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4:别想多,只是单纯救自己
时隔四年,《歌手2024》整了个大的。 首播,相关话题就开始在各社交平台刷屏,从#那英紧张#到#五旬老太守国门#火爆全网,一天后收获全网热搜974个,抖音节目主话题拿下32.9亿播放。持续热度发酵,也带火了芒果超媒的股价,截至5月13日芒果超媒收涨11.69%,盘中一度涨超12%。

一《我是歌手》到《歌手》,节目在早期阶段明显模仿了韩国真人秀的剪辑和剧本表演模式,试图通过浮夸的剪辑和剧本化的真人秀元素来吸引观众。然而,这种模仿初期有热度,很快就会失去观众的心,因为其过于刻意和做作的表演风格而引发了争议。尤其是歌唱类节目对于“炸裂式”表演和高音能人的过度追捧,使得一些具有文艺、民谣等风格的艺术家被忽视,导致了音乐审美上的偏颇。做了一阵子,《歌手》最本质的问题是无人可请,当然我们这片丰饶之地上,音乐人基本上不靠音乐挣钱了,盗版带来的是很多人看书,看电影,听音乐全部依赖互联网免费。最早的《歌手》每一季请新人,无人可请之后又在2020年的时候做了《歌手·当打之年》,邀请曾经发挥亮眼的歌手重返舞台,但效果依旧不佳,于是选择停播。现在《歌手》的做法,只是单纯救自己。再不改就办不下去,没人看了呗。

二可是公鸡打鸣母鸡下蛋,作为歌唱类节目,真唱、发现优质歌手,不断创新节目形式,不该是节目组和湖南卫视该做的么?啥时候正常生一个不坏的椭圆形蛋的母鸡也成了该表扬的?与其他音乐类综艺节目相比,比如《中国好声音》《蒙面唱将》《声生不息》《美国偶像》《英国达人秀》《韩国好声音》,该节目努力在选手、评选规则上做了探索,当然我觉得并没有超越其他节目,找到了香缇·摩尔 Chanté Moore、凡希亚 Faouzia等人,这只是一个歌唱类选秀节目借助互联网找到了更多会唱歌的选手。这次《歌手2024》能够火爆全网离不开对海外歌手的邀请,但其实国际歌手参与并非是《歌手》IP的首次尝试。2015年郑淳元以补位歌手参与到《我是歌手第三季》,之后从2017年开始迪玛希、Jessie J、kristian Kostov、MISIA分别参与了,因而《歌手2024》走国际化路线,更该说是旧招重启。一方面,节目在邀请音乐人时仍然受到诸多限制,如国民度、咖位等因素,使得一些真正具有才华的歌手未能获得应有的机会。2024节目播出一节,很多音乐人在网上喊话:是没有预设好参赛嘉宾,还是故意为之?另一方面,节目在追求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不同风格音乐人的挑战。比如都是唱歌,都是东北人,二手玫瑰的乡村东北风、汪苏泷的浪漫东北风、那英的大姐东北风,本质上不是一种风。如何做比较筛选,简简单单把投票权给大众评审就可以了么?当然一些成功的综艺节目在保持音乐竞技本质的同时,注重选手的个性和音乐故事的挖掘,通过真实的情感共鸣和深入的音乐探讨吸引了大量观众。这就是偏重于真人秀的部分了,搞多了自然是另一种综艺的玩法了。

三音乐综艺比赛的节目足够的多,那意味着竞争特别激烈,《歌手》平台最大,咖位最大,资本最大,从歌唱类选秀节目的本质来说,如果不再聚焦到实力唱将的标签上,也就容易失去足够的特色与差异化。既然不是安排歌手去种菜、旅行、开冰箱做饭、奔跑……唱歌比赛必然核心点就是唱将。咱们看网上玩梗中那英是绝对主体,大家也在寻找自己心中的唱将。网友见到外国歌手飙高音了,于是开始@大小有名的没名的歌手,下一个点让谁来飙高音?纯飙高音,这不是歌唱比赛,唱歌本身也是多元的。不是所有的歌都需要飙高音的,迎合这种观点,那就是节目作死的表现。 目前网上的这个意思:现在是唱歌也必须中国天下第一对吗?网上韩红、纪敏佳等多位歌手主动“请战”,誓要把外国歌手“斩于马下”。个人希望真是调侃,真的是节目设置的中外歌手的PK,不是真是上升到国家荣誉之争,民族主义热潮。真爱国,可以去钓鱼岛插国旗。

四歌唱类综艺节目回到节目本身:唱歌,找好歌手唱歌,找老中青的好歌手唱歌,找中外的好歌手唱歌,设置各种规则逼着好歌手唱歌……歌迷就好好享受音乐,认真听,学会欣赏和接受各种各样的音乐。谁赢谁输就是策略,你真把格莱美前面的那一排请过来,你别说咱们都是50岁以上的,你把那英这英都请过来也没用,尊重事实,尊重差距,尊重多元,输了也不算民族罪人,大家很快就忘了,看别的去了。

1,初登场考研正式课开启,流程:先一对一定计划,再过基础考核,再热点、期刊、再模拟,必须让你上岸。
2,2024线下课暑假开课。欢迎垂询。(添加xdeb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