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The Audubon Book of True Nature Stories (1958)

关于自然的文字、影像如井喷般时刻在网络上产生,但有多少是真实的,对自然活动毫无干预的,没有剧本的?而又有多少能全面、细致地记录某种行为、某段生活史,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如果追求真实、客观,人们可以去看动物志、手册等工具书,上面有极简的信息和数据。如果追求感官享受、吸引关注,那影像无疑最受追捧。而两者似乎都存在某种标准,容易被相关群体认可的标准。
自然散文(故事),或称为观察记录、自然科普,又或是自然哲学,就不太一样了。它可以简单到描述一个时间切片,人超脱时空束缚被某一时刻的景象感动;也可以是人的一次活动,如描述某两个小时的观鸟记录;或是延伸到个体生命尺度,关于动物繁殖期的观察,记录某些动物的一生,又或是某人一生的观察。它甚至可以延伸至群体、文化、进化的尺度,将看起来无比客观、枯燥的内容浪漫化。
由于文字中有人和自然的共同参与,此类文字在代入感上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对于单一物种、自留地的长期观察记录。


然而,因主客观的结合,它们也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位置。它们过于依赖于某种同频、共鸣,关系到作者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世界,以及读者的知识储备和自然伦理观等。太感性,意味着可能偏离真实的自然,太理性又会失去可读性。读到喜欢的文字就像是找到了一双合适的鞋,美学上接受,脚穿上也舒服。又像是融合了中、西方的绘画,是很艺术的一种体裁。
我也总在思考要如何表达,如何做到不太感性、个人,同时又不太“生硬”、冷漠。但没有做得太好,一直处在摸索阶段。

本文提及的既然是故事集,就会涉及结局的问题。若是纯粹自然的结局,它们很难被分个好坏,分为美好或是残忍、令人痛苦的结局,只是无数关于自然活动的某一个结局,人也不会有太多的情感波动,过于共情。但由于作者、读者以及文学的参与,结局有了好坏之分。
好故事要能让人在情感上感受到起伏,而读者市场会决定故事的结局,比如好“卖”的故事可能要积极的结局,博眼球的要新奇或是坏的结局。很多情况下,作者应用增加艺术性的技巧并不一定会影响故事的真实性,只需调整讲述故事的顺序或是选择性增多、减少一些情节的篇幅。作者十分清晰读者愿意接收什么,以及所接收到的故事是真是假。
本书有很多小故事,且都是针对某一个或两三个相关物种的长期观察。后面会贴上部分故事的文字,包括某些结局,即会剧透。再次,感谢难渡书局赠书。


《奥杜邦真实自然故事》(The Audubon Book of True Nature Stories)出版于1958年,收录了50余篇在1942-44和1948-58年间刊载在奥杜邦杂志上的故事(除一篇刊在Discovering Nature的”Smoky, the catbird”)。初看到书名的true stories,我心里产生了很多画面,负面的人与动物的互动和结局。在这个年代,人容易对true一词敏感,毕竟我们连自己旁观、记录的活动都无法确定解读得是否真实,更何况是他人讲述的。
书中故事都不复杂,但只要涉及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便自然会产生伦理问题,比如人在满足私欲的同时会给动物、种群带来多大的影响,两者的界线应该在哪里等。故事中常会提到一个词——tame,可翻译为训服,即通过训练手段让动物顺从。它指向的是某些很明确的行为或画面,人给野生动物起名,喂食、触摸它们,像对待人类孩子一样与它们互动,而野生动物从小心翼翼、保持距离的行为模式改变为亲近、依赖人类的心理状态。人天性想要tame野生动物。后文会用tame代表上述过程。



多年前评论过某篇标签为“年度最令人感动的真实故事”,其内容是关于国人在非洲买下一头小黑猩猩并短暂饲养它的记录。文中的人们像养孩子那样tame了小黑猩猩,甚至还在它犯错时实施跪罚。等到人们工期结束要回国时,他们发现黑猩猩带不走了。他们将黑猩猩留给了当地人,而黑猩猩很快死去了。文章暗示它是思念至死。
在当时,当地买动物很容易,几十到几百块就能买到小黑猩猩。它们是当地人捕食黑猩猩家族后剩下的“玩物”,也是“洗白”野捕动物为圈养繁育动物进行非法贸易的源头。作为CITES附录一的物种,人们不可能将它们合法地弄回国内。文章为渲染人们对动物的感情说他们不是遗弃,饲主尽了一切努力、多方联系想将动物弄回国内,但失败了。其实就是一两个电话的事,而真实情况大概是饲主从未想过将动物带回国内。文中所竭力描述的只能反映人们的无知,他们从头到尾也只是将小黑猩猩视作玩物,随时可以遗弃的动物。
他们不可能在乎黑猩猩长到5、6岁会变成什么样,一生能活多少年,有多强烈的情感需求。《奥杜邦故事集》第一个故事是类似的,但要美好很多。


人们会说,如果不是他们的购买、饲养,让小动物有几个月的快乐时光,那它们很快也会被吃掉或是死去。行为无可厚非。
说得对。就像我上文所说,读者对故事的接受取决于知识和伦理观。将动物视作人,还是视作动物,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就像奥杜邦一书中的大部分故事,无论怎样,它们都在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
在上大学前,我也养过很多动物,从无脊椎到两爬,从猫狗到各种农场动物。人们总说我有爱心,但我想不明白那爱心是什么?养或tame动物并不等同于爱心,更接近于玩心。对于一些动物,比如蝎、蜥蜴等,我会到野外捉虫子喂食。看着它们吃活食,我总感觉不舒服,感觉自己在扮演上帝。后来也就不养动物了。
(书中也有关于无脊椎动物的观察)


