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天底下公平透明的买卖,没有之一
如果我说翻译行业是非常透明,价格合理,肯定会有人来质疑我。开始这次的话题前,我想先引入一个例子,前几天跟朋友去看电影,看电影前手机快没电,于是在影院门口充电宝桩租了一个充电宝,电影结束后归还充电宝时,页面提示可以用移动积分兑立减券,还可以直接抵扣,看到页面没有啥绑定的业务和广告,于是便输入了手机号和验证码。

结果券倒是没领到,反而被强制安排了9.9元/月的彩铃业务。(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是我自己不小心没留意到广告,可你们自己看看在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字里面,可有提到运营商的视频彩铃业务,几乎没出现或很难发现)

之所以提到这件事,是想借此机会跟翻译行业来做个对比。
大多数客户联系翻译公司问询的时候,前期往往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而且都会问得比较仔细,确认诸多事项后才付款,甚至有的客户为了省钱,同时让多家翻译公司免费试译,然后白嫖拼凑成自己的免费译文。幸好这种客户只是个例并不多。
面对客户的多重询问,翻译公司不可能像上述充电宝公司那样,在一个小海报里面埋字眼,挖坑给消费者,这是完全做不到的事,因为在客户付款前很多事情已明确好,不能偷偷摸摸地设下潜在消费陷阱,有的话后续客户也不会埋单。
而且,客户主动问翻译公司的时候,一般都是抱着一种比较警惕的心理和状态,警觉性比较高,可不像在电影院这种放松的场合。
翻译公司对外一般会有报价单和合同协议,如果客户觉得价格合适,服务周到,通常就会达成合作。
而类似充电宝这种生活场景类的业务,大多数都是在广告法的眼皮底下玩花样,把各种条款隐藏或缩小字体,有的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说是积分兑换,实则是捆绑销售。
有的人翻译仅仅是为了知道文字的含义,有的则是为了学习和生活。当你联系翻译公司的时候,尽可能地把你的需求描述清楚,翻译公司可能会问你多个问题来确认你的需求,这时候千万得配合,不要嫌弃翻译公司啰嗦。
切记,翻译不是一个人的solo,大多数时候翻译还是客户和翻译公司合作共赢,产出的一个虚拟交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