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35个改变历史的心理学研究》李娟娟
花了5天听完了这本书,感觉挺意犹未尽的。
所以,想写下对自己比较有启发的部分,以加深印象。
该书共讲述了35个心理学研究,有一些是我此前就已经有过些许了解的,有的则对我来说比较的新鲜。
如果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带给我的成长之一是以更加全面,发展,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则也是帮助我从科学的立场出发,更加深入的了解客观现象背后蕴藏的心理因素。
35个研究概览: 第1个研究 假精神病人研究心理学家的恶作剧 第2个研究 责任分散研究围观的群众 第3个研究 社会助长(抑制、惰化)研究人多的好处与坏处 第4个研究 个体与团体竞争研究争强好胜 第5个研究 拥挤实验哪来这么多人 第6个研究 巴纳姆效应研究模棱两可,人人受用 第7个研究 破窗效应研究放任不管的恶果 第8个研究 晕轮效应研究以貌取人背后 第9个研究 登门槛效应研究得寸进尺 第10个研究 从众心理研究随大流,跟风跑 第11个研究 首因效应研究牢固的第一印象 第12个研究 霍桑实验倾听和关注的力量 第13个研究 嫉妒实验我们嫉妒谁 第14个研究 模拟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 第15个研究 完成欲实验做不完,忘不了 第16个研究 习得性无助研究可怜的狗 第17个研究 控制力研究自己做主才幸福 第18个研究 小阿尔伯特实验恐惧是习得的 第19个研究 依恋实验幼猴与幼儿 第20个研究 延迟满足实验棉花糖的诱惑 第21个研究 儿童道德发展实验孩子们的难题 第22个研究 奖励实验什么样的奖励最好 第23个研究 罗森塔尔效应研究期待创造奇迹 第24个研究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 第25个研究 认知失调实验诚实人的谎言 第26个研究 达克效应研究无知者无畏 第27个研究 印刻效应研究第一眼印象深刻 第28个研究 感觉剥夺实验完全没感觉 第29个研究 预知实验真能未卜先知吗 第30个研究 潜意识决策研究谁在做决定 第31个研究 阈下刺激实验潜意识广告 第32个研究 催眠实验半梦半醒之间 第33个研究 莫扎特效应研究神奇的音乐 第34个研究 梦境剥夺实验你会做梦吗 第35个研究 同卵双胞胎研究遗传决定性格吗
第2个研究——责任分散研究围观的群众
"这个研究提到的是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介入帮助的可能性会降低的现象。
责任分散效应的实例: 1、1964年3月13日,美国纽约郊外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受害者朱诺比白在遇刺时,尽管有38位邻居听到呼救声,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2、2011年10月13日,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在七分钟内,18名路人未及时施救,直到第19名路人陈贤妹发现并救起了小悦悦。"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潜在的救助者有可能因为身边也有不少人可以提供帮助,从而减弱甚至打消了提供帮助的念头。对于这个现象,我在此前曾阅读到一本书提到的措施是:求助者可以“指定”一个救助者,以提高自己可以得到救助的几率。
当然,这不仅是一个社会心理学问题,也是一个道德和法律问题,首先我们自身就要保持善良,其次国家要加强道德教育,逐渐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6个研究 巴纳姆效应研究模棱两可,人人受用
巴纳姆效应,也被称为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和普遍。这种效应得名于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他以能够说出适合每个人的话而闻名。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这一现象。
相信大多数人都比较相信星座,高中时期,我很喜欢看星座类的文章,然后对号入座,甚至会在“新月”的时段,按照“星座大师”的提示,写下自己的愿望,以期待能够实现。 最近几年,MBTI人格测试在各社交软件上也火起来了,甚至有人就在自己的自我介绍上写下自己的测试结果,我每次看到,心里都大惊“拜托,真的会有人记得那么多人格的特点吗?” 我曾经也做过这个测试,但我那时候面临着实习的压力,想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而已,对于所测结果的内容,我也只是几眼扫过,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盲目认可所谓的性格描述。 巴纳姆效应的产生原因 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应对方法 为了应对巴纳姆效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质疑和分析信息,不轻信表面的描述。 2.具体化:要求提供具体、个性化的信息,而不是笼统的描述。 3.对照组:将描述与自己和他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看是否真的适用。 对于我来说,我在大学时,从阅读和参加各种活动中,逐渐对自己的个性有了认识,也就是更加学会独立思考了,这使我不再那么相信这些所谓“科学”的性格测试结果。
第24个研究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在19世纪末提出的,描述了人类记忆随时间的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通过对自己记忆无意义音节的实验,发现遗忘并不是一个均匀的过程,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主要特点: 1.遗忘速度:遗忘的速度在学习后的最初阶段非常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减慢。 2.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发现,遗忘曲线大致呈指数衰减的形状。这意味着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的量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量逐渐减少。 3.复习时机:艾宾浩斯还发现,通过适时的复习,可以显著减缓遗忘的速度。他提出了“间隔重复”的概念,即在学习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复习,可以巩固记忆。 4.最佳复习时间:艾宾浩斯的实验表明,复习的最佳时间点是在学习后的几分钟、几小时、一天、几天后,而不是一次性学习后就不再复习。 5.记忆巩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强调了记忆巩固的重要性。记忆的巩固需要时间和重复,而不仅仅是学习的次数。 6.个体差异:艾宾浩斯的实验也表明,不同个体的记忆能力和遗忘速度存在差异。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发现提示我们,为了有效地学习和记忆,需要在学习后进行及时和适当的复习。 确实,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学,不断忘,不断忘又不断学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学习是永无止境的。除了学习间接知识和经验,投入实践,运用所学知识以获得直接知识和经验,更有利于加深所学程度。
第33个研究 莫扎特效应研究神奇的音乐
莫扎特效应是在1993年由Rauscher、Shaw和Ky提出的一项研究发现,即聆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短暂地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
这一效应最初是基于对大学生进行的一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聆听10分钟莫扎特的奏鸣曲后,参与者的空间推理测试成绩有所提高。 然而,莫扎特效应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成功重复了莫扎特效应,而有些研究未能发现这种效应。 所以,关于莫扎特效应是否科学,是否真实有效,目前还存在不少争议。
我对此的理解是,纯音乐可以让人宁静下来,像是冥想的作用,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的反应上,在一定程度上舒缓身心,从而使人更加专注的去做某件事情。此外,冥想时,大脑会经历不同的波段活动。例如,深度冥想时,大脑可能会产生更多的α波(放松状态)和θ波(轻度睡眠状态)。 长期的冥想实践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表明,冥想者的大脑在某些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可能会有更厚的灰质,这与情绪调节和注意力控制有关。 巧的是,我的网易云歌单里也收藏了两个热门的纯音乐歌单,这两个歌单的名字都着重提到了【提高注意力】【提高记忆】。我对此半信半疑,有时要听之前会跟女友开玩笑说:“我要提高记忆力了!” 所以看到莫扎特效应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挺好奇的,虽然这个效应目前并未下科学定论,但对我而言,纯音乐和冥想的功能有相似之处,让我在忙碌的日常,烦人的琐事中,稍微宁静下来。 以上是我比较想写下的四个研究。日常生活中,还会有很多“熟知”但不一样是“真知”的现象可以去研究,保持活力的一个动力也在于常思考“为什么”,所以,乐于拥抱未知吧
© 本文版权归 🏳️🌈Debb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