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看展记 | 春季三天奔走关西关东逛馆:京都京瓷美术馆 The Cubist Revolution特展(完结)
京都京瓷美术馆
全文字数7930字,引用的部分来源于:官方看板、网站资讯及后浪出版公司《立体主义》,其余皆为原创。
赏完樱花又时间无多,搭乘巴士前往京都京瓷美术馆,那有一个立体主义的特展正在展出,不能错过。刷馆和刷寺庙的人最苦恼的就是闭馆时间太早,一日太短。每次都是生死时速,稍有差池就看不成了。
京都京瓷美术馆建于1933年,是日本最现存建筑古老的一座公立美术馆。现在有三大特展同时开催,分别是立体主义革命 The cubist revolution,嶋春香(Shima Haruka),京都市美术馆开馆90周年纪念展村上隆 灵气 京都。但很神奇的是,立体主义特展在官网上唯有日语和英语能看见这个展讯,而中韩都没有。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想法,是默认这两国观众不感兴趣,还是因为不想做这个特展的翻译所以干脆不放出来。无论哪种原因都挺神奇的。可以不提供翻译,但总得让外国(非英语语系)游客有知情权吧。
扯远了,回到立体主义革命特展上来。这个展览去年是在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10月举办到今年1月撤展,而京都京瓷美术馆则是3月20日-6月7日期间展出。展品绝大多数来自于法国蓬皮杜美术馆,总共涵盖40多位艺术家,140多件展品,包括绘画、雕塑、素描、版画、电影和文献,展示了立体主义的丰富发展和活力。这是近50年来日本首次全面直面立体主义的展览。其中有50件展品为日本境内首次展出。
The Cubist Revolution
- An Exhibition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Centre Pompidou, Paris
2024/3/20-2024/7/7
Venue [ Main Building(North Wing)1F | Main Building(South Wing)1F

这次展览我是比较期待的,因为前两年在内地看过一些西洋画特展,里面收录过布拉克的作品,当时就被吸引住了。我的审美内布拉克是更甚于毕加索给我的观感体验的。不过回来后在看后浪的《立体主义》这本书,经过系统性的梳理后,发现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还是有很耐看的。看来真不可如此武断,没有看过大量的作品最好不要轻易拒绝,错过多可惜。
展览分为14个section,通过在1887-1925年这期间的艺术品,将立体主义从发端、代表人物、内部分支,到立体主义之后,以这样的叙事逻辑来展开。可以说将立体主义这个流派的来龙去脉都做了很好的梳理。
第一单元:Sources of Cubism
其实很难用一句话去定义一种风格画派,如果一定要片面的概括,那么立体主义主要是指由毕加索和布拉克为代表人物所创作的带有解构性,非透视性技法的绘画流派。而立体主义的重要性不仅在平面创作上,包括雕塑、建筑、戏剧、电影、时装等领域都产生了新的塑造与延展。同时,它与后续的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相互影响,到后来的超现实主义都从中汲取灵感。
任何的风格都必有其渊源,总能往上追溯。先锋派的绘画精神一定程度上对布拉克与毕加索提供了刺激作用。立体主义的灵感缪斯来自塞尚、高更和卢梭,尤其是塞尚。1907年塞尚纪念展对于二者有深刻的影响,布拉克选择性地借鉴了塞尚手法中将景物进行简化的形式。
第一单元中展出了四副塞尚一副卢梭一副高更的作品,以展现它们的作品为后续立体主义的发展带来哪些灵感,几年前的我尚不能欣赏塞尚的好,现在越发喜欢他的静物画,哪怕是几个平常之物的组合,空间纵深都被抹平了,却格外耐看的。虽然空间不再承担直接标志位置的作用,它本身物品的摆放位置却仍经过一番精妙的计算。
如这副:
官方的介绍中“左侧是从上方俯视的桌子 ,上面放着一瓶朗姆酒和各种水果,而右下侧是特写视角,白色的布在多条视线的作用下勾勒出轮廓掩盖错位 。 立体主义绘画继承了多视角综合观察的方法。自1895年塞尚在巴黎举办首次个展以来 ,他就成为年轻艺术家争相效仿的典范 。”


