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偶像的偶像的偶像
第一次看《白鹿原》,看到开头的第一段就开始热泪盈眶,“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热泪盈眶是因为,这个开头太像《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白鹿原》是我最喜欢的现代小说,马尔克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第一次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大学,国内还没有版权,找到一本藏在图书馆里没有封面的、发黄缺页的版本,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译者是黄锦炎。后来国内有了版权,激动得第一时间买来再看,还认真地包了书皮。 朋友知道我喜欢马尔克斯,就推荐了《燃烧的原野》,买回来发现是短篇,束之高阁了很久,一直没看。 不太喜欢短篇,因为经常感觉还没回过味,故事就结束了。终于在今天被一篇篇短片震撼了,久久不能平静。 鲁尔福很擅长用第一人称视角的身临其境,来平静地叙述故事的曲折与苦涩。在墨西哥的乡下,关于穷人、女人、土地、少年的挣扎与绝望……仿佛人世间的卑鄙与痛苦总是延绵悠长,没有尽头和方向。 书的腰封说“没有鲁尔福,也许就没有《百年孤独》”出版商有时候为了销量,会有点夸张,但一代代文人的影响力还是会如江流入海深入到一代代文人思想与笔墨之中。 遥远的鲁尔福影响了马尔克斯,马尔克斯影响了80年代的中国作家。我的偶像们已经往上数了三代了。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