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新疆之行
想去旅行,去哪里呢?去看没见过的风景,有雪山,有草地,有森林,有晴朗的天空。
去新疆吧!去了那么多地方,还没去过新疆和西藏,趁gap期,趁初夏,去新疆看看一直放在心底的风景。约不到朋友,只能一个人去了。最近突然想明白,为什么我这么一个超级大i人竟然会多次一个人旅行,因为想去想体验目的地的欲望超过了社交的恐惧。
我是一个很注重性价比的人,不仅吃饭购物要货比三家,薅羊毛券,更是体现在生活工作上:居家办公不想浪费时间,决定去考研;大学期间的寒暑假不想浪费时间,就去上海打工,去云南义工旅行;即使换工作的gap期,也要去体验新的旅行方式——去新疆徒步。
好想去风景无敌的大自然中徒步啊,因为很辛苦,所以获得的快乐更多(受虐体质)。可以用笨拙的方式和大自然亲密,用双脚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皮肤感受。
但是这次徒步计划宣告失败,因为一个人去男朋友不放心。本来我是不理解的,我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我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还和他据理力争。后来我想明白了一点,亲密关系是要考虑对方的,我们是幸福的共同体,不仅对自己负责任,也要对亲密的伙伴负责任。就像男朋友每天骑电动车上班,我都会提醒他戴安全帽,注意安全,因为如果出了交通事故,受影响的是我们两个人。最后决定我们先从北京周边一起尝试徒步,这次去新疆报常规旅行团。
我即将开始一个人的旅行啦,休闲游可以躺平欣赏风景,可以摄影,是对我阶段性人生的奖励与思考。旅行并不会改变什么,但是于我而言,是从期待到实现的感动。就像我们在豆瓣标记“想看”的电影,经过一段无法预料的日子,你看完了电影,标记为“看过”。
回北京啦,结束了旅程,没有疲惫感,反而活力满满,感觉吸收了新疆大自然风景的灵气。旅行真好!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旅程,应该是【充盈】。
吃了很多新疆美食(牛羊肉串太好吃啦);
碰上好天气,看到不同感觉的雪山草原;
遇到了比较合拍的旅伴;拍摄了很多好看的视频照片;
路上听无人知晓博客,充盈了内心世界。
我在朋友圈写到:在新疆从生理和心理层面,深刻体会到人生是旷野。是的,【人生是旷野】,这句网红话让我有了很深刻的体验。在自然和宇宙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所以把自己放小,烦恼也就变小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主观意识,在自己眼里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快乐和烦恼也随之放大,所以我们需要经常到大自然中,放小自己的身体;需要到书中,放小自己的精神。
关于行程
day1 晴天。乌鲁木齐市,自己去了博物馆和大巴扎
day2 阴天。独山子大峡谷、果子沟
day3 晴天。喀拉峻大草原
day4 下雨。库尔德宁
day5 晴转阴。那拉提空中草原
day6 晴天。赛里木湖
day7 晴天。 乌鲁木齐
为什么要把天气标出来呢,因为新疆的风景真的受天气影响太大啦,晴天和阴天的差距很大。这次我们基本都体验了一遍,虽然每一天都有独一无二的景色,但最喜欢的是day5的那拉提草原,深绿色的树林,漫山遍野的小花,云层笼罩,雪山离得很近,这就是我梦中深绿深林,我太爱了!甚至夸张到说,我的生命一定因为有这样一天而更加值得。
这次基本没有做攻略,反而让看到的所有风景多了一份惊喜。它怎么可以这么美!竟然可以这么美!自诩旅行过很多地方,对很多景点都免疫了,还是被这里的辽阔震撼。这个时间遇到伊犁,是最好的时候,真的是祖国大好河山,大美新疆具象化。
整体行程相对自由,自己选择吃什么,早点到乌鲁木齐也可以随意逛逛。考虑到行程,没有办法在景点待太久,也能理解,因为新疆真的太大了。如果有机会自驾,可以在一个景区住一天,感受日出日落,不赶路,就静静的坐在草原里感受时间流逝。有的时候不一定要去景区,路边的风景更丰富多彩。
关于拍摄
网上大家说,好讨厌出片这个词,感觉出去玩就是为了出片,好好的风景一堆人排队拍照。因为我也想要拍好看的照片,也就是所谓的“出片”,感觉这是一个不那么好的行为。仔细想了一下,我们讨厌的不是出片,而是对一个明明普通的地方拍照,硬凹成大片,所作的一切都是服务于照片而已。而如果到了绝美的风景,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想要拍照留念的。因为相机拍不出当下的美,我们想要尽可能拍的好看,好让自己向他人述说,自己回味。
这次本来一个人出行,觉得不能和大自然合影也无所谓了,但是和拼住的女生互相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她给我拍的真的很好看!)。所以,勇敢出发,会有很多惊喜的!即使没有也没关系,我接受最差的结果,也努力朝着美好前进。这让我想到了施图茨说的【 获得不执着的力量 】,这种亲身体验和知识的汇合,是成年人成长的快乐。
关于思考
十分喜欢无人知晓这个博客,向内寻找,感受内心想法,整理内心秩序。内心感受真的很奇妙,听到某一段话,突然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相通,真的会感动落泪。坐在车里,眼睛看着自然风景,耳朵听着舒适的内容,思绪自由涌动。这一段时光太美好了!
1.挣钱的目的是用来拓宽生命的体验感和意义。
我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有限制的金钱支配,我可以决定手里的生活费是吃的好一点,还是去旅行。显然我选择了后者,我用各种方式想去多旅行,接触世界。我还记得在上海和学长说的一句话,去做这些(到东方明珠塔、旅行等需要花钱的出行)就是花钱买体验啊。当时说完其实有点羞愧,毕竟自己没啥钱,这些体验也没啥厉害的。
现在我工作了六年,面对恶劣的就业环境,我困于工作和工资之中,渐渐淡去了旅行的欲望。我想是不是我少在旅行上花一些钱,我就可以面对失业轻松一点;我的存款越多,我的焦虑就越少。挣钱的目的仿佛是为了躺平,但不应该是这样,这个博客点醒了我,钱是中间物,是我们想要得到什么东西的介质,我们挣钱是为了得到理想的东西。这个东西对于人而言,是食物、是衣服、是房子这些物质,也是体验、经历、目的地等人生体验。我想基础的物质得以满足,我们要追求更多的体验感,这是内在的,每个人或许不同。我上大学时常想,我想到临死的那一天,闭上眼是广阔的世界,我想去的地方,我想经历的事情都达成了,那我就没什么遗憾了。而现在我有了一点钱,我经常想,我把所有的钱都花了,完成我目前认知想要做的事情,然后死去。
所以,我们不应一味追求挣钱,而是想,通过劳动获得生命能量也好,欠条也好,加油站的油也好,然后是去体验生命,去更远的地方,而不是积攒更多的欠条和加更多的油。
2.人是环境塑造出来的,过往的经历,让人成为现在崭新的自己。
3.关于中道
- 哈尼维尔的前CEO高德威在《长期主义》这本书提及:我们要同时追求两件互相矛盾的事。
-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如果我不能比持有相反观点的人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
-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具有一流智慧的人,能够在心里同时容纳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而且仍然能够正常思考和行动。
如果我们能够用中道的方式来看待这些建议和道理,我们就能够看到更多的角度,也就有可能看到事情的全貌,也就更容易去窥见真正的规律和本质。从而做出超越普通认知,更加接近真实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