几年前并不能体会出,宛如水彩画的童稚技法,为何被如此珍视。现在似乎能体味到其中的韵味,它颠覆了空间、结构,压缩了距离、大小甚至是事物外观,将其解放出来,呈现出一种跳脱秩序的步伐。
而因为塞尚的纪念展令布拉克难以忘怀,他的作品开始有意识地致敬塞尚的作品,尤其是风景画。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第三单元。
第二单元 Primitivism
大洋彼岸的原始部落,其遥远神秘的风格也体现在手工艺品中,毕加索大约于1908年大量购入这类手工艺品并从中汲取灵感,从他留下的工作室照片可以看出。但他个人尤为出名的《阿维尼的少女》创作于这之前,画中少年的面孔与姿势已可见大洋洲及非洲艺术的痕迹。直到1909年,毕加索的人像风格都带有强烈的“原始主义“的风格。不过用“原始主义”作为该艺术类型的概括并不准确,而且带有一种艺术精英主义的感觉。原始的概念总是相对而言,仿佛存在一种现代生活与原始群居间的矛盾对立,代表了某种“野蛮”与“开明”的灌输。因此,还是倾向于对这种艺术风格借鉴来源地的指代,不直接用“原始主义”称呼会更为合适。
两幅女性肖像画,布拉克与毕加索的画作中均能看见对塞尚的拟仿,同时毕加索画作中女性面部细节的刻画,棱角与边界也能看出部落面具的样子。


第三单元 キュビスムの誕生̶セザンヌに導かれて | Cézanne as a Role Model
1908年开始,布拉克与毕加索各自在不同的题材上进行立体主义的风格尝试。布拉克主要是集中静物与风景画的创作,毕加索则是肖像人物题材。正如这幅《埃斯塔克的高架桥》,布拉克采用了“明暗阴影法”,令画面失焦,光线仿佛没有章法地照进。也借鉴了“塞尚运用带有方向性的短色块以及通过图案元素(在这里是树叶)来暧昧地表现空间转化的方法。”但同时,他又不是完全照抄,塞尚不会用线描表现视觉,而采用颜色渲染画面效果。

布拉克笔下的建筑,挤压到一起,之间的空间距离都已经交汇到一起,道路也不再是依照视线错觉蔓延,变成了色块的堆叠,通过并不复杂也不写实的色彩描绘,还原场域内的动感。

此时布拉克的静物还没成为网格化的效果,物体只是呈现出一种浑厚的感觉,看图片难免觉得物体描绘得很是潦草,实则看原作还是有别样简洁的微妙感。

毕加索的人物画已经初见后续被成为“网格”的构图技巧的端倪,人物由线条、色块、阴影组成,放弃了三维立体的透视方法。这也是布拉克采用的视差技法。

第四单元 ブラックとピカソ̶ザイルで結ばれた二人(1909–1914) | The Braque-Picasso “Mountain Rope” (1909–1914)
这一阶段主要是二人立体主义风格从摸索形成到逐渐变化,达到全面立体主义的阶段,不局限于绘画的实验,而变成了多种材料综合体的作品。
这一单元也是特展中二人作品最多最集中的,1910年二人的作品都呈现出一致的气息,虽然主题侧重仍有不同,但色调都着重于灰色、棕色等暗色调,用“网格”式的构图,通过线条将画面切割开来。比如这幅:
大块的深色调,已颇具此阶段的风格,但五官仍可清晰辨认,没有变形,也能看出受非洲及其他大洋洲部落面具的影响,而这种相对具象的轮廓将很快被取代。

