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利奥波德·冯·米尔登施坦
昵称:LIM
出生日期:1902.11.30
出生地:布拉格
死亡日期:1968年11月
效忠于:纳粹德国
军种:党卫队
服役时间:1932-45
其他职业:作家、新闻官
米尔登施坦贵族利奥波德·伊兹(Leopold Itz, Edler von Mildenstein)是一位党卫队官员,也是1930年代纳粹党内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部分目标的主要人物。
他有时会从事作家副业,署名时写的是自己的名字首字母缩写“LIM”。在英语中,他有时被称作“男爵”(Baron),但其实德国贵族头衔“Edler”就是“贵族人士”的意思,在英文中找不到确切的翻译;可能“Esquire”——“绅士/先生”——就是最接近的翻译了。
二战后,米尔登施坦继续生活在西德,加入了自由民主党,还被选入党的新闻委员会。1956年,他去到埃及,为一家广播电台工作,在阿道夫·艾希曼于1960年被抓后,米尔登施坦自称是美国中情局情报特工,拥有豁免权,这一说法没能得到确证,但也没被否定。1964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鸡尾酒的书,此后再无消息。
1945年之前的人生
米尔登施坦于1902年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他家属于奥地利贵族中的最低等级,他自幼接受的是天主教教育。他拥有奥地利、匈牙利、捷克以及德国国籍。他曾接受过土木工程培训,于1929年加入纳粹党,党员证号106678。他于1932年加入党卫队,成为了首批加入党卫队的奥地利人。据米尔登施坦的前党卫队同僚迪特·维斯利策尼(Dieter Wisliceny)称,米尔登施坦曾多次探访过中东,去过巴勒斯坦托管地(Mandatory Palestine,1920-1948年),直到1935年为止。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米尔登施坦很早就对犹太复国主义产生了兴趣,甚至曾参加锡安主义者的会议,以加深自己对这一运动的理解。要想让德国进入“无犹太人”状态,官方提出的“犹太人问题”解决办法总会陷入僵局,因此米尔登施坦开始积极鼓吹锡安主义,帮国家走出困局。自希特勒掌权后,德国犹太人变得极其支持一些锡安主义者发起的运动,这些犹太人也就配合了米尔登施坦的计划。1933年4月7日,锡安主义运动双周刊报纸《犹太评论》(Jüdische Rundschau)宣称,在所有犹太人组织中,只有“德国锡安主义者联盟”(Zionistische Vereinigung für Deutschland)能真诚地与纳粹接触,建立“真挚的合作关系”。接着,德国锡安主义者联盟命米尔登施坦的熟人库尔特·图赫勒(Kurt Tuchler)去与纳粹党内可能支持锡安主义的人接洽。图赫勒希望自己能说服米尔登施坦的圈子里的人,让他们相信纳粹应当公开推崇锡安主义。图赫勒曾让米尔登施坦在报刊上撰写一些关于犹太巴勒斯坦(Jewish Palestine)的积极内容。米尔登施坦同意了,但前提是自己得亲自去访问那片土地,还得让图赫勒当向导。因此,1933年春季,一行四人(米尔登施坦、图赫勒以及二人的妻子)从柏林出发,去到巴勒斯坦,呆了一个月;接着,米尔登施坦开始为纳粹的一份党报《进攻报》(Der Angriff,戈培尔于1927年创办的报纸,报社位于柏林)写作系列文章。据美国托洛茨基主义作家Lenni Brenner称,米尔登施坦曾独自一人在巴勒斯坦一共呆了6个月,之后才回国,他甚至还在这期间学会了一些希伯来语词汇。1933年8月,希特勒政府与德国锡安主义者达成了“哈瓦拉协议”( Ha’avara-Abkommen/ Haavara Agreement),该计划实施后,德国犹太人便可以将资产和存款转移到巴勒斯坦;协议双方希望借此激励德国犹太人移民。
1934年5月24日,由Walter Ilges领导的犹太顾问(Judenberater/ Judenreferent)们给盖世太保新任负责人海德里希发去了一份备忘录,称犹太人问题的唯一解答就是让所有德国犹太人全部移民离开。顾问们建议调查所有可行的目的地,之后再研究运输问题。尽管备忘录中没提及巴勒斯坦,但依旧提到锡安主义者可能是一大成功要素。这份专家备忘录以及米尔登施坦所强调的犹太人问题只能用犹太复国主义来解决令海德里希坚定地采纳了犹太人移民政策,也雇用了米尔登施坦。
1934年9月9日至10月9日间,《进攻报》刊登了米尔登施坦所写的一系列共12篇支持锡安主义的报告,系列标题为“一个纳粹去巴勒斯坦”(A Nazi Goes to Palestine),报纸还特地发行了一款纪念奖牌,一面上是卐字徽,另一面上是大卫之星。戈培尔之后还下令将系列报告登上纳粹党党报《人民观察家报》。
1934年8月至1936年6月,米尔登施坦工作于党卫队保安局总部的II/112部门,负责犹太人科室,头衔为“犹太人事务官”(Judenreferent/ Jewish Affairs Officer)。这个职衔表明在海德里希的总体指挥下,米尔登施坦负责“犹太人事务”。在那几年,米尔登施坦推崇将德国犹太人口全移到巴勒斯坦的政策,为落实这一政策,他与一些锡安主义组织建立了积极联系。党卫队官员们甚至接到指令,要允许、鼓励锡安主义者在犹太人社群内展开活动,要重视锡安主义者,而非同化主义者(assimilationists),因为后者才是对纳粹主义的真正威胁。
后来的犹太人大屠杀关键组织者阿道夫·艾希曼认为自己的最大、最好的机会是在1934年到来的,他当时与奥地利同胞米尔登施坦在威廉大街(Wilhelmstrasse)见了面,后者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部门。艾希曼后来称,米尔登施坦当年拒绝接受施特莱彻的那种粗俗下流的反犹主义腔调。就在加入艾希曼的部门后,米尔登施坦很快就送给艾希曼一本由维也纳的锡安主义历史学家、犹太名人阿道夫·博姆(Adolf Böhm)所写的书。
1935年夏,当时职衔为党卫队下级突击队领袖的米尔登施坦在瑞士卢塞恩作为德国犹太人代表团中的观客参加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的第19届大会。
