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迷茫,找到真正热爱的工作与生活
___1___

在《远离信息流,过平衡人生》介绍过,怎么专注在喜欢的事情上。有读者提问,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怎么办?
这个经典问题也曾经是我30岁前的困扰。如果12年前有人为我详细解答就好了,不过即使被告知了公式,当时的我也不一定能理解,另外,去找那个具体答案的过程,他人无法取代你。
以《福格行为模型》为依据,先理解什么是不想要的。福格行为模型以横轴能力,纵轴热情形成基础的事物分类方式。不喜欢的可以理解为热情较低,分成:

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比如偏内向的人被要求学习高情商沟通谈判,偏外向的人被要求安静的坐着写一篇报告。

不喜欢但擅长的事情,比如做了几年的常规工作杂务,谁做都可以没有精神内核的流水线工作,模式化的出家门转3种车到达单位。总之就是些足够简单基本谁做都可以的事。
___2___

不喜欢被找到后,再去找哪些可以成为喜欢的事。找之前,有没有想过给喜欢的事写出你心中的定义呢?
对春楠来说,喜欢的事等于可以主动深入研究,设立目标、计划,有主动行动意愿的事。做起来不累,相比他人更容易上手,也更容易坚持。并最终因为擅长而越发喜欢。
搞清what之后,要思考why,也就是为什么要去找喜欢的事。因为做喜欢的事可以调动心念,发挥主观能动性,过上有好奇心、有奔头、有创造力的不虚度的一生。
___3___
喜欢的事到底在哪儿呢?
你要从整理房间做起,环境是一个人内在喜好的外显,在30岁来临之前的3个月时间里,我终于开始整理堆积已久的房间。边清理出各类物品的同时,神奇的掀起了我是谁的一角。
通过找到31个日记本,我发现了写作的可能性,以前还算是比较擅长的,要不怎么能写这么多本呢。

通过找到童年画作,想起小时候是多么的热爱绘画,怎么上班9年之后都给忘到脑后了呢?难道说成为上班族会患上失忆症?

找到了学生时代的硬笔和毛笔书法习作,4岁启蒙、曾经擅长,在对比了绘画和书法后,我放弃了书法练习,因为相比黑白还是彩色的世界更吸引我。

以前穷没条件实现旅行梦想,囤积了一大堆旅行资料的背后,预示着我未来依然会喜欢旅行,那么把旅行、写作和绘画相结合,不就成了手账能力吗?

通过找到曾经收集了10年的麦当劳徽章,我看到了自己在坚持某件事上的潜力。

找到了大学开网店时的现金进出帐薄,暗示着做点小生意也是OK的。

家中数量最多的是书,令我想起来16岁前也曾是个喜欢阅读的孩子。
最后是随着不断重复变得擅长的整理力。
看,通过整理房间,写作、绘画、手账、坚持、小生意、坚持等7项不就被找到了?就这么简单。其实7项兴趣在20岁之前就已经杂七杂八的积累起来了,只不过我当时并不懂得梳理和提炼。直到30岁才陆续找到了它们,在40岁决定把其中几项作为长期核心项目持续到老。
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从小有意识的帮孩子从1项兴趣作积累是有意义的。并不是为了卷孩子,而是不让孩子在走进社会后忘掉爱好,让他们知道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有其他价值体系,分数高低并不能左右生死。
当然,由于为了职业发展,30岁起我陆续开始拓展以前从没喜欢过的演讲、培训、咨询、上门动手整理咨询等4项能力。并完成了500次授课,200多次演讲,200多次咨询。

事实证明,为了生存去积累的项目,等到不再渴求金钱后,热情也会逐渐散去。我从37岁就开始缩减以上4件事的投入了,因为有其他那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呢。
___4___
喜欢的事情模型最初是这样的:

随着不断积累,圆圈圈会逐渐走向右侧。

以写作为例,最初只能写博客文章,接着具备了写课程逐字稿的水平,再后来吸引到和一些朋友合著一本书的机会,之后是出版个人第一本书,然后再一本接一本持续创作。我目前正在沿着这条路走。
即使现在很多人都在写,主题和内容也越来越近似,根本不缺我这一个。但我更喜欢的是创作的过程,每一次书写都能从中有新的收获,这份精神体验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不会停止书写。
当然,光凭写作功底还太薄弱,我结合了整理+写作+手绘这3项。因此,有多种兴趣混色在一起,也许在内卷的时代是必要的。
第三本新书预计6月面市~
以绘画为例,最初只是画手账和视觉笔记,接着慢慢画到了1000张以上,如今能胜任给自己的书配图。
回顾3本书的插图质量,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2018年5月,6年前画的

2020年4月,4年前画的

2024年1月,今年画的

以手账为例,很多手账热爱者最初只是分享到社交媒体,后期吸引到了授课、出书、周边的机会。推荐最近非常喜欢的2本旅行手账书:《手绘京都日和》、《手绘台北东京巴黎》


其他能力均同理。能力的培养在任何时代的规律和趋势都雷同,只要给自己5-10年的时间,总能找出一种可以长期延续的模式。
只是一个人就那么多精力,很难同时拥抱太多球。去年,朱先生第N次不知道往哪种兴趣发展下去,揪着我发起探讨。我烦透了这种探讨,扯来扯去怎么都走不出迷宫。我坚决要求他把曾经尝试过有点喜欢的所有项目都用100次表格写下来。
他在半小时里写出了58种,声称成为杂家,给我气的!哪有对什么都感兴趣的人,关键是哪一项也没有深入积累。经过舍弃后,他留下了3种能配合目前的环境和时间投入的兴趣。跑步、空竹和书法。

我觉得夫妻之间兴趣不完全相同也挺好。大道相通,但两人刻意练习的细节各有不同,有时候我会看看他新写的字,他也会帮我给一张手绘提提建议。
因此,能找到1个就很好,同时培养3-5个便能及时切换保持新鲜感。
这一切都需要靠自己去整理、挖掘、积累,没有人能替代你。除非你身边有个人能一直推动你去寻找内在热情所在。
但能否发挥出最高水平,甚至兑换出商业价值,还要考虑时代的需求。种子在不同土壤中能成长结出果实的量与质显然不同。同一个创意,在5年前、10年前和10年后,受众审美和市场需求已经不同了。
总之,只要沿着热情之路行走,即使路途崎岖,也能一步步走下去,欣赏到那条路上的景色。先选一条路走起来,能走的最远的路,一定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