第二幅毕加索的画作,也很值得细品,肖像里的女性面部五官已经变得模糊不明,更脸谱化,类似碎片的身躯,似是处于永恒动态之中。用色格外雅致,丰富。从欣赏角度上,很轻松就能体会到画面的美。
展览的好处在于,面对都是1910年的作品,能看出创作者技法偏好与流动,远比啃一本400页的书来得直接了当,清晰明朗。展品选择,如何通俗简单直接地呈现一个画派的进程, 很能看出策展的功夫。

下面的这幅毕加索的作品,虽然也创作于1910年,愈发具备抽象的迹象,线条更丰富,曲线呈现运动的姿态。棕色大地色的色调,颜色许是没那么大胆恣意了,画面越是背离现实。一竖一横交错,持续拷问绘画与现实的关系。

现场看的魅力还在于能除去色差带来的极大偏差,如现场观看的吉他弹奏者与网络图的色调天壤之别,若只凭线上的颜色,会以为画面浓郁温热,而实则灰褐色的主色调冷峻十足,理性至上。

我个人觉得比起毕加索后续的风格变化,立体主义和蓝色时期的画作都格外耐看的。尤其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初看的感觉和细看久看后又会生发不一样的感受。从表面上直观的那种几何图案的堆砌,看出背后自有的韵律。一幅又一幅看下去,味道更是不同。到了1913年,这幅名为女孩的头像,除了层层叠叠的门和意味不明的板子下,一头卷发被遮掩于其中。

已经很难去直接看图说文,分辨画面的主题到1911年-12年已经被视为立体主义发起者的毕加索与布拉克,绘画的技法突破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艺术理念,就算是用拆解字母挪用于画面内,制造现实的不真实性,也觉得不足以表现他们所想要的间离和模糊性了。甚至“布拉克和毕加索越来越多地投身于描绘符号的任意性、表现过程中的差异性与邻近性的竞争以及造成的双重意义的视觉押韵,他们也因此越来越迷恋错觉主义中最老套的特征。”
如下面这幅创作1914年的作品,这个时期已是他们旺盛的拼贴画与构造物的阶段。这幅画用油画的形式,将意味不明的字母和拼贴画常用的牛皮纸等材质结合在一起,构成新的作品。也可视作对一种戏谑式看待艺术的方式。不单是出于对后继沙龙立体主义者和未来主义者的竞争危机意识,同时存在于将“高雅艺术”与“世俗文化”二者间的连接,去试图找到生活的复杂面与奇观性。(这与当时即将到来的一次世界大战及民族主义倾向冒头有很大的关联。)

想来第一次看布拉克是22年在成都博物馆的百年无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特展,一幅静物画,格外有趣味,葡萄以切片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中。布拉克的变化不如毕加索来得激烈,似是对立体主义执著至深,以后他绘画的风格都没有完全摆脱它的影子。

《埃斯塔克工厂》可以找到1908年《埃斯塔克的高架桥》中以来布拉克描绘景物的变迁,房屋之间依旧没有缝隙般堆叠在一起,颜色处理更成熟娴熟与丰富,细看其实上色颇需要功夫,每一处都可能突然改变了涂抹的迹象,毫无章法。


到了下面这幅静物画都有很类似的处理方式,小提琴被解剖得七零八落,散落在各个棱角之内,唯有画面左边音符的形状以及右边手柄状能呼应画面的主题。颜色处理上,布拉克很擅长用点彩的手法去晕染画面,回看1908年他的作品,能看出晕染得愈发自然协调。

个人感受是,无需刻意试图寻找画面的中心和主体,看懂不是欣赏的终点,有些趣味不用诠释,亦无标准答案。如这幅圆桌,看似纷杂的元素,也能有直接的视觉符号,五线谱、音符和乐器的局部,都在其间。“布拉克和毕加索都在不断追求、发明一套基本的立体主义符号,并将它们从其他既有符码体系中借来的符号重叠在一起,并反复证明,词语和图片都不能通过指涉“现实的”事物来保证其特定的意义。”

