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藏书、书房;文库和图书馆
我正着手翻译一本叫做“书疯子”(Book Madness)的书,试译的时候有点大意了,待到实际一搭手,忍不住抓紧了鼠标:“不妙!这书到底是谁拍板买下的呀?“并替之后的工作担忧,“出版社要怎么宣传这本书呀?卖点是啥啊?当代中国读者关心这些事儿吗?!”
书的内容讲的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文人收藏图书成为一时风潮的故事。
这故事本身已经有点冷僻了,更加冷僻的是它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它找到一位英国文人,查尔斯·兰姆,通过查尔斯·兰姆的藏书在纽约被拍卖到各个文人手里,作为故事的串讲线索。
查尔斯·兰姆的创作时期大约是在19世纪初(他的生卒年月是1775—1834),他收藏的书,大致围绕是莎翁第一对开本诞生前后(差不多以1620年代作为起始点)。
虽然我翻译过一本关于莎士比亚的书(《莎士比亚简史》),但对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作家们,几乎是没有太多概念。那个时代的作家,主要是神学家哲学家,其作品多为探讨各种宗教哲学理念,也有其他的剧作家(但几乎没有一部戏剧的名字,为当代读者所熟悉)。
到查尔斯·兰姆本人生活的时期,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了几十年,伦敦已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都市了。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文人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兰姆可以算个半职业文人,因为他还有一份正式工作,在南海公司当账房先生。他结交的友人,也多以这类文人为主,包括但不限于柯勒律治啊、骚塞啊,等等。
这样的人,在当时的英国,其实是很穷的,所以查尔斯·兰姆的藏书,本质上是一堆破烂书,都是他从二手书摊上淘来的,封皮也没有,书脊也是断的,他和朋友们会在书的空白处随意写下当时的想法,评论,偶尔在书页上留下咖啡、牛奶、烟头的痕迹。
等他去世后,隔了十来年,也就是19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大陆开始爆发各种革命(英国的宪章运动啊,法国的二月革命啊)。
那时候的美国社会比较平稳,士绅阶层手头有些闲钱,于是美国书商就跑到英国去,趁乱采购古董书籍运回美国赚个差价(那个时候卖古旧书籍也并不赚钱,大家切勿上此贼船)。一不小心,一家美国书商打包收购了查尔斯·兰姆的完整藏书,运回美国,一本本地拆散了卖掉了。
背景铺垫完了,这本书才正式开始,按照查尔斯·兰姆藏书的分类,描述了若干种书痴,比如专门收集跟莎士比亚有关的古物爱好者,专门收集不同版本宗教经典的爱好者,还有收藏书籍并无特定主题,就是单纯喜欢各种书的。
好,这篇文章写了八百字了,我也还没有切入正题:我怎么也想不到,在这本书里,Library这个大众词汇,竟让我觉得非常棘手。
比如提到查尔斯·兰姆的藏书,作者用了”Library“,但查尔斯·兰姆一共就那么几百册书,都摆在他家里的柜子上,翻译成”图书馆“,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于是,我把Library暂定为“书房”。
翻了一阵,来到美国,美国文人可以修一栋专门的小楼来摆放自己收藏的书,这个时候说是“书房”,又显得小气了,我想了想,翻译成“藏书室”(或者”藏书楼“)。
又过了一会,文人们开始出版书籍,这种规定了大主题的系列书籍,也叫“Library”。我在脑海里翻箱倒柜挖了几天,对,这应该是“文库”!
最后,这些收藏书籍成瘾的人把自己的数万册藏书对公众开放,啊,这次的Library,终于是我最熟悉的“图书馆”了!
#你和二手书之间的故事# #翻译笑话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