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051801
01
为了帮女儿找到一份国企工作,江苏南京的程女士从2023年年底开始,陆续给北京菜鸟无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转账近4万元。该公司销售人员声称,“一万多(元)的上岸率93%,三万多(元)的上岸率98%”。实际上,程女士交费后,不但孩子工作没着落,缴纳的费用也追回无门。面对质疑,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个别销售为了签单,说了稍微夸张的话”。面对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上岸”稳定程度更高的国企成了不少毕业生求职的优先选项。这也意味着国企特别是央企的求职竞争更加激烈,淘汰更加残酷。一些国企的热门岗位招聘时,恐怕淘汰率都在90%以上,而“菜鸟无忧”宣称经过他们指导以后的“上岸率”达到90%以上,明显违背常识。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应聘者找到理想工作的概率,一种可能是该机构确实有独到之处,能够明显提高求职者参加招聘笔试、面试的分数;另一种可能就是该机构有不为人知的“门路”,能够通过内部推荐等方式“保送”求职者录用。在社会密切关注下,国有企业招聘普遍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毕业生要顺利通过国企招聘,一般要经过多轮笔试和面试,拟录用名单还要面向社会公示,尽最大可能杜绝招聘舞弊等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因此,一些求职辅导机构的销售人员时常暗示自己有“关系”,实际上就是利用家长和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搞忽悠。从报道提供的信息看,有关机构也没有什么“独门秘籍”。受访家长表示,“菜鸟无忧”的服务老师以让孩子学习为由,发了很多企业的测试真题和投递简历的链接,孩子将对方指点过的简历大量投递后并无收获。不少央企在招聘时反复申明,“招聘官网为唯一官方渠道,并未授权其他机构发布招聘信息,也不组织任何辅导培训”。而且,用人单位在开展校园招聘时,会结合求职者的学历、在校表现、个人性格、与岗位匹配度等因素综合判断,换言之,求职者的竞争力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求职机构在这方面的意义终归是有限的。客观来说,从校园到职场,毕业生求职时确实容易陷入迷茫,也面临着不少的信息差。求职指导机构提供的服务,有助于部分求职者转换身份角色,更好地进入求职状态。不过,利用家长和毕业生的焦虑情绪,随意许下各种不切实际的承诺,甚至以忽悠的话术引诱家长交钱,则明显违背商业伦理,甚至触碰了法律底线。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求职指导机构的规范,查处虚假宣传、漫天要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家长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同时,学生和家长也要意识到,求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儿,更不要有走偏门、后门的侥幸心理。否则,不仅可能花了冤枉钱,还会耽误求职进程,承受“人财两失”的后果。当然,高校的责任也不能缺失,加强就业服务,多为毕业生提供公益性、实用性的求职指导,才能消除求职者与就业实际的信息差。毕业生自己也不妨想清楚,做好务实的职业规划,有意识地培养求职竞争力,如此才能帮助自己找到理想的岗位,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https://guancha.gmw.cn/2024-05/15/content_37324680.htm
02
催收,是金融业务全生命周期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之前一直处于灰色状态,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曾经是国内最大催收公司的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一度在美国冲击上市,但是在去年其170多名员工被安徽警方跨省抓捕之后,不得不宣布停业。目前至少有5家涉案的催收公司已由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都被认定为使用“软暴力”催收,触犯寻衅滋事罪,被定为恶势力犯罪集团。“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目前催收的主要还是正规银行、正规金融机构的信用卡、消费贷等合法债务。但是,债务是合法的,不代表催收手段没有违法犯罪。之前,一些催收手段明显过激,甚至已经涉嫌犯罪。有人在打催收电话的时候,冒充律师乃至公职人员;有人故意以欠债人员的名义订鲜花、订开锁服务,折腾对方;有人使用短信轰炸手段实施骚扰;还有人直接骚扰欠债人的所在单位,反复拨打单位的对公电话,甚至不惜占用医院的急诊电话线路……这些离奇古怪的催讨手段,无非是为了向欠债人施压,特别是通过向欠债人的生活、工作圈子施压,以达到迫其就范的目的。有人以为这是“以暴制暴”式的爽文报复,也有人认为这构成了侵犯公民权利的骚扰,特别是催债时故意绑架单位、殃及手机联系人已是赤裸裸的恶势力行为。一边是一些催讨人员认为,自己面对老赖“比拼的就是下限”,另一边是灰色的催讨行为已经严重危及公民人格权益和社会秩序。不要认为把催收的“脏活累活”外包出去,就能保持金融专业的体面光鲜,这种“眼不见为净”其实就是纵容催收机构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催收业务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是,也要看到催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海量的小额贷款拖欠如果进入司法程序,成本过高,对于法院也是难以承受之重。所以,当务之急还是推动催收法治化、阳光化,为催收行业划下明确的赛道,严格规范催收手段,行业自律规范尽早升级为国家规章、法规。普惠金融产业链不应该有一个灰色的尾巴,更不能沦为比拼下限的闹剧。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12843
