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渐行渐远的朋友
查看话题 >我,澳洲打工度假五年,接受“聚散终有时”
对,2.12终于写完年终总结之后,我再也没写完一篇新内容,除了人菜瘾大的冲浪心得。
一开始是新工作繁忙又混乱,每天下了班累到除了看电影什么都不想做;临时请假去度假,却意外经历了情绪旋涡,又因为见了国内朋友感受到来自国内的审视,一度陷入“中年危机”情绪低谷;后来终于恢复,却面对好几篇写了大半的内容改来改去理不出个所以然。
索性就从这个“中年危机”的情绪开始理吧,“中年”是开玩笑的,借用个词而已。
这场“中年危机”始于一段旧关系的结束,那就从关系写起。从失去写起,虽然年终总结的最后一篇已经吭哧吭哧写了失去,且以为写完一切都过去,却再次破防,所以这里继续写。有点矫情有点啰嗦,纯个人记录。
1.我天真又自大地以为我会是例外
毕业后在国内那几年我喜欢呼朋唤友。不夸张地说,二十岁的前几年,我的自我主要以两个板块为基础,我的工作和我的关系,关系主要指朋友。我对朋友付出真心,时间、精力、金钱、关注、陪伴,毫不吝啬。我也得到了真心,那个曾经只看得到外界看不到自己的小孩,被他们的爱治愈,认识到自己本身就值得被爱,不需要正确不需要完美不需要标准,那些旧时光,光是看照片我就忍不住咧嘴笑。他们不知道这些,他们只以为我就是那个没心没肺爱吃爱闹说哭就哭说笑就笑的智障小孩。但他们知道我爱他们,也是庆幸他们让我学会了表达爱。
因为太重要,我曾经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失去这些曾经拖起我的关系,我的天会塌掉,我也曾经努力相信,只要我努力,就可以维系这些友情一直到老。我不是不知道渐行渐远这个事,我以为我可以是例外。多么天真又自大是不是。
2.“失去”本就不是件容易面对的事
去年从国内回来之后写了《打工度假好几年,我和老朋友们的关系变化》,我说,“多年不见,依然如故”。时隔半年,在年终总结里,我终于写下“终不似,少年游”。
你说我写“依然如故”时,是因为那些真的结束的友谊给我的冲击太过强烈,占据了我的注意力,还是因为这几年我一直持有“友谊可平山海”的信念和一切都如2019年的错觉,于是只想看到欢声笑语依旧而不愿意看到那些“终不似,少年游”呢,我不知道。
只是,这种“终不似,少年游”的失去,是淡淡的,是无声的,却是绵长的,是咂摸大半年,写了三版,最终也没有写得很满意。得出的结论是,曾经以为失去那些人天会塌,后来发现天没塌,我平静地接受了。
于是我以为,那些时光就此翻篇了,和我的二十多岁一起结束了。
却又机缘巧合再次经历了一次失去。曾经亲密的旧友如今观念不同、习惯不同,抱有期望却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仍有爱意却总是刺痛对方,不知所措,不欢而散。我down了一整周,时不时想要撇嘴掉眼泪。
3.做不麻木也不别扭的大人也不错
一年多之前那次分手后我倒是再也没有过这样伤心到心痛的感觉。我知道一切终会过去,这次索性放任自己不断回忆、伤心、胡思乱想,甚至陷入虚无,质疑一切意义。好点之后把没看完的书看完,找了应景的电影哭了哭,理性渐渐恢复于是可以思考和分析事情本身,再后来去冲了几天浪,这一切被抛到脑后。
冲浪结束后我在机场附近的海边看日落,回忆突然再次袭击我。我掩面,却不是因为那个人,而是发现自己好多天没想起这件伤心事了。
再后来忍不住怀旧,翻看旧照片的过程中被一段旧人语录搞得泪奔,然后我突然明白——失去的那个人有几分重要已经不是重点,袭击我、吞噬我的是那种失去的痛感。
明白这一点反而让我释怀。都说人到中年一地鸡毛,工作琐事和家庭琐事耗费全部精力,生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没有理所当然地走进柴米油盐,没有变麻木,我也不别扭,依然会矫情地为友情而伤心难过,也不因为怕丢脸而不敢表达在乎,却也不强求,接受一切发生,接受失去,接受难过的情绪,鲜活地感受一切。还蛮可爱的。
4.离开的,留下的
(这个小标题简直太好用了)
去年虽然经历了“终不似少年游”的惆怅,但也有重拾了一些关系的惊喜。我曾经天真的以为,不管男生朋友还是女生朋友,就算结婚/有了对象也依然可以一起疯玩。真的到了这个年纪,我已经懂事地懂得主动退场了,懂得亲密关系是第一关系。以前我的男生朋友多于女生朋友,到了这个阶段男生大多不可避免地进入关系,没有进入关系的变得爹味/观念不同聊不来,反而是同样都还在漂着的单身的女生旧友,在这个年纪走得比以前更近了,因为大家状态相同,依然同频。这个留下让人心安。
到了某个阶段,就是会有人离开,有人留下。友谊是一趟火车,在不同的站台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但同行的那一程,不仅点亮当时的你我,也将继续照亮今后的时光,我相信于你于我都是。
聚散终有时。
2024.4.3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