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转行记
作为一个夕阳西下的建筑从业者,在今年之前,我从未想过转行。
原因很简单——其实我赚的还挺多的。在这个消费降级的时代里,足够我时不时喝杯星巴克,换新手机,以及每周末变着法地出去旅游。和我那些志愿成为大师的同学们不一样,我没有什么伟大的建筑梦想,只是在世间诸多无聊的岗位里,选择了比较不容易使我厌烦的一种。
反正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不工作,在这过程中如果能留下些什么,那是我的意外之喜。
转变的契机来自于今年三月。
那时我们已经确认将会从深圳搬去上海。我打算按兵不动,等时机成熟再向老板(同时也是我的学长)提离职。在这个当口,他兴致高昂地请我和家属(同时也是他的学弟)聚餐,打算向家属请教一些互联网相关的内幕消息。席间两人相谈甚欢,老板数次表达了进军数字虚拟产业的想法,我和我那I人的leader则是闷头吃饭。这时,老板忽然略带怅然地发问:“你们是什么时候意识到那种落差感的?”
我没反应过来。但leader显然明白他在问些什么,说道:“大概是研二快毕业的时候吧。”
“我去SF看望一个转码的同学,吃喝住宿都没让我花钱,我就开玩笑问他,转码是不是比做建筑翻倍了,他对我摇了摇手指,说,不止。”
老板也了然地点点头。两人都是喟然长叹。
我突然觉得有点惊悚。
其实我的老板和leader大不了我几岁,刚三十出头,在声色犬马的消费上比我只多不少。我从未意识到,他们其实对现状不满,只是惆怅于无力改变。
那些被我忽略的,碎片般的信息,在那一瞬间在脑海中串联了起来。为什么我身边的那些人像深海中掠食的鲨鱼一样,游弋着追寻空气中那丝丝缕缕的机会——比如我的同届同学,那个一入学就目标明确奔着地产岗位而去的女生,听说最近在考虑读一个二硕以入职游戏公司;还有那位30岁就考出一注,在我毕业那年高龄入学GSD的建筑师,其目的居然是为了转码。
对他来说,30岁是个准入互联网的最后机会。连疾病统计都会显示,30岁以上的患者的治愈率低于30岁以下。虽然我不提倡年龄焦虑,但年龄切切实实像一扇大门,把一些可能性关在了外面。
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我对现状并没有不满。我恐惧的是,当我觉得不满的时候,一切已经太迟了。
于是那天回去,我对家属说,我想清楚了,我要转行。
我要出去看看。
———————————————
退潮的环境中,转行这条路理应是条荆棘之途。哪怕是脸皮薄如我,也放出话去,要“在招聘软件上先投出去100份简历”,看能不能捞到一个机会。鉴于我刚毕业时总共就投了7份简历,100份对我来说其实是个宏伟的目标。
家属对我苦口婆心:“你人生失败的次数太少了,这样不健康。要转行,你不能怕失败。”
我知道他说的是对的,我对失败的耐受程度很低。小时候每次我五子棋下不过邻居家的大爷,我都会回家崩溃大哭。我不太能够消化自己的失败,但我第二天会抱着棋谱继续找大爷下,直到大爷生病去世的那一天。
我就抱着这样的决心开始了。
然而,第一波机会来得出乎意料地快。家属把我改好的简历发给他熟悉的猎头和前同事们,激起了一片感叹,表示立刻给你内推。而内推的结果是,刚离职一个礼拜,我就在桂林旅游期间面上了行业 Tier 1。
“你的简历,谁不得多看两眼。”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的家属恨恨地说,“哪怕他们现在不缺人,看见一个哈佛来的,多少也想聊上两句。”
——你看,兄弟姐妹们,关键时刻,还是学历救了我的狗命。读书有用啊。
第二波机会也有些机缘巧合。4月中旬,我们在上海租房,挑选未来几年的住所。签完合同的那天中午,我们两人疲惫地躺在旅馆床上,我随手点开了好久没看的boss,看见了两条hr的新留言,来自于一家中厂和大厂。在这趟旅途中我不幸感染了甲流,不得不顶着搬家和高烧,又紧锣密鼓地面了两家公司。随后,这家大厂的负责人又将我推荐给了另一家大厂,这是第三波。
3月提离职,4月搬家+面试,潮起潮落中,时间便来到了5月。我甚至拿到了不止一个offer,在里面挑了我最喜欢的一个,在安顿好的新家里等待入职。
一切发生的迅捷且顺利。乃至于上次通话,我妈还饱含担忧地说着,“哪怕是个八千、一万的工作,你也先去干干看吧”;半个月后,我就在为我那超出正常涨幅的offer向hr反复道谢:“特批手续很多吧,太麻烦你了。”鉴于我有一些轻微的冒名顶替综合症,我不太能正确地判断出这其中运气和能力的分别所占的比例。但我愿意相信,是之前那些琐碎的、漫无目的但又精益求精的努力编织在一起,终究构成的回响。
当然,还是要感谢学校给我的名校光环,以及家属给我的业内人脉。这两件装备在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托了我一把,让我得以站在一个比旁人更高的起点开始。对这一点,我有自知之明。
———————————————
说到搬家这件事。
上海,苏州人心中的耶路撒冷。小时候上海的亲戚过来苏州扫墓,会被称呼为“下来”。这次五一回家看望外婆,她也会用“上去这个方位,形容我们俩要回上海的行为。
如同任何一个广东人会称去广州为“上省城”一样,这里面不涉及到任何地域的高低。方言里隐藏着一代人的记忆和生活习惯。
从陪家属在深圳落脚的那时起,“回上海”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盘旋了两年。有时候我会和家属说,我不觉得自己会永远待在深圳这个地方,我没有完全做好离开家乡的准备。直到某一天夜晚,洗完澡的家属突然化身成一个大祭司,驾临了他尊贵的祭祀现场,并且刚通过龟背图占卜出了一场战役的吉凶似的。他问我,你想什么时候走。我说,最好30岁以前吧。
于是他点点头,双手一挥,郑重其事地宣布:“我们今年就走!”