03
近日,河南3岁男童被狗咬伤不幸离世的消息令人唏嘘不已。据男童母亲称,4月21日,小星(化名)在新野县赵岗村附近公路旁玩耍时,被突然跑出来的一只“哈士奇”攻击咬成重伤,还没来得及注射第五针狂犬病疫苗,小星就出现了发热、恐风、狂躁、吞咽障碍等狂犬病症状,最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赵岗村一名干部证实,小星被恶狗咬伤致死的情况属实,目前还没找到狗主人。一个幼小的生命,因一只恶狗袭击而夭折,令人痛心疾首。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事发后找不到狗主人,甚至可能根本就没有狗主人——恶犬或为流浪狗,目前已因再次伤人被打死。这也意味着,孩子母亲“为孩子讨回公道”的心愿,可能难以实现。一个家庭无法承受之痛,再敲农村狗患治理警钟。这起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农村狗患的一个直观缩影。养狗用来看家护院,是一些农村地区的传统做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一些大型犬只时常处于放养状态,未接种疫苗也未拴绳,在村头路口游荡,导致恶犬伤人事件频发。相比城市,农村狗患问题更加严峻。一方面,农村狗患未引起足够重视,管理上存在“盲区”,比如一些地方出台的养犬管理规定只针对城市,没有将农村纳入进来;另一方面,农村老人和孩子居多,一旦有恶狗来袭,受伤概率大增。此外,一些偏远农村还面临着狂犬病疫苗和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因恶狗伤人事件多发,农村狗患问题逐渐引发舆论关注。3岁男童被恶犬咬伤18天后离世,再次将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到舆论聚光灯下。受害者是年幼的孩子、恶狗找不到主人、当地没有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多次连夜转院……本次事件中的多个细节,折射出农村狗患问题的严峻性和治理的迫切性。根据《动物防疫法》,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所有的狗都应按时接种狂犬疫苗并申请登记;凡是携带犬只出户的,都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动物防疫法》还规定,街道办事处、乡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做好本辖区流浪犬、猫的控制和处置,防止疫病传播;县级人民政府和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农村地区饲养犬只的防疫管理工作。但现实不容乐观,有的狗不拴绳乱窜,有的狗从未接种过狂犬疫苗,有的狗沦为流浪狗。村民对此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即使出了恶狗伤人事件,多数情况也是“私了”。要想改变农村形成的养狗习惯恐非易事,但绝不能听之任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狗患问题都不应被漠视,都不该有管理盲区。小星的悲剧不应成为一时的新闻,而应引起社会的重视。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推动改革的契机。只有当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将制度的篱笆越扎越紧,将依法文明养犬严格落实,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自由奔跑。https://guancha.gmw.cn/2024-05/16/content_37326366.htm
04
5月16日,针对媒体报道的山东淄博经开区傅家镇彭家村集体3000多万征地补偿款悄然被“理财”一事,淄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回应表示:对报道中指出的问题,淄博经开区管委会成立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城投公司、区政务协调部和傅家镇等组成的工作专班,按照流程和职责分工,对彭家村土地征收手续及相关的征收补偿款事宜调查核实。当地官方的回应算是比较及时。然而,结合之前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其中显然有太多的疑点还需要厘清。比如,回应中称“款项由区城投统一代管”,并且强调,“该款项并非实质性的投资理财,不存在资金风险”。但是,既然只是代管而不是理财,之前当地副镇长在接受采访时称“暂时作为理财来使用,每半年一结息,利率6%,去年每半年都结息了”,又作何解释?更显矛盾的是,村民根本就不知晓这回事,回应中表示“彭家村若在村民福利、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日常开支及合理重大开支方面有资金使用需求,可随时提出使用申请”,又从何说起?更值得严肃对待的一个细节是,当地的回应只是强调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杜绝出现村级资金代管和使用不到位的情况”,但是,从法律角度看,此事恐怕不仅仅是代管和使用不到位的情况,而更涉嫌违法。要知道,征地补偿款的管理和发放在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任何个人和机构都绝不能随随便便代管和使用。