直接来说就是,他们通过创造一套绘画逻辑构筑自己的视觉语言,无法用任何一个固定的解读去理解所有的内容与形态。图像的流动不是塑造话术而是解放语境。比如有时候半圆形表达为杯口,可能在别处又是其他含义。

以下三幅布拉克的作品都很精彩,均属于拼贴画、创造物期间的产物,《水果盘和扑克》与《女人和吉他》都大量借助描绘几样不同材质的物件,来暗示平面中深度与空间的关系。木纹可见性的处理既可以是前景又可成为背景看待,葡萄的意象一贯都被布拉克所青睐,某种程度成为对现实的戏谑嘲笑。而画面中写实的葡萄和扑克牌,又因为深浅距离的相对性,变得暧昧不明了起来。








第五单元 5 フェルナン・レジェとフアン・グリス | Fernand Léger and Juan Gris
费尔南德·莱热与胡安·格里斯,两者从毕加索和布拉克的立体主义中受到较深的影响。尤其是格里斯,他的很多作品呈现出了与毕加索、布拉克作品高度同步的步调,尤其是拼贴画阶段的作品。反而莱热绘画中并没有如此遵循立体主义的法则来行事。莱热的作品里,有很多看似用线条、色块组成的部分,但又那么不同。例如《Contrast of Forms》这幅就很典型,晕染的方式很立体主义,主要用色又是暖色调,并没有那么机械,包括他1910年创作的人物画也一样,人物没有大变形,只是处理成立体方块,显得很木,他的画总不那么常规。



你看后几幅的格里斯的静物画,会有宛宛类布拉克的感觉。不过他的用色更鲜活,拼贴画的细节丰富,层次感充足。尤其是那抹绿色别致非凡,整幅画有种丝绸的质地,很亮眼。




6 サロンにおけるキュビスム | Cubism at the Salons
沙龙立体主义,以Albert Gleizes、Jean Metzinger、莱热、德劳内、勒·福柯尼耶等人为核心的领军人物,而1911年独立者沙龙也让沙龙立体主义名声大噪。
这幅Harvest Threshing尺寸很大连同下一个单元出现的本次特展主视觉海报,德劳内的The City Of Paris 都十分引人注目,成为立体主义历史上尺寸最大之一的作品。不同于布拉克与毕加索近乎隐于公众视野的方式,沙龙立体主义者毫不遮掩他们对于自己画派理念的传达。尺幅也成为传递某种反叛性的方式,这样更能令沙龙内的观众印象深刻。格列兹的作品不同于毕加索和布拉克以静物刻画为主题,他的作品往往试图将田园原始诗意与工业社会高速节奏相链接,同时绘画技巧上,共时性成为他绘画的一大特点,不同时态的动作都静置于此。


7 同時主義とオルフィスム̶ロベール・ドローネーとソニア・ドローネー | Simultanism and Orphism: Robert and Sonia Delaunay
这单元以罗伯特·德劳内与索尼娅·德劳内夫妇为主题,主要是“他们创造“Orphism”一词用于阐述由颜色构成纯粹画面的艺术风格。Stimultanism用于界定颜色的同时性,寻找不同颜色之间的对比效果。另外不同元素融合于一体,空间和运动同时的原则,都构成了这个共时性的特点。
重头戏则是本次展览的主视觉海报,来自罗伯特·德劳内的作品: パリ市 The City of Paris 这幅画古典经典意象美惠三女神居于画面中心,虽然以不同色块融合,仍不影响画面的直观性。她们的背后和身旁不再是仙境飘飘,法国蒸汽时代的代表性工业景观,埃菲尔铁塔以破裂的形态存在,近景和远处的城堡坚固不催的外表下蕴藏某种分离的力量。如同诉说着亘古不变的也许还是心灵中朴素的品质与美德,钢筋混泥土的城市森林也不过一瞬,随时能化如尘土。是很雅致耐看的作品,就算是时间匆匆也不舍挪步的。德劳内的画作颜色搭配都能看出精心的运作,让这幅大尺寸作品不会乏味。








