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书籍或影视打破了人类想象力的边界?
查看话题 >《Tattva Bodha》1.吠檀多学习者四品质
在上一篇文章《Tattva Bodha》:吠檀多哲学的基本框架中,我们了解了商羯罗其人以及本书的基本框架,今天,我们将正式进入经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习者四品质。
根据吠檀多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商羯罗提出学习者四品质,诚然这是一种要求,因为探寻自我与真理之路是漫长且艰辛的,它不是弃世者的庇护所,也不是由于绝望与心碎而一时兴起所能达到的永恒超越,它需要长久的自制与勤奋的学习,不是说没有这些品质,就不能开始学习,而是说,没有这些品质,我们很难坚持学完并真正学有所得。因此这四个品质绝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限制,而是对我们自身的叩问与警醒。这四个品质,与整个吠檀多学习过程和内容都是对应的,在学习过程中它们会慢慢养成和习得。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文。
原经文译文:
1.学习者四品质
Saadhana chatushtayam kim?
Nitya anitya vastu vivekah;
iha amutra, artha phalabhoga, viraagah;
shama-aadi shatka sampattih;
mumukshutvam cha iti.
学习者应具备的四品质是什么?
拥有分辨永恒与非永恒的能力;
此刻与今后,对一切业果所致的享受都能做到离欲与抽离;
践行以sama(下文内容)为首的六个美德;
渴求自由与解脱。
1.1分辨的能力(Viveka)
“Nitya anitya vastu vivekah” kah?
Nitya vastu ekam brahma, tad vyatiriktam sarvam anityam;
ayam eva “Nitya anitya vastu vivekah”
分辨永恒与非永恒,意味着什么?
梵(Brahman)是唯一永恒真相,其他都是暂时幻觉;
这一信念即是对永恒与非永恒的分辨。
释文翻译:
分辨永恒与非永恒,就是明白只有梵是永恒的存在,其余一且都是非永恒或受到时间限制的。时间是头脑思维的产物,而梵可以超越时间,因此梵不受时间的制约。(需要注意的是,刚刚开始学习的学生在此时并不知道梵意味着什么,大家只需要保持对其真理性的信念以及不执着非永恒之物的意识和能力就可以了)。拥有分辨能力,意味着可以敏锐地意识到诸相不完满这一问题,并且拥有清晰的目标(学习那至高的完满)。
1.2离欲与抽离(Vairagya)
“Viraagah” kah?
Iha swarga bhogeshu, icchhaah aahityam
什么是离欲?
对于此世与来世一切业果享乐的不执着。
释文翻译:
离欲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都能够放弃享受业果。离欲应当产生于对永恒与非永恒的分辨能力,而不是绝望。对于那些意识到一切外在的物质享受都是非永恒的求知者们来说,离欲是积极探索和分辨之后的自然结果。
(芷锐:这是四个品质中最触动我的一条,真正的离欲,不是对痛苦与悲伤的放弃与不执着,而是对喜悦与享乐的抽离与无感。出于绝望与恐惧,我们很轻易就可以生超越与远离之心,但倘若对人间最极致的欢乐都能视作泡影,才是真正离一切诸相的不执。)
1.3六美德(Shatka Sampatti)
Shama-aadi saadhana sampatti kaa?
Shamah, damah, uparati, titikshaa, shraddhaa, samaadhaanam cha iti.
由sama为首的六个美德是什么?
它们是Sama, Dama, Uparati,Titiksha, Shraddha, and Samadhana.(下文会详解)
达到这六个要求,求知者就算拥有了精神探索的基本人格条件。
1.3.1 Sama
Shamah kah?
Mano-nigrah.
Sama是什么?
控制/掌管思维的能力
释文翻译:
Sama是一个人对自己头脑思绪的掌控能力。当头脑不再被问题与矛盾牵制,不再被情绪所控制,这个人就拥有了Sama。头脑(mind)是应当由我们去掌控的力量,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大多数人被头脑掌控,牵引情绪。这种情况导致悔恨与沮丧。控制思绪是精神探索之路上的第一步。
(芷锐:《瑜伽经》里是这样描述人的状态的: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湾湖水,有身体、思维与心。我们的头脑与思绪如同湖面泛起的波澜与涟漪,它们每时每刻都在泛滥与翻滚,让湖水浑浊而不清晰,这就是无明。关于自我的真相潜藏在湖底,当我们可以掌控思绪,也就是湖面的波澜时,湖水会回归平静与清澈,我们才能看到真相。这里所说的控制思维,是指“mind”头脑里的思绪与情绪。)
1.3.2 Dama
Damah kah?
