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读书的美感|自我纪实
打开豆瓣,想看下自己的读书数据记录。对于读书数据的执念,来自于很多年前看到的一篇征稿启事。
对方写着,得在豆瓣上标记读过至少500本书,才有资格给他们投稿。我特地看了下我的数字…哦,好吧,打扰了…
这三四年一直是平均40本一年的速度看着,看完一本我就在豆瓣上勾一本。勾啊,勾啊,500这数字怎么还是那么遥远。
现在早已没有了投稿心思,但不知为什么,500这数字留了下来。我在勾书,500在勾我。
被我勾过的书,杂七杂八。我没有特别聚焦的类型、方向、领域。文学、科学、社会学,古典、经典、畅销书,我都看。
我是怎么和一本书相遇的呢?有些是道听途说的,比如某本书里提到、某个播客讲起、某个朋友聊过。当我听到它的内容,或者纯粹被它名字的“颜值”吸引,我就会立马去搜索,然后加入我的书库。
以前会收藏各种书单,或是看着豆瓣榜单选书。比起偶遇,这种大概类似相亲,目的性更强。自从偶遇的心动crush们塞满了我的书库后,便再也没有相过亲了。
只要不忙,读书是每天如吃饭、睡觉般的事情。现在要读哪本书呢?打开我的书库,一本本看过去,然后选出当下最有感觉的那本。打开书页,去厨房接一大碗凉白开后,回到卧室,开始我和书的约会。
每本书都会有个新鲜期,大概维持到前面三四十页样子。每次打开一本新书,我都会有点小兴奋,迫不及待翻着。眼前可是个新世界呵,这次会遇见什么呢,会有惊喜么?
前言、序言、目录…一点点走入作者的语境。三四十页的相处后,当初心动的crush渐变成一种具体的感受。
有些是平平无奇,“这里面讲得好像都知道诶…”,虽然有着豆瓣高分,读下来却发现它的内容已在我的熟知区。这种时候,会有一种犹豫不决,那我到底还要不要往下看呢?说不定后面会不一样点?在“想要读”和“应该读”之间左来右去。
再翻上几页,阅读欲越来越低,低到我无法再用“应该”二字架起这读书姿态。那就直接跳到目录,跳着读。没跳多少,这本书的货已经见底。“哦,原来它是这样一本书…”阖上书页,去豆瓣礼貌打分。
有些书则是相见恨晚。和这些书相处,它就根本不存在所谓新鲜期的说法,几乎每读一两页就会掀起共鸣,想法的灯泡不停被书中文字点亮。
就像男生看球赛,叫绝的时候,一声赞叹:“好球!”我这,便是边翻页边内心接连吆喝:“好球”“好球”“好球”“好球”“好球”!更嗨的时候,便忍不住截图发朋友圈,把那被想法点亮💡的灯光,传播得更远一点。
除了平平无奇、相见恨晚,更多的时候是相交如水。
对方喝着茶或酒或咖啡,我喝着碗里白开,就这样不紧不慢地和书唠着。它讲它的故事,我点头听着,它讲它的方法论,我边听边体味自己的体验,它讲它的人生观价值观,我端坐起身子,吸收着它的视角,“哦,这东西还可以这么看?”。
阅人无数,我不够资格,阅书无数,也许可能或许可以靠上那么一靠。但你如果拿500这个数字来架门槛的话,好吧,我的书们还是长得不够高…那咱就准确地说,阅书250,我还是挺有资格的。
就算一本书让我失望了,下次面对其他书,我还是会充满期待和新鲜感。某本书会让我失望,但是书,不会。
年少时,曾被“精神伴侣”这四字吸引,思维定势地认为,精神伴侣嘛,总是个人吧,看得见摸得着的那种。事实证明,这玩意儿在现成品里去找,简直难如肉身登月。慢慢地,书读得多了些,年龄也上来了,看事情的角度有了变化。
每一本读过的书,无论它留下的痕迹是深是浅,它都会被吸纳进某个我可以感觉到的空间。两百五十多本书,除去大部分注定要被忘记的细节,它们留下的只言片语、发光的念头,留下的疑问困惑、模糊感受,一本一本地融合在一起,一起形成了和我时刻相伴的另一个时空里的“精神伴侣”。
某本书也许会让我失望,但书,不会。一次次的和书约会,无论是怎样的结果,这本书都能让我更靠近我的精神伴侣。每一次读书,都像在和它小小地相拥。
我喜欢读书,但我不是读书天才,就是每本书都能搞得明明白白的。有些书读完,不仅一头雾水,那水多得都能擦上香波洗头了。
我也没办法过目不忘,去年读过的,今年再提到的时候,就像《老友记》里老乔看到那以前曾一起睡过的人,“什么?我们见过吗?什么时候?都说了啥?…我怎么不记得?怎么回事?…我还活着吗?”最后,只剩下两眼直瞪,满脑空白。“啊啊,想起来了…好像是那个什么…什么…嗯,什么?”好在比起90年代的老乔,我可以立即百度。
其实,有时候我挺喜欢遗忘的。这本书的某些细节在时间里散掉了,然而缘分使然,过几年,你会在别的书里,闻到相似味道,一些尘封的细节于是又苏醒了。
或者,你在这本书里的疑惑,隔空在另一本书中获得了回应,历史上的结点一下子舒展开了。
又或者,这本书留下的模糊印象,几年后,在另一本书里被赋予了更多更新鲜的细节刻画。
读得广了,读得多了,读的时间长了,我感受到读书的体验它的变化。以前读书是为“获得什么”,觉得书贼有用,觉得读书是好事,是上进。现在,除了百分之三十的上进心满足,其他,一部分是日常放松,一部分是为了享受读书的美感。
读书的美感,就在于每本书它在我身上留下的或多或少的痕迹,就在于时间里的遗忘和重逢,就在于每一次阅读,和我那可爱的精神伴侣的靠近。
一本书的结束,永远不是结束。一本书的开始,也永远不仅仅是开始。
不过,当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哪怕是平平无奇地读完,我也会想和它做一个告别。小告别,就是豆瓣打分,写个小总结。具有意义的告别,则会写下长篇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希望有朝一日,我辈终能实现500次的告别!
写到结尾处,值得感慨一句:啊,书真的很可爱啊!它就是我的抱枕,我的充电桩,我的大白兔奶糖。
书啊!让我们红尘作伴,白头到老,此生不离吧!
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真实自我和世界
公号:大安于隅
凡真实的,必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