综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此事中,村集体3000多万征地补偿款即便不是用于理财而是“代管”,也突破了程序要求,违背了相关法律规定。那么,后续的处理,如果不涉及问责乃至诉诸法律,显然就模糊了事件的性质,也有避重就轻之疑。该村涉及1297位农民的169.383亩集体土地,但很多村民对于土地被征收和相关款项的情况并不知情,这明显违背了相关的土地征收程序。违规操作,是否在一开始就是为了配合补偿款的“代管”,不得不令人联想。据此,回应中称是“为了保障土地补偿款的资金安全”,才“采取了款项由区城投统一代管”的方式,很可能也是站不住脚的。而据之前当地副镇长的说法,该区的多个镇也是采取这种方式。那么,这种大规模的违法违规操作背后,是否还存在其他一些隐秘原因,就不应该只是由区一级部门来调查和界定,上级部门有必要及时介入,一查到底。值得警惕的是,当地在回应中所给出的种种说法,大有都是“为村民好”的逻辑。如强调“代管”是“考虑到补偿款的保值、增值”。但是,且不说这种方式是否真的能够让补偿款保值、增值,如此事关农民权益的事项,连农民自己都没有知情权,做出“代管”操作的基层部门丝毫不把农民的自主权利放在眼里,那么这种“为你好”的心思,又何尝不是一种霸道的“大家长”作风?总之,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对征地补偿款的挪用现象都必须“零容忍”,相关事件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https://guancha.gmw.cn/2024-05/17/content_37328967.htm
05
最近,“年轻人开始整顿相亲角”的话题颇为流行。据封面新闻报道,在四川成都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年轻人给出的相亲思路,与老一辈人很不一样。年轻人们越来越注重三观、兴趣爱好方面的契合,明显有更加个性化的看法。传统的相亲很看重双方的物质条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父母职业乃至工作有没有编制……这些因素都非常现实,却也让不少参与相亲的年轻人,感觉自己不是在找对象,而是在菜市场上挑挑拣拣,既感到不悦也毫无爱情的浪漫可言。而新一代的相亲观念有很大不同,他们把兴趣爱好是否一致看得很重,特别是一些小众爱好者,更希望找到同好。年轻人提出的新观念,打破了不少人对于相亲的刻板印象。倒不是说年轻人完全不看重“房车钱”之类的条件,而是更加看重那些无法用物质量化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加注重双方的内心契合度——基于相似的兴趣和价值观念,才能有爱情和婚姻可言。对不少年轻人而言,相亲也不再是残酷的“相互面试”,而是愉快的交友方式,哪怕最后没谈成恋爱,也能拓展朋友圈。可以说,相亲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广义社交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必须沿着某种固定套路而完成的任务。通过“整顿”相亲角,年轻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婚姻的理解:不仅是完成长辈交付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借助相亲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或者说是一个生活和精神上的“搭子”。这就回到了爱情的本质——绝不只是利益上的交换,而是心灵世界的共鸣与共同成长。或许,也只有通过这种合理相亲建构的亲密关系,才更能经得起生活磨砺和时间考验,这何尝不是走向幸福之路的契机呢?其实,婚恋观念的变革并不是刚开始,年轻人的诉求一直存在,只是如今借助“整顿相亲角”这个话题,他们更集中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声音。即便在今日的相亲角,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对那些看似新奇怪异的择偶标准,表示无法理解和认同。应当承认,这种代际观念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求同存异,互相理解,就能消除很多偏见和干扰,让相亲更好地帮助到有迫切脱单需要的年轻人。随着年轻人更积极、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个性,“整顿相亲角”这样的现象在未来还会有很多。包括“年轻人整顿职场”“年轻人整顿互联网”之类的说法在内,都反映出青年在面对陈旧观念时的创新思维和求变冲动。对此,社会各界应该给予必要的尊重和理解。我们很需要这样的新观念、新风尚来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https://guancha.gmw.cn/2024-05/17/content_37328804.htm
06
近期,新京报记者先后卧底麦当劳郑州卓越农联餐厅和麦当劳济南大学餐厅,发现两家餐厅均存在篡改食品保质期标签、使用过期食材、食物过了保存期依旧售卖以及偷工减料等问题。麦当劳郑州卓越农联餐厅,还存在炸油品质超标的情况。过期食材不丢弃,换个标签“续命”,炸过的油反复用,规定的卫生规范,比如定时洗手、更换抹布等流于形式,有检查才会认真执行……媒体曝光的这些乱象,让很多消费者不淡定了,连麦当劳也翻车,该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作为国际连锁品牌,麦当劳有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它甚至被视作餐饮行业的标杆。此次被公开曝光,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上失守,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大打折扣,也打破了行业标杆的神话。有声音认为,相较于一些小餐饮作坊,将食材过期时间延后一天,没有定时洗手,类似问题稀疏平常,谈不上有多么“触目惊心”。