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把外面的冲突都解决了,否则就该窝里斗了
2024-5-13 思维观察员 第484 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01.
人无外忧必有内患。
- 以前很不明白,就十几个人的小团队,每个月300万的进账,老板每次开会总是非常焦虑,整得大家也都神经兮兮的。有必要这样吗?
- 还有那些互联网“大厂”的老板,动不动就讲:“我们公司离倒闭就30天。”说的很严肃、很认真,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呀!
- 有个说法是:“当老板抓员工考勤的时候,这个公司就已经完了。”真是这样吗?道理何在?
当我把“内忧”和“外患”两个词拉在一起时,一些问题才有了答案。
- 持续给公司内部传递市场竞争的残酷,内部成员才更容易保持警惕,打起精神来应对工作;
- 而漠视外部竞争-觉得外部一切安好,或者对外部竞争无能为力的老板,才会回头着眼于内部的考勤——这些细枝末节,试图“鞭策”员工勤奋。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有“外患”的企业,内部同仇敌忾,生命力较强;制作“内忧”的企业,要不了多久就散了。
这个道理,我们的老祖宗们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
02.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鄢陵之战时,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晋国要不要继续和楚国打?
晋大夫们都想打,唯独范文子不同意。为什么呢?
范子文分析说:
…军威不振而打胜仗,只是一种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忧。
他在这里用到的是一组假言推理——
如果军威不振而取胜,就是侥幸。 如果以侥幸治国,一定会有内忧。 ------------ 如果军威不振而取胜,一定会有内忧。
当前,如果晋国和楚国继续打,结果有三种:取胜、战败、平手。
平手就等于战败,战败于我们不利;而战胜呢?战胜的话一定会有内忧。
他接着说:
只有圣人能达到内外无忧,我们既然不是圣人,何不放过楚国,让它作为长期外患,以警惕我们,团结国内士族呢?
这里他用到了一个充要条件假言推理——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内外无忧。 我们不是圣人。 ------------ 我们要么面对内忧、要么面对外患。(最惨的是要面临内忧和外患双重打击。)
既然我们现在能选,不如留下小外患,以冲抵可能出现的不可控的内忧。
但是老板晋厉公不听,仗打赢了。
结果老板就更加骄傲了,他接着任用宠臣、杀死贤臣,后来终于被人所杀。
03.
在1500年后的宋朝,宰相李沆吸取了教训,听进去了范文子的话。
当时,王旦是副宰相当他的小弟,因为西北战事(与契丹、西夏等冲突),有时工作的废寝忘食,王旦就给老大发牢骚:啥时候才能闲下来——累了,想把事做完了休息休息。
李沆却说:
稍有一些忧虑勤苦,才能警戒人心。将来如果西方都平定了,朝廷未必便无事。 有句话说:‘外宁必有内忧’。譬如人有疾病,常常发作,就知道忧虑而去诊治。
他是怎样想的呢?他用了假言推理的否定式。
如果外部安宁了,那么必然生出内忧。 为了不生或者少生内忧。 ------------ 外部最好不要彻底地安宁。
有点“以寇养兵”的意味,但他解释到:
与敌人和亲是大势所趋,一旦疆场无事,恐怕君王会慢慢产生奢侈之心,到时候如不沉迷歌舞、美色、珍玩,就可能搞些土木、战争、祭神之类的事。 所以,现在应该让他知道各地艰难的情况,让他经常怀着忧虑警惕之心。
王旦不以为然。但依旧按着李沆的意思,每天给皇上报告各地水旱灾、盗贼及不孝作恶的坏事。老板听了很不高兴。
等李沆死后王旦做了宰相,他一改往日之风,挑着好的给老板汇报。
老板看着这些,认为契丹已讲和,西夏也纳了款,于是就大搞祭祀、大建宫殿、搜集典籍……一些官员为投其所好而不择手段,等王旦想劝谏时自己也已经变成了同流。
------------
“内忧外患”我们听的很多,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斗争精神。
对于一个公司,内忧外患是困境,也是机会,挺不过去就散了,挺过去了就是涅槃。——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形,最常见的还是“内忧外患总有一头得偏重。”
- 有的企业是以“外患”激励内部,在紧张的氛围下团结内部,共同攻坚克难;
- 有的企业是处理“内忧”为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图把内部矛盾处理完了,再一致对外。
当然,具体要怎么做,还需要根据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的重要程度来考量——无关痛痒的外患不足以让人上心,细枝末节的内部矛盾也不值得过多关注。
抓主要矛盾,针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处理,才比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