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人
戴锦华老师曾在导赏电影时分享自己一个经验式的观察,大意是:“没有吃东西的电影,一定不是一部好电影。”
我不想就电影与吃的关系发表看法,不过倒是同意戴老师话语隐含的一重前提,即吃饭不限定于吃本身,而蕴含着许多可供发掘的意义。
我一直非常愿意和喜欢吃、什么都吃(指在惯常的食物范畴内)的人打交道,我也有一个经验式的观察——那些喜欢吃、什么都吃的人,往往包容、随和、“好玩”,而仅以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作为判定饭菜好坏、再选择吃或不吃的人,往往比较刻薄、狭隘、难以沟通。假如家里有些长辈属于后者,那么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当然每个人受成长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都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再正常不过了。于是在吃的方面采取的态度足够体现一个人的背景与品质。
恰好今天浏览到“一席”的推送《小镇做题家:流动的代价》,主讲人说道:“就好像我在农村长大,我熟悉的味道是酸甜苦辣,在面对新味道时,我就非常保守。”虽然演讲主要强调“小镇做题家”的困境,但也可以从中读出我想表达的意思来——对于“新味道”的接受度。挑剔味道的人,甚至不会在酸、甜、苦、辣如此宽泛的味觉中注入自己的好恶,而会进一步结合具体的食物、具体的烹调法、具体的口味(酸甜苦辣咸淡等,甚至三两叠加),把自己的喜好几乎束缚在本阶层、本地域、本社群才能享受到的空间中。和这样的人吃饭、聊天,实在痛苦!
吃也是识人的一种技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