这样的观点当然很难站得住脚。首先,食品卫生安全无小事,任何违规操作,不管有没有造成危害后果,都是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不负责。而且,像报道提到的“汉堡用料减量”等问题,还涉嫌虚假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其次,记者卧底的两家麦当劳门店,出现了同样的乱象,并且从老员工到餐厅经理,违规操作成为一种默契,这不免让人质疑,到底是纯属巧合,还是说类似乱象在麦当劳的门店中普遍存在?从报道来看,麦当劳的卫生标准确实比一般的餐饮商家要严格,比如食材都有对应的标签,记录解冻、到期时间。为了提醒员工定时洗手、更换抹布,还会设置计时表盘。但这些管理手段不能流于形式,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事实上,这不是麦当劳第一次因为食品安全丑闻而翻车了。篡改保质期,使用过期食材,相关问题已经有过多次曝光。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操作频繁出现,说明麦当劳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依旧存在着巨大漏洞。经过这番调查,相信涉事门店很快会严格整改。但仅仅局限于此,那显然远远不够。涉事公司还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形成更加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总之,不能一边强调食品安全,一边逼着门店盲目降低成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食品安全要成为绝对红线,仅仅靠媒体曝光、舆论声讨以及企业自律,同样远远不够。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重点监督,发现违法违规乱象就对其依法严惩,只有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才能形成警示效应。食品安全是餐饮业的生命线,任何企业都不能掉以轻心,此次风波再次敲响了警钟。https://guancha.gmw.cn/2024-05/13/content_37320666.htm
07
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高校的副教授,在学校第一个聘期的考核未通过后,于今年4月2日被发现在家中自杀。据学校官网信息,该教师1986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硕士,加拿大UBC博士、博士后。2019年,时年33岁的他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南京某大学。教育履历如此亮眼的高校副教授在未通过学校考核后自杀,这样的消息在舆论场激起了涟漪。人们除了为这一结果感到十分惋惜,更对其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猜测,并引发了关于高校教师“非升即走”做法的讨论.目前,关于该教师自杀是否与未通过考核直接相关,还未有确切结论。但最新的媒体援引家属的说法,或让人对这起悲剧有了一些确定性的信息:该教师的亲属说,他生前患有抑郁症,很长一段时间,忙于工作、写基金(项目申请)。家人曾带他去医院检查身体,没检出什么问题,后来发现该教师的病历,才知道他从高中时便患上抑郁症。根据这些源自当事人家属的说法,让外界对于他的选择有了一个相对可以“理解”的解释,但也延伸出一个新的问题:对于高校教师的精神和心理健康,或是时候有更多的重视了。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疾病,近些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典型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概念和意识上都引起了更多的重视。就在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在今年5月开展首个宣传教育月活动。根据《通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帮助各科教师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然而,正如新闻中此次事件所反映出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老师中,超过80%反映压力较大,近30%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数据之外,也有大量的微观个案表明,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到了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地步。如去年10月,河南一名“00后”小学女老师疑似跳楼自杀的帖子引起网络关注。根据家属提供的遗书,女老师在遗书中称,任职学校工作太忙,像进了“牢笼”“喘不过气来”“真的让人崩溃每天”“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当前,从大学教师到中小学教师,或都面临一个重要的大背景,即由于职业特点、社会期待及相关教育改革的推进,他们所面临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职业压力明显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在一般的语境下,这可能指向的是“课业负担重”,所以近年来教师减负在社会意识和改革行动上都有了积极跟进,但是,这其中的精神压力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仍是一个亟待精准关照的“隐秘角落”。包括如何预防、干预、排查、救助等,都宜有专门性的制度安排。退一步讲,教师群体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因此,这个问题务必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当然,这个问题又不仅仅指向心理健康,如何为教师群体减压,为他们创造一个更人性化、更从容的教育职场环境,是一个更大的现实课题,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在不同的教育层次给予精准回应。https://guancha.gmw.cn/2024-05/14/content_37322733.htm