Chakshuh-aadi baahya indriya, nigrah.
Dama是什么?
对于外在感官的控制(诸如眼睛等)
释文翻译:
Dama是对外在感官与行动的控制。同样,Dama是Sama的外在物质呈现。假如一个人还不能做到有效控制思绪,能先做到控制外在感官也是很好的,因为头脑的反应最终也是由感官来表达(可见)。控制感官也被称为“Indriya Nigraha”。
1.3.3 Uparama/Uparati
Uparamah kah?
Swadharma anushthaanam eva.
什么是Uparama?
对于自身责任的深刻洞见
释文翻译:
Uparama指的是对自身职责(Dharma)的清晰了解。人对于自己、父母、老师、家庭、社会等都负有责任。职责的完成通常需要牺牲,而不是索取与要求。
1.3.4 Titiksha
Titikshaa kaa?
Sheetah ushna, sukha duhkha aadi sahishnutvam.
什么是Titiksha?
对于炎、寒、悲、喜的忍耐
释文翻译:
Titiksha指的是人对于组成生命的一切对立成分的忍受力,诸如炎热与寒冷,悲怆与喜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命变幻无常,我们每时每刻都被置于不同处境的考验之下,体验情绪的起落。一个人,如果能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以欢喜之心接受一切事物以它们本来的样子发生,就是达到了Titiksha。倘若是带着怨恨和无助接受,就不算达到Titiksha。
1.3.5 Sraddha
Shraddhaa kee-drishee?
Guru, vedaanta, vaakya aadi-shu, vishvaasah shraddhah.
Sraddha的本质是什么?
对老师和经书怀有信念
释文翻译:
Sraddha是指对老师和经书毫无保留的信念。有些时候老师和经书所讲述出的表象内容也许不够清晰,或者存在歧义,但学生应该对其有效性抱有信念,带着信念反思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与领悟。就像梵歌中所唱:“拥有Sraddha的人可以获得知识”。实际上,真正讲述真理的经文和老师讲述的都是同一件事,只是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程度来调整讲述的方法和内容。
(芷锐:这里说的老师指的是“guru”。古印度所有的吠陀知识都是老师和弟子一对一的口口相传与密语,对于老师的界定是非常严格的,一名合格的老师,其地位可以和经文对等,也只有如此,才符合这里对老师的定义。私认为,这里所指的信念,针对的内容是最形而上的真知,而这类真知,虽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语言、形式呈现,但大道至简,殊途同归,讲述的本质都是相同的。)
1.3.6 Samadhana
Samaadhaanam kim?
Chitta ekaagrataa
什么是Samadhana?
思维的单点性(绝对专注与目标统一)
释文翻译:
思维的专注与统一指的是头脑完全专注于选定的思想流,不管外界传达给我们怎样的观点和主题,我们都能把它们汇入这思维框架之中。这也被称为Sajatiya Vritti Pravaha。每个人都有Samadhana的资质,就像每个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都有能力集中注意力。学习吠檀多的学生,应当完全专注于经文教义的学习、反思与沉思。
关于六美德的内容已经被清晰讲述,接下来是四品质的最后一个内容。
1.4 Mumukshutvam
Mumukshutvam kim?
Mokshah me bhooyaat iti icchhaa.
什么是Mumukshutvam?
“让我达到自由和解脱”这个强烈的渴望,是Mumukshutvam
释文翻译:
这种强烈的对于自由与解脱的渴望是Mumukshutvam,它可以被比作一个人掉入池塘或者毛发着火时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这种犹如火焰燃烧一般想要摆脱不完满与限制的欲望就是Mumukshutvam。这是最基本的品质,并且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强烈的渴望,其他品质也会接踵而来。解脱(Moksha)不是Mumukshutvam渴望对象中的一个,而是唯一。
1.5四品质结论
Etat saadhana chatushtyam;
tatah tattwa vivekasya, adhi-kaarinah bhavanti.
这就是四品质;
掌握四品质之后,学生就符合了追求真理的条件
释文翻译:
这是追寻真理者所需的四品质,学生掌握了这四个品质,就可以成为有辨别力的真理探寻者。除此之外,种姓、宗教派别、性别、年龄等名相框架都不能作为追寻真理之路上的制约。
阿勒泰大尾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8年好学生人生崩塌后,我允许自己做一个“失败者” (11人喜欢)
- 瑜伽到底是什么?
- 黑暗中爬上喜马拉雅山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