米尔登施坦因事态突变而不得不改变亲锡安主义路线,在于1936年与海德里希发生争执后,他被革职,调到了外交部的新闻部门。由于向巴勒斯坦运送犹太人的计划进展得不够快,米尔登施坦失去了上级的青睐。米尔登施坦离开党卫队保安局后,党卫队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一本由艾希曼所写的小册子得到出版,作者在其中警示读者,中东地区若出现强大的犹太人国家,后果很严重。接替米尔登施坦担任部门负责人的是库诺·施罗德(Kuno Schroder)。1939年12月,艾希曼被任命为党卫队国家安全部(RSHA)IV B4部门(Referat IV B4,即犹太人事务部门)负责人,在当年9月,党卫队保安局就已经被置于RSHA管辖之下了。
二战爆发前夕以及爆发后,米尔登施坦继续撰写政治宣传文章与书籍,其中包括《燃烧着的约旦土地》(Around the Burning Land of the Jordan,1938年)和《从路边看中东》(The Middle East Seen from the Roadside,1941年)。
战后的人生
战后,米尔登施坦的著作被列入德国苏占区以及后来的东德的违禁文学名单。哈瓦拉协议、米尔登施坦的1933年巴勒斯坦之行、纪念奖牌以及刊载于纳粹报纸《进攻报》上的亲锡安主义文章都能证明纳粹曾在1930年代与锡安主义建立关系。
米尔登施坦于1954年访问美国,他的签证是在西德政府向美方提出请求后才办成的。1956年1月,米尔登施坦要求波恩的美使馆帮自己获取一笔记者交流补助金,尽管他其实不是记者。米尔登施坦已经加入了自由民主党,于1956年5月被选入党的新闻委员会。1956年12月,一份来自开罗的中情局(CIA)报告确证米尔登施坦曾受埃及纳赛尔政府雇用,在其“阿拉伯之声”(Voice of the Arabs/ Sawt al-Arab)广播电台工作。就在艾希曼于5月11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被摩萨德特工抓获后不久,1960年6月,米尔登施坦宣布自己曾与CIA协作,是前美国情报特工,要求得到豁免权,避开起诉。CIA方面既没有确认,也没有否认上述说法。
1964年,米尔登施坦出版了一本关于调制鸡尾酒的新书,其中还包括无酒精鸡尾酒,此后,除了他在1968年11月最终死去以外,再没有过其他关于他的消息。
2011年,以色列导演、米尔登施坦当年的同僚图赫勒夫妇的孙辈Arnon Goldfinger拍摄了一部名为“公寓”(The Flat)的纪录片,在其中大篇幅地讲述了自己的祖辈与米尔登施坦的友情。纪录片表明Goldfinger的祖父母在战后依旧与米尔登施坦保持着联系。在德国国家档案馆进行调研后,Goldfinger称米尔登施坦于1938年入职宣传部,为戈培尔工作,后来又曾在西德为可口可乐公司担任新闻官,直到艾希曼案于1961年展开公开听证为止。听证会上,艾希曼称米尔登施坦是“犹太人事务专家”。纪录片末尾有一段采访录像,Goldfinger与受访者、米尔登施坦的女儿Edda Milz探讨了自己的研究发现。Goldfinger曾表示,那段采访“充满了矛盾、冲突”,说“我想让观众看到,Edda是自己父亲以及他的谎言的受害者”。 Goldfinger最终发现,Edda Milz不仅记得他的祖父母,而且知道很多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关于祖父母的事情。
参考资料
· Jacob Boas, "A Nazi Travels to Palestine" in History Today, vol. 30, issue 1, pp. 33–38 (1980)
扩展阅读
· Hannah Arendt, Eichmann in Jerusalem (1970)
· H. G. Adler, The Jews in Germany (1969)
· Magnus Brechtken, Madagaskar für die Juden: Antisemitische Idee und politische Praxis 1883-1945 ("Madagascar for the Jews: anti-Semitic ideas and political practice, 1883-1945") (Munich, 1998), p. 171 onwards
· Isabelle Daniel, „Alle haben vergessen zu fragen“, Goethe-Institut, April 2014 (in German)
· Lucy Dawidowicz, The War Against the Jews (1975)
· Saul Friedländer, Das Dritte Reich und die Juden ("The Third Reich and the Jews") (Bonn, 2006), p. 77
· Itay Ilnai, ‘A Nazi travels to Palestine’: A swastika and Star of David on one coin, Ynetnews
· G. L. Mosse, German and Jew (1970)
· Peter Padfield, Himmler: Reichsführer-SS (London: Cassel & Co, 1990, reprinted 2001), ISBN 978-0-304-35839-7
· Tom Segev, The Seventh Million: The Israelis and the Holocaust (New York: Owl Books, 1994; German edition, Hamburg, 1995)
外部链接
https://archive.ph/20130102223939/http://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hPPjMyTbv8Slsae7lx0o9g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