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精读之鲁编修:进士也有遗憾
鲁编修是幸运的,他是个超级大学霸,早早就中进士并进了翰林院做编修,算得上“功成名就”了。告假回乡,他可以在船上贴着大大的“翰林院”封条,别的船见着了是要给他让路的;路上碰见老乡,也会被热情地招待,好酒好饭送到船上来给他享用。这些都是倍有面儿的事。
但鲁编修也有一些遗憾。
遗憾之一,是他这个职位没什么油水:
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事。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里赔钱度日。
这可太让人难受了,无利可图还干个什么劲啊,所以他请了个长假回家了,要来个待价而沽。
遗憾之二,是他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来继承他“进士之家”的声望。这件遗憾事让他拧巴了半辈子,他用尽办法来找补。
先是把鲁小姐自小就当做儿子来养,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得滚瓜烂熟。教她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送先生的束脩,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
但女子毕竟不能参加科考,写文章再怎么厉害,也只有家里人知道,顶多再在外面吹吹牛,说自己把女儿培养得多么有才,所能带来的也就仅此而已的一个心理安慰。
于是在女儿刚一到出嫁年龄,他就开始着力物色可以入赘的青年才俊,他要找一个有潜力高中进士的女婿。当他见到蘧公孙负有诗名,而且还是进士蘧太守的孙子,他心里顿时充满了希望,门第相当,才华匹配,就他了。他急匆匆就把这门亲事定了下来。
但可惜的是,当鲁编修父女两个考了蘧公孙几篇文章之后,才发现他根本就是个没什么真才实学的假名士,就连诗名都是借由私印《高青邱集诗话》沽名钓誉而得来。
鲁编修真是气啊!一气之下,他非要娶个妾,生个儿子来接自己进士的书香。夫人觉得他简直魔怔了,劝他这么大把年纪了,不必这么折腾。
他更气了,不让他娶妾还说他老,他要蹦跳几下证明年轻给众位看看。嘎嘣,摔了,摔成了偏瘫。唉唉,还真是老了。
后来在家人的精心照护下,他的偏瘫渐渐好转,他也不惦记着娶妾了,只是时不时语重心长地批评蘧公孙的表叔们不务正业:在家只该闭户做些举业,以继家声。怎么只管结交这样一班人?如此招摇豪横,恐怕亦非所宜。大有怪他们把蘧公孙也带歪了的意思。
正当鲁编修为生平两大憾事郁郁不平的时候,一件大喜事突然来到了他面前:开坊升了侍读。
果然待价而沽有用啊,哈哈哈哈,他太高兴了,实在是太高兴了。
然而毕竟年纪大了,这么大悲大喜地一刺激,欢喜之情化为一口浓痰,直接把他给噎死了。
“名”与“利”不都是读书人的基本追求吗?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自己的人生怎么不是充满了遗憾,就是要了老命的刺激呢?也许进士鲁编修到死都无法明白,自己如此“有运无命”到底问题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