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从清明假期绵延到劳动节假期,终于看完了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这是迄今为止我看过最漫长的电影。在366分钟中,跨越了44年,世界上发生了很多被记在历史课本上的事情,尼古拉和马迪奥在振波中经历活着这件事。看电影的人好像也跟着他们活了一次,以至于很想拉到片头看看他们年轻时的脸庞。
杨德昌在《一一》中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长了三倍。”
读大学之前,看电影或者说所有的娱乐活动,在我心目中都有一种隐隐的“耻感”,因为乡下有那么多活要做,你怎么能安安稳稳坐在那里无所事事看一个故事?那时在乡下看电影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因为婚丧嫁娶请来的露天电影,一是村子街头的录像厅,但大家认为那是小混混聚集地。因此,我为数不多、虎头蛇尾的看电影经历来自偶尔的露天影院,留有印象的只有一次——晚自习放学遇见放电影围观了几分钟,觉得每个人都疯疯癫癫,不知所云,就回家写作业去了。很多年后,我凭借着那几分钟的印象猜出了当时的电影是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以我当时贫瘠的认知来看,的确是“疯疯癫癫”的主角们。
我去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提前报到,学校就给大家放电影,选择的片子很有名——《泰坦尼克号》,但是领导又觉得很多镜头我们没有权利观看,所以常常放一会儿,黑屏一会儿,放一会儿,黑屏一会儿,大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学校在晚自习前放过一阵电影,美其名曰锻炼英语听力,每天放十五分钟左右。第一部是《阿甘正传》,黑屏时间更多,拖拖拉拉放了几周,让人难以看懂到底在讲什么,以至于我们宁愿埋头读书,也不想看。《阿甘正传》结束之后,又放了一段时间《公主日记》,安妮公主踮起脚尖和男朋友接吻的时候,学校竟然忘记了黑屏,于是全班同学仰着头一起看得津津有味。
自此之后,学校取消了看电影这件事,改看新闻频道,新说法是了解时政,有利于提高政治分数,大家兴趣缺缺,又埋头读书。唯一留在印象中的是2003年4月1日的傍晚,一瞬间安静的教室忽然喧哗起来,同桌露出了震惊的表情,我还不认识他,没有看过他的电影。同桌瞪着我,“你怎么能不认识他?他演过那么多的电影,风华绝代。”她报出了一连串电影名字,我摇摇头,低下头写卷子。高二快结束了,高考是我们唯一能抓住的东西。
我真正开始看电影,始于大学英语课上。我的大学英语老师常说,“好人看电影。”在课上,他给我们讲欧美流行文化、明星八卦、一起看《老友记》,也放了一部又一部电影。神奇的是我们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阿甘正传》,我还清楚地记得看完之后那种震惊,原来有人一生是这样度过的,哪怕他的智商只有70;原来电影可以带你去体验另一种遥远的、超出想象的人生。电影的确可以把人的生命延长不止三倍。
在两年的英语课中,我们看完了好几季的《老友记》,看了很多经典好莱坞影片,我基本上记得所有看过的影片:《大鱼》、《似是故人来》、《燃情岁月》、《蝴蝶效应》、《风月俏佳人》、《真爱至上》、《夜访吸血鬼》、《四个婚礼与一个葬礼》、《电子情缘》……
看电影是当时大学的一种流行文化。每个周末,从周五到周日永远有电影在放,大学生活的很多时间节点好像都和电影相关。
开学初为了增进感情,全班一起看电影,放映的是《罗马假日》与《那小子真帅》,也不知道是如何选出这样两部毫无关联的片子。电影放完,男生都爱上了奥黛丽·赫本,女生都喜欢上了宋承宪。
有一次,放映周迅的《如果·爱》,但第二天要考英语四级,我有一种临时抱佛脚才会产生的安慰心理,没有去看。
有一年的圣诞,在艺术学院礼堂看《美国往事》,我以自己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头脑认为称得上是“美国往事”的,要不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前辈反抗英国殖民者,要不是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要不是《飘》那样的南北战争,谁知道是黑帮小混混的故事,当男主强暴了自己喜欢的女孩,我忍无可忍,走掉了。
有一年元旦,通宵放《指环王》三部曲,舍友带着枕头看了一个晚上,我看了半部,一个小男孩送戒指有什么可看的,就回去睡觉了。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因为获了威尼斯金狮奖,放映的时候,人非常多,然后陆陆续续很多人都走了,我留在原地看着赵涛演的女主角拿着一瓶没有商标的矿泉水转来转去。我忘记她有没有找到想要找的人,离散是常态,但我想象中的三峡具象成了破败的拆迁工地,就如同我见过无数的乡镇,那一刻惆怅悠悠升起,让人猝不及防。
当然,以上这些电影都是学生社团或是班级自行放映的,学校搞过一次露天电影放映周,毫不意外,放映的影片是《周恩来外交风云》、《张思德》、《首席执行官》(讲述海尔集团张瑞敏的故事)、《太行山上》,以及与以上影片格格不入的《手机》,我居然都认真看了,好几部影片还看哭了。
大三的时候,我们去各个乡镇学校顶岗实习,空闲时间很多,也没有可供玩耍的地方,只能聚在一起看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看《肖申克的救赎》,电影播完了,每个人保持着原来的姿势静静地坐着。后来,我看过很多遍这部电影,但每次还是会被震撼到。
看电影慢慢地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也变成了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肖央在《误杀》中说,“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压根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无数天才艺术家描摹人性,看透世事,把人生浓缩在两个小时中,通过影像把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
很多年后,我看了张国荣几乎所有的电影,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才认识他、喜欢他;我看了《如果·爱》,影像中留有二十年前的北京,有一种旧日的浪漫;我也终于看完了四个小时的《美国往事》,很多镜头删减了,它变得那么干净,以至于你都无法完整地去理解这个故事,就像这个时代一样,到处在掩耳盗铃,而好电影变得可遇而不可求。
-
Hope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11 23: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