08
海鲜市场又曝鬼秤事件。商户明目张胆缺斤短两,被戳穿骗局后还群起围攻博主,涉事商户确实够嚣张的。不过,尤其令人愤怒的还是,市场主办方工作人员曹某,不是去留存物证、主张正义,而是要求曝光者删掉视频,甚至悍然上手抢夺手机,让人大跌眼镜。其实,如今市面上的鬼秤固然伪装巧妙,比如有所谓密码鬼秤、遥控鬼秤等,看上去与一般的电子秤并无二致;但是这些小伎俩并不复杂,再先进的鬼秤自有专业的鉴定机构查验,管理部门查处起来也不难——真正让人担忧的是,某些管理者的麻木乃至公然为坑骗行为撑腰。有网友表示,看了视频的开头部分,想着现场工作人员一定会义正词严地主持公道,可万万没想到,工作人员居然跟商户是一拨的。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此前商户的态度那么嚣张。换句话说,正因为市场管理人员与商户沆瀣一气,才使得涉事商家的鬼秤肆无忌惮。从身份看,曹某只是市场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算不得“监管者”。但既然代表市场主办方,本身就负有维护市场公平交易的责任,排解争端也好,处置纠纷也罢,均应出自公心。消费者举报缺斤短两,应该及时询问了解情况,并介入调查,而不是上来先消灭证据、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更何况,既然长期身处市场,这个市场上是不是有鬼秤,此前是否有人举报缺斤短两,想来管理人员不会完全陌生。当事博主能够专门跑过去实地探访,应该是事先获知了相关信息。如果心知肚明而仍坚持先把矛头对准打假者,这样的管理怎么可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曹某或许只是个例,但即便如此,也足以令人警醒。目前此人已被辞退,当地警方也介入调查,那么其和商户之间有无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也应该调查清楚。如果背后存在畸形的利益链条,就要从治理的末端、市场的源头进一步明确规则,真正把监管做细做实。近年来,多地频频曝出鬼秤坑人事件,且多是海鲜市场,仅去年以来就有大连、青岛等地的海鲜市场“上榜”,且一查一个准。在查处个案的同时,还有必要举一反三。这次涉事的海鲜市场,只有这一家商户存在鬼秤吗?是否还有普遍性、系统性问题?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能否以此为契机,把海鲜市场纳入重点整治范围?加大监管力度,织密监管网络,提升监管水平,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体现在持续性、日常性的监管在线状态上。还要认识到,在大众消费领域,往往会有“一粒老鼠屎坏一锅汤”效应,一个海鲜市场出事,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市场,还可能是一座城市的消费、旅游形象。唯有以真诚姿态和实际行动,严查严惩任何坑害消费者的行为,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才能真正让一个市场、一座城市赢得口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13672
09
近日,“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新兴职业在社交媒体上火了,据说“月薪4万元,上不封顶,一天仅需工作4小时左右,不用坐班打卡,也没有KPI,包吃包住,豪车相伴,偶尔还可以出国旅游,出入高档场所”,工作内容主打“陪伴”——陪孩子学习、运动、玩耍,在陪伴中观察孩子的习惯并引导调整。真有这样的“神仙工作”吗?媒体记者去应聘,接触到了中介公司和一部分从业者,发现真实情况远没有社交笔记展现出来的那么轻松惬意。月薪过万的儿童成长陪伴师,招聘要求往往比较高:本科以上学历,英语流利是基础,还要会开车、能辅导功课;月薪更高的,则会对求职者的学历、教学经验、英语等级或其他专业技能有更明确要求;月薪3万以上的,则会增加海外名校硕士学历或马术、编程、高尔夫等专业技能门槛。高薪对应高要求并不奇怪,关键是这个职业太“新”了,还没有清晰的定义。在孩子太小的家庭,陪伴师像育儿嫂,在孩子大一些的家庭,陪伴师又像家庭教师。有的从业者感觉自己像佣人,有的家庭则反映陪伴师“不专业”。可什么才叫“专业”呢?如果只负责孩子起居、接送,那么住家保姆也可以做;如果还要辅导功课,那就需要人员具有教师资格证或相应的专业资质。更麻烦的是,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此类学科辅导有可能踩到《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划定的违规开展校外学科类培训的红线。当一些机构和从业者打着“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幌子,变相开展学科类教培服务以规避监管的同时,另一些机构则是把目标盯在求职者身上,用高薪为诱饵,以赚取服务费为目标,割的是求职者的“韭菜”。有些所谓“谨防上当”的笔记,正是让急于找工作的年轻人“入我彀中”的引流贴,无法缴纳社保、被随意解雇、劳动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被刻意回避。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成长陪伴师”的背后,隐藏着家庭教育的巨大需求。