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之行
2024-05-15 关于扬州之行 喝了杯咖啡,趁精神尚可,记忆还未消散,记录一下短暂的扬州之行。 初下飞机,坐在出租车里看着道路两旁的植被与风景,第一印象就是个普通的北方小城。是的,在我的感官中,这就是北方。麦田,小麦正在抽穗,麦田的边缘种着已经结籽的油菜,连农作物都是典型的北方作物。听当地人讲话,倒是有一点点江苏的感觉,和更北的徐州差异还是蛮大,柔和了一些,没那么呛。 酒店定在了广陵区,和核心景点区并不算远,离瘦西湖、东关街、皮市街、何园、个园(我们最终还是没去)等知名景点,基本上都在步行可以容忍的距离内。然而,最让我惊喜的却是,在酒店对面的那条小巷子里(立新路),深藏着大名鼎鼎的五亭包子的总部。从外表看上去,就是个略显破败的、灰突突的国营食品厂。然而,他家的梅干菜包、三丁包等,却承载了我二十几年的记忆。三里河壹号院的一户人家里,整一袋梅干菜包,做个美极牌的玉米味速溶汤,一顿普通的午饭,二十几年了,一瞬间就穿越了。 再说说扬州的吃食。对于淮扬菜,也许我一直将它和杭帮菜混为一谈了,但是,基本上还是浓油赤酱的底色,甜、油,就是那种秃黄油吃多了的富贵油腻的感觉。第一顿选在了梅岭东路的大毛,据说是本地人也爱光顾的餐厅。果然,不到五点钟,小小的一爿店面,就已座无虚席。对面也是个同样气质的本地馆子,不到五点半,两家的排队大军就已浩浩荡荡、势均力敌。一顿饭下来,无功无过。没有惊艳,但也没有踩雷。然而,真正让我神往的却是在去的路上,路过的老街区里的各色摊位,烧饼、卤货,还有个菜市场,市井生活的精髓,遗憾的是不能逐一领略,舍珠玉而逐草芥的感觉。之后的几天,我们都是在磨蹭到日上三竿才出门,出门一顿BRUNCH,毛牌楼、狮子楼,肴肉、软兜、油焖笋、蟹黄汤包、三丁包、萝卜丝包、拌面、馄饨一路吃下来,饱腹之余,腻上心头。每次饭后,我都被浓浓的睡意砸中,赶紧叫车赶回酒店,务必补个漫长的午觉。下午四五点钟醒来后,头也不疼了,精神也略好些了,一天的旅行才算正式开始。瘦西湖、三湾湿地公园、皮市街的芍药院子、朱自清故居等地,都是我们夜间游走的战果,临了还不忘捎上一大包麻小,回酒店大快朵颐一番,这一天,才算结束。 关于景点,并不很是值得一提。全国人民都放假,又是农历三月底,烟花三月下扬州,有这个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索性大家就都遇上了。瘦西湖、东关街、何园等地,摩肩擦踵,令人发指。千篇一律的扭捏造作,大一统的杂烩,一齐涌上来,眼睛也累,脑子也累。滚滚人流中,你都不禁在反思,为什么我会不远千里,来遭这个罪?!然而,事实就是这样,你困惑的,别人也困惑,但,不妨碍大家一遍遍地重复着这样的选择。下一个长假,扎堆儿,照旧。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扬州老城区的小巷子。怎么说呢,就是放大版的西四和东四的感觉。丁家坡、皮市街,一个白天,一个夜晚,我们游走在青砖的迷宫里,每条小巷子都很整洁,哪怕再窄,也是各自通达,毛细血管一样,提供着市井生活最底层的滋养。基本上每间房子里都有住户,家家都在认真、精细地经营着自己的一番小天地,门口种花,花花草草都很繁盛,但也节制,守着自己的边界,不伸长太多到路边上,不打扰行人——草木也有草木的用心。隔着门缝,你偶尔还能看到主人家的饭桌,桌上有着主人家吃剩一半的饭菜,盖着防蝇罩子,大概率还会有只老式电饭锅,没准还是三角牌的——扎实、熨帖的烟火气。去看芍药院子的夜场,我和老张决定穿街过巷,一路从瘦西湖一带摸到皮市街。这一路的小巷子,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巷子外面是主街,人山人海,巷子口是黄桥烧饼铺,巷子进来,不过十米,瞬间安静,缝补店、大众澡堂、理发店、三和四美酱菜铺,八十年代的感觉,令你简直不能相信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营生。相较于大名鼎鼎的景点和淮扬菜,这些小店,也许才最能彰显这个城市的气质与用心,省俭的、精细的、处处与人方便的那种实在与安心。 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当地人的和善,礼貌之余,带着底气和从容,就是那种富家子弟哪怕是落魄后也带着游刃有余的态度看待人生一样,和气,但不谄媚,也不卑下,千帆过尽的,珍馐之后,也能酱菜就泡饭的。 再说说关于旅行本身。人在旅途之时,舟车劳顿的疲累、景色风物的千篇一律、固有生活节奏被打扰的不适、因为太悠闲散漫而又暗暗觉得蚀本的心疼... ...然而,当着一切都结束时,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却忽然又回味起旅行的美好。然而,复又体味,美好的真正是目的地本身么?貌似也不尽然。美好的只是那短暂的逃离以及逃离的心境,至于逃离之后看到的风景,不过是机缘造化。单就景色而言,目前已鲜有能提起兴致的所在,然而,这并不妨碍我还在期待下一次的放飞,我仍然期待去创造下一份回忆。眼下的,身后的,口腹的,意念的,走走停停,林林总总,也许,这才是过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