭壁也发现过许多坑洞,洞内的空间小的只能容纳一个人,而外面却是绝壁,如果掉下去必死无疑,洞内也发现了大量的人类尸骨。
还有,山西沁源县发现的“自死墓”,墓内有土炕灯盏,还有板凳等生活用具。高平市的炎帝陵一带也发现“自死墓”,长治屯留区姬村发现“自死墓”六座,墓内有土炕没有棺材,而这个姬村创建于秦始皇统一前的,战国七雄时期,也就是说“自死墓”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甚至,还有一则关于这个的小故事:六十还仓“花甲葬”,皇帝残酷,认为老人无用,下令六十者进活坟等死。外藩进贡一大葫芦和一动物,使者问我天朝人葫芦几籽、动物何名,皆不知也。帝问于臣,皆不对,怒,乃逐日问一臣,不对,日杀一人。某臣翌日将答于帝,而亦不知此二物为何物也,送饭于“活坟”中之老母时,大哭。母问其故,曰“葫芦再大,唯有二籽;其二,动物为老鼠也”,令藏一猫于袖中,见机行事。次日果然如其母所言。......
可见,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其实也出现过很多人烟断绝易子而食的记载。


此外,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老人坐在瓦罐形的洞穴中,一群年轻人围在左右掩面哭泣,洞前还有小儿跪拜。
据说,在敦煌壁画中这种老人入墓图共有38处,说明在河西走廊地区,这种习俗也是存在的。
例如,在明朝的《山西通志》中,就提到了一种叫做“坑老”的习俗,即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活埋在地下,用石头封住墓口。虽然记载中并未提到每送一顿饭就加一块砖的做法,但这种将老人活埋的行为,已经足够残忍。
在清朝,有位名叫纪昀的学者,在其著作《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提到了这种弃老的风俗。他在书中写道:“余在陕西时,闻有坑父母者,谓之‘放老’。”这说明,在清朝时期的陕西地区,弃老的风俗依然存在。
事实上,类似的“活人墓“现象在中国古代并非孤例。据考古资料显示,这种习俗在宋元时期的一些地区曾经广泛存在。除了山西,在湖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也发现了类似的墓葬遗迹。不同地区对这种墓葬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瓦罐坟”、“窑罐坟”、“蛮子坟”、“生基坟”、“活人坟”等。尽管目前还无法准确考证“活人墓“现象的具体起源时间和地点,但一些学者推测,这可能与元代初期的社会状况有关。当时,元朝建立之初,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
不仅如此,这种弃老的风俗甚至还在一些地方被神话了。在浙江省的一些山区,就有一种说法,认为老人六十岁后就应该进入墓穴,这样可以保佑子孙平安。这种荒谬的观念,是对生命的极大不尊重,更是对老年人的极大侮辱。
尽管这种残酷的瓦罐坟风俗,现在已经在我国绝迹,但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它反映出古代社会物质匮乏、观念落后的一面,也揭示了人性在极端条件下可能出现的阴暗面。只有正视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好地尊重和关爱老年人。
总的来说,瓦罐坟这一残忍的弃老风俗,是古代社会的一大污点。它不仅剥夺了老人的生存权利,更是对人性和道德的极大践踏。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教训,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老年人,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文明,更加进步。
然而这样的殉葬风俗,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陋俗,简直可以称得上泯灭人性。孝顺老人和赡养父母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20 15: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