多年前在山里观察鸟类育雏,我曾因长时间活动在巢区而导致雏鸟被蛇吃掉,也曾因没锁好门导致救助的雏鸟被散养的猫吃掉。我当时恨蛇,也恨猫。可那些都是我经验不足的问题,我干预了自然活动的进程,却没有充分学习母鸟的行为模式。书中也有类似的故事,美洲狮根据人们的痕迹而猎食了雷鸟蛋。

人对野生动物天性的喜爱会促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要跳出旁观者身份,参与到自然进程中,救助动物、提供喂食器和人工巢箱、环志等。人想与动物发生近距离互动,想要触碰它们,获得影像资料,想要与其他人分享接触动物的喜悦……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对动物产生影响,哪怕只是起个名字。
命名动物是人格化和tame它们的一个环节,人们会因此对某一只或几只动物格外友好,而区别对待其他动物。喂食器、人工巢箱等的使用会将一些动物吸引到特定的位置,也会将捕食者、寄生虫、病菌集中。它伴随着相当多的问题。很多人的热爱是短期的,一时兴起的救助可能会导致动物过于依赖人而无法回归野外,因此大多没有好结局。
书中也包含了著名的故事。里氏海豚Pelorus Jack在1888-1912年间陪伴过往船只穿越某海峡一段危险水域。在1904年,S.S. Penguin船上一名乘客向Jack开了枪。中枪后的Jack再没有出现在Penguin船周边,而后来该船在枪击海域不远处出事,一些人失去了性命。
(人的热爱与兴趣非常不同,大部分人并不会从动物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人热爱动物,就会有人求异,想要伤害动物,或是因众多人的热爱而厌恶动物。在Jack事件中,可能有一万人想要保护它,但只要有一个人想伤害它就有可能失去生命。人在自然界中很多无意的行为会伤害动物,而人很难意识到它们,甚至以为自己在做善事。随着成长,我越发感觉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两面,如果我只看得到好的一面,那我可能忽略了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自然面前,最安全的行为方式就是尽可能去模仿其原始的状态。)



动物故事流行的最大问题是,它们的传播会让一大群人想去tame动物,想喂食、触碰,短暂互动,获得影像。在自拍狂热、流量至上的自媒体时代,人们并不在乎获得“战利品”后动物的命运是如何的。野生动物被私有、商品化了,人人都变为了另类的猎人。最近看到一些短视频,其中有我认识的一些人,他们在亚、非洲买下了穿山甲、长尾猴等动物,然后摆拍视频说自己放生了它们。实际上那些动物根本没有回归野外,他们在朋友圈上发布了不同的视频。
相比上文提到的人们,书中的故事肯定更美好一些。我带着这种想法开始阅读起了本书。



然而,前两篇故事让我有些失望,救助的美洲狮Quito被送到动物园后很快死去,而丹顶鹤Bill也被打死了。但随着后面一篇篇故事读下去,我的偏见逐渐消失了,结局伤感的其实没有几篇。后来读到了很多科学、客观的自然观察,有些是持续很多年的记录,还有来自于学者、救助和管理机构人员的故事。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那两篇放在最前面,也不明白为什么不将精美的绘图与对应的篇章放在一起。
对于网络上流行的野生动物故事,它们宣传的概念都与人类朋友、宠物关系有关。人将捕捉或救助的野生动物养成了宠物,产生了某种新奇的跨物种关系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但这种关系会使得野生动物依赖人、无法识别同类,也就无法真正回归野外,比如家麻雀Snobber的故事。Tame,只是对某一只野生动物的训服,它不是domesticate物种成为驯化动物。流行的故事不能让人们模糊人与野生动物的界线,让野生动物被误解为驯化动物。

在故事集中,我喜欢不牵扯tame或是明确提及界线和放归计划的故事,即便有些读起来不太有意思。此外,我也很喜欢野生动物不时会“回家”、“认饲主”的故事,比如书中北浣熊Frankie、褐弯嘴嘲鸫Crip的故事。
观察记录的跨度越久,故事也越吸引人,其真实性也会增加。比如有些故事是关于迁徙鸟类的,它们每天会在固定的时期出现。我也过一些类似的观察。有一对金腰燕连续三年在我家五楼的楼道里用旧巢育雏,后来它俩不出现了,来了另一对,但雌鸟在产下一窝未受精的卵后不久就离开了,之后再没有燕子来过。我认为后来的一对鸟中有最初那对鸟的后代。老家的平房会来家燕,感觉也是同一对,因为它们会在几年内每年来筑巢,而之后会有很多年的空档。房屋结构、位置近似,但很多人家十几年都没有家燕,也挺奇怪的。
当老家人选择散养猫之后,老鼠少了,鸟也没了。书里也提到类似的故事,某名作者在喂食某只胆大的走鹃后,他此前tame的其他鸟都不靠近他了。另一个故事说的是某作者穿上了麝鼠皮草,而此前亲近他的山雀等鸟全都吓跑了。



下面贴上一些喜欢的文字和故事,作为结束。
常回家的浣熊和鼬


不常见的关于美洲灵长类的记录,包括夜猴、卷尾猴、吼猴等

认人的燕鸥Jeff

蓬尾浣熊

往火坑中扑的Smoky,后作者不再在户外烧垃圾或取火

作者对鹪鹩多年的观察、记录


有“收集癖”的pack rat

会“学舌”的嘲鸫Jerry


离不开人的Caliban




更格卢鼠并不会过分信任和依赖人类,这降低了作者在tame它们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holme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现在的孩子更快乐了么 (57人喜欢)
- 偷拍摄像头 (12人喜欢)
- 离开大城市 (190人喜欢)
- 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88人喜欢)
- 琅勃拉邦的非法制品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