这幅window让人想起凉风,初夏,暖阳折射下的教堂玻璃花窗,颜色一如既往地好看。画面实际上还是以埃菲尔铁塔为主体进行的高度抽象化处理,体现了德劳内夫妇对于“纯粹”画家的践行,对于色彩和纯粹的形式的坚守。


而看回本单元第一幅作品,创作于1910年,不过2年前,作品的整体色调就截然不同,当时更往立体主义的风格去靠拢,色调沉郁,局部浅色部分的处理很细,点彩的技法,明暗颜色叠加,已经可以看出德劳内对于色彩的重视程度。



索尼娅·德劳内的作品也是用雷同的颜色对比法,颜色华丽浓艳,生命力十足。“著名酒馆Bal Bullier旁有一家咖啡馆,立体派聚集于此,索尼娅和罗伯特是该咖啡馆的常客。这幅作品是人们在耀眼的灯光下热情活力跳舞的结果。”舞动跳跃的姿态随着色彩的流动,生机烂漫。

可以直观地感受出索尼娅和罗伯特二者色彩共时性的处理别无二致,甚至对色彩的挑选偏好都高度相同。索尼娅的画更流动。

这幅作品是为一位诗人的书所创作的插图,流动的色彩也是从埃菲尔铁塔尖端红色衍生出的灵感。

8 デュシャン兄弟とピュトー・グループ | The Duchamp Brothers and the Puteaux Group
杜尚兄弟及皮托团体,主要醉心于“黄金分割”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定理将立体主义与“第四维的概念和运动的生理分析结合在一起,虽然并没有在作品里严格地呈现这些理论,但是动态运动的表达成为主要的风格特征。”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弗朗齐歇克库普卡的Planes by Colors,这幅画中女子的形象随着颜色的渐变,呈现着动态的变化。看似处于静态的女子,实际已经在多个分割间形成了转化,这副画也可初见端倪,库普卡后续沉迷于“纯粹绘画”与抽象处理。网上看了一些库普卡的作品,他早期在布拉克和维也纳学习绘画时深受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影响,那时的作品杂糅着神话、异域的色彩,到1906年加入皮托团队后又被科学影响下的新兴视觉呈现十分着迷。不从画家的背景去看,光是美感来说,女性体态的柔美与宁静和谐的氛围浑然天成,就足矣,没有让人不适的男性视角,纯粹地把一小段时光中的女性留在了永恒的静态画面中,隽永绵长。绿色的运用如她的面容一样,构筑了神秘吸人的磁场。而以她为模特的几幅画亦很好看。








到了1912年可以发现库普卡已经将抽象化发挥得很成熟。如下这幅。两人互相鞠躬的过程,展现了库普卡从具象走向抽象的过程。人已经不再能清晰辨认,成为抽象的形状。

如他1912年藏于MOMA的一系列赋格作品,“基于形状与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特定事件被转译成一种抽象结构,其目的是达到一种可以与音乐中的赋格相媲美的效果。”也可以说他之后的趣味变得更形而上。

立体主义者中不容忽视的另一群人就是杜尚兄弟,他们从绘画、建筑、展览等多种艺术形式中都表现得极为活跃。本次有两幅杜尚兄弟的画作,雅克维永这幅作品将一群士兵行进的过程用线条方式刻画出来,让人联想到马塞尔·杜尚创作于1912年最著名的画作《下楼梯的裸女·二号》。

这幅马塞尔·杜尚创作于1911年的绘画,还能看出没有他后面对“运动的痕迹表现为犹如彗星尾一般的散发物,用人体移动之前所在的若干位置来模糊其轮廓。这一类似主题的浓厚兴趣。”