我不否认我很高兴。现在从出上海小区的一刻,到进苏州的家门,满打满算只要2个多小时,和去一趟滴水湖差不多。只是在我自己的视角里,我这份高兴还远达不到【雀跃】、【兴奋】、【狂喜】这几个词的程度。但家属经常说我看起来高兴得没边了(他还对我妈说,我回家饭都多吃了两碗,简直是胡说八道,一些哄丈母娘开心的小把戏。)
上海、苏州、杭州的朋友们也都很高兴,觉得这才真正叫“天涯若比邻”,周末一个高铁随时就到。
大家皆大欢喜,唯一受伤的只有前司。
我是一个把事情做到九成十成,才会在表面上显露出来的人。因此,离职(包括转行)的举动在有的人看来会很突然,引起了一阵小骚动。离开的一周后,我最好的上班搭子也离开了前司。交接的小朋友偷偷问我,公司不会垮了吧,我说应该不会吧。Life will find a way.
现在离开也一个多月了,感觉他们运作也挺正常的。
我在深圳生活了两年,家属生活了五年。我们租了一辆5000块的小面包车,用来搬运这些年生成出来的所有垃圾,但真正带走的行李却比想象中的少很多。
十个箱子、一架电钢琴、两把人体工学椅子和一大堆杂物,我们曾经用这些东西填充了50平米的生活,最后只塞了车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早知道就租辆小点的车了。
搬家要用到钱的地方可太多了。飞往上海的机票是800元,猫的机票则是1399元。在此推荐海南航空的宠物随机飞,地勤和机组人员都对我们很温柔,在摆渡车开门的瞬间扯着嗓子寻找“携带宠物的旅客在哪里?!!”,让我俩背着猫包享受提前登机。
雪菜很乖,五更全程喋喋不休,惹得前排的小姐姐都忍不住回头:“咪咪,咪咪——你家猫是不是应激了呀?”而我则像个无助的母亲,为我哭闹的孩子不停道歉。
到了新家,因为不断地拆箱、拆快递,安装新买的家具,有很长一段时间家里兵荒马乱的。刚开始的两天,五更猫一到半夜就开始嚎叫,必须要人哄着安慰才会稍微好些。好在雪菜猫非常喜欢新家。他甚至开始跑酷——过去两年我从没见过他跑酷,每天可以窝在同一个位置不动。在上海,他反而变得像一匹小马驹似的,蹬蹬蹬蹬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没办法,我只好在每个房间都铺上地毯。
随着搬回上海,一些曾经八字没一撇的事也迫近了。比如家里人会切实地替我考虑起婚礼,买房,乃至小孩的事情。鉴于我的侄子/女即将在6月出生,关于生育,我奶神情激奋,有很多话想说:
“——你哥哥说要剖腹产。现在不知怎么了,反而流行起剖出来的小孩聪明,我们那时候都是能顺产就顺产的,有的人生的快,去公交车站的路上就生完了,哪有那么多麻烦。”
我说奶奶,虽然你那个年代确实顺产更多,但在公交车站生小孩的,据我所知只有你啊。
无论如何,我奶还是斩钉截铁:“你生小孩的时候,还是能顺产就顺产。”
我忍住了嘴边的反驳,最终什么都没有说。
我还是太悲观了,悲观到有时候都不好意思让家属来处理我满溢出来的狼藉。养猫很大程度上是我能做出的最大努力,其余的事情,我只是放任他们发生。
这是一个微妙的局面,一个内心没有对“人生的应然”有过多期望的人,做出的选择却恰恰满足了世俗对一个“好孩子”所要求的一切。为了叛逆而叛逆,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但我也无法毅然决然地表示,这些“应然”不会出现在我的人生中。
———————————————
16岁的时候,有过一次军训。一群高一的青少年被拉到苏州的远郊,住在八人一间的铁板床宿舍里。每到夜晚,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就会催生出想法的漩涡。
那时的我就充分发挥了“人间观察员”的能动性,采访了女生们对于婚姻的看法。在我印象中,大家无一例外地觉得不想结婚,并且表示,如果遇到出轨的话,百分之一百会离婚的。
两排上下铺的铁床靠墙摆放着,劣质的荧光灯发出嗡嗡声,巨大的阴影仿佛山一样,箍住了我视野的前方。每张床上都坐满了人。她们笑着,轻松地晃动着小腿。
当时的我就在想,十年之后,今晚的人里又有多少会坚持单身,又有多少会走进婚姻呢。
连我自己都没能满足。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构想都是「30岁以后还没结婚的抱着猫孤独生活着的都市女性」,形象大约参考一下《法兰西特派》里的科恩嫂。和她一样,我对美貌的青少年很感兴趣,但对分担他们的痛苦却毫无热情。我想成为的,是一个忠实且平静的记录者,安详地品尝自己的孤单。
现在可好,虽然离30岁还差两年,抱着猫已经实现了,离「孤独」可差的太远了。
我对此没有什么怨言,不孤单的生活也很好,有一张可倚靠的肩膀也很幸福。怎么说呢,像是买了一张电动轮椅,或者是给普通旅行箱装上了电机和自行车把子。虽然我两条腿是正常的、能走路的,但不想走的时候,可以随时坐上我的电动轮椅或者行李箱,“嗖”地一下窜出去老远,还是蛮酷的。
老实说,对那些在机场开着电动旅行箱的人我羡慕很久了。不如下个购物节就买一辆好了。
-
xsy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15 0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