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可由于各种原因,父母或分身乏术没有足够的精力,或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以至于孩子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前阵子,一位退休教师在自媒体上发起“家访教育”,她强迫孩子亲手毁掉手办、扔掉玩具的做法非常恶劣、绝不可取,但透过这些荒唐的“教育手段”,是不是也应该看到那些束手无策、不知所措的父母呢?可以说,“儿童成长陪伴师”切中了当前家庭教育的软肋,即孩子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健康的、有质量的陪伴与引导。本来这个责任应由父母承担,但问题是,如何做个称职的父母也是一门学问,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向谁请教?从何处获得高效、便捷且专业的指导?如果父母们的确心有余而力不足,又该怎么办?从这个角度去看,“儿童成长陪伴师”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以专业的教育水准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辅助,也为有教师资质、教育经验的从业者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在当下社会就业形态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包括“儿童成长陪伴师”在内的诸多新兴职业往往属于非典型就业形态,因此,应理性看待这股热潮,剔除其中的泡沫和乱象,推动行业朝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比如,明确职业定位,将“儿童成长陪伴师”的工作职责锁定为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情绪管理及价值观引导,而非单纯的学科教学或家务劳动;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和准入标准;为从业者提供基本劳动保障,规范中介工作流程,维护雇佣双方权益。当然,即使“儿童成长陪伴师”这个职业成熟起来,对于父母们来说也只能是补充和辅助,而不能成为父母职责的“代餐”。儿童成长陪伴,是不能完全外包的,因为称职的父母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陪伴者”。https://guancha.gmw.cn/2024-05/16/content_37326709.htm
10
据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已由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5月10日表决通过,将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修改决定》中包括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加强客渡船载运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加强对电动自行车“拼加改”的源头治理。尤其是,增加了禁止在居住建筑的室内区域违规停放充电以及禁止携带电动自行车或者其蓄电池进入电梯轿厢的规定,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使依法管理电动自行车更有保障。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频发,其中很多是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违规停放或充电造成的。不久前,发生在南京雨花台区“2?23”火灾事故,是由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违规停放引起的。悲剧造成15人死亡,数十人入院接受治疗的惨剧。近期,各地开展了整治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或充电行动。然而,从电动自行车“拼加改”,到进楼入户违规停放或充电引起的事故仍不断。电动车违规引发安全事故的消息经常传来,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治理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没有将其法治化。而上海本次通过了《修改决定》,将使这项工作走向法治轨道,避免了管理中经常出现的“一阵风”现象。众所周知,电动自行车方便骑行且价格便宜,是性价比很高、绿色环保的一个交通工具,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具有刚性需求性质,但绝不能忽视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当然,整治的同时还要加大服务力度,切实解决“停车难”和“充电难”问题。《修改决定》明确,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已建成的住宅小区非机动车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统筹安全性和便利性,因地制宜大力推动非机动车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建设,更好匹配居民对日常规范充电的需要。无论如何,为电动自行车立法,让安全管理更见效。为此,还要将《修改决定》落实到位,加大执法力度,由此才能减少乃至杜绝事故的发生,让电动自行车充分发挥应有作用。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5/17/t20240517_390066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