9 メゾン・キュビスト | The Maison Cubiste
雷蒙杜尚维永设计的立体主义住宅。这部分不做额外介绍。
10 芸術家アトリエ「ラ・リュッシュ」| La Ruche
“位于位于蒙帕纳斯 (Montparnasse)的共用艺术家住所La Ruche (字面意思是蜂巢成为从法国以外搬到巴黎的贫困年轻艺术家的聚集地。他们吸收立体主义作为当时最前沿的艺术运动,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前卫表达形式。其中包括来自白俄罗斯的Marc Chagall,来自乌克兰(当时都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的Alexandre Archipenko和来自意大利的Amedeo Modiglianio。
Chagall将几何碎片化的表达和Delaunay生动的调色板融入了自己,因为他制作了他独特的梦幻般的绘画。”夏加尔的画作最具特征化的意象离不开新娘、骡子、公鸡,那些天马行空光怪陆离般的呓语和幻梦纠织而成,除了那些天真忧郁的蓝,这里能看到立体主义的影子,如1919-1920的cubist landscape,而在这里展出创作稍早的作品却没有立体主义的痕迹。像是我常见过的夏加尔又仔细一看好像对他了解甚少,如这幅Bella with white collar,女性纯洁无暇,画得很写实,唯一的变化在画面最下方缩成米粒的夏加尔和他的女儿以及他们的家,给这幅不这么夏加尔增添了他的气息。
最后那副莫迪利安的女性面容还是他笔下标志性的杏眼无瞳仁的样子,没有什么过多需要解读的地方,现场看墨绿背景和朱红色的脸庞,冲突对比下还是比较有视觉效果的。














11 東欧からきたパリの芸術家たち | Artists from the East in Paris
这个单元内我个人最欣赏的是Léopold Survage的Still Life with Cup。乍一看这幅画很布拉克,静物里用的绿色很是典雅,画面里有一头卷发的粉红脸庞的女性,不太同于立体主义将静物尽可能的碎片化,非写实性的处理,leopold的这幅画则能看出物件、人物的样貌的。不同画家的处理风格不用系统化的归纳,光是看图的细节就能感知,还是看展千般好。还有一点就是东欧Léopold Survage和Serge Férat的这两位艺术家,用色清新雅丽,层次丰富。








12 立体未来主義 | Cubo-Futuris
散步中的维纳斯,将处于动态状态中的维纳斯以一种多腿多面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幅画的细节不放了,细看有点密集恐惧,不是很舒适。

这幅画的说明也很有意思,紫色的郁金香与闪着璀璨光明的黄色电气灯,技术与自然的结合,也正是当时未来立体主义很感兴趣的讨论空间。

13 キュビスムと第一次世界大戦 | Cubism during the Great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这帮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为此丧生,有人饱受精神和身体的痛苦。毕加索反而处于远离战火的某种真空地带中,毕加索这幅画尤为好看,采用了拼贴法的技巧,壁纸的花纹与女子身上大面积的密集斑点颜色相呼应,即便女性的面容早已隐去,拼贴运用的多种素材丰富了这种想象,丝绒质地的帽子,轻柔纱织的服饰,填补了直观不能感受的细节。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舒适的绿,这次展览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副毕加索的画作。





14 キュビスム以後 | After Cubism


柯布西耶的这幅作品没记错的话,在2021-2023年的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联合举办的展览《万物的声音》,是作为主海报视觉露出的。这幅作品也有一种几何秩序性的美感,如同他对建筑的理念那样强调简化、流线型的体积和形状。



“Ozenfant最为人所知的是与瑞士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共同创立了纯粹主义(Purism),这一运动呼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动荡岁月里恢复绘画秩序。他认为立体主义是一种“浪漫装饰的装饰艺术”,他反对立体主义,构思了一种促进清晰、和谐和精确的现代绘画风格。他的绘画具有几何上的清晰,数学上的精确,笔触流畅,与建筑细节的建筑蓝图非常相似。和他的同事费尔南德·莱姆杰(Fernand lsamger)一样,奥曾方特开创了一种更为简化的立体主义,许多人认为这是波普艺术的先驱。” (出自https://www.theartstory.org/artist/ozenfant-amed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