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镜头下的大理
查看话题 >不愧是大理,旅居1个月,我参加了21场有趣的活动(三)
前阵本来打算在大理待2个多月后,去泰国旅居2个月。已经申请好了6月初去清迈参加十日内观,但这两天决定,继续在大理待到8月底再动身。最近几乎是一周里有5天都在出去参加活动的节奏,其实数量不是重点,它是这个阶段我在向外扩展、更新视野的一个映照,大理这个地方可以承载我探索的脚步。
我也在觉察自己迈步的状态,在向外与向外、广阔与深入、迅速与松弛之间找到这个阶段的平衡。

这是我记录4月在大理参加的活动的第3篇文章,聊聊自然可持续和艺术疗愈方面的一些经历,包括下图中蓝字的活动。文章有点长,大家也可以翻到感兴趣的部分来看。

零废弃生活故事分享& DIY环保酵素
来到传说中的大理自给自足实验室,听汤蓓佳分享她这些年来零废弃可持续的生活故事。开始前闲聊,发现她已经在北京郊区小院里住了几年,而且是在昌平我想过去看看的南山社区,顿感亲切。 她接触到零废弃生活是因为看了一个美国女孩Lauren Singer的分享,Lauren在3年中产生的垃圾量可以装进一个500毫升的瓶子。
老汤看过后就开始想做个尝试,观察自己一天之内会产生多少垃圾:层层的外卖包装、快递包装、垃圾袋……

她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会产生这么多废弃物后,就渐渐开始尝试可循环的方式,比如用布袋去买菜,刚开始还担心自己显得奇怪,慢慢就习惯了,而且这样也给摊主减少了成本。还现场给我们展示了她日常出门背包里会带着的“五宝”:水杯、饭盒、餐具、布袋、手帕。她的竹饭盒,还是参加一位朋友婚礼的伴手礼。
婚宴上,提供素食自助,宾客使用的餐具饭盒可以带回去继续使用。老汤还减少了网购,去线下市集或者在一些在自制生活用品的朋友那里订购,在环保之外,她也觉得自己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在构建两个人交往的关系。从那天之后她一直到现在再也没有点外卖,这一点令身在北京时是外卖党的我五体投地。

这件的变化或许看起来需要非常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力,但是在老汤身上,我有一种很松的感觉。她减少塑料使用和垃圾产出,并非出于宣扬什么宏大的环保理念,也不去宣扬人类再不保护地球就会多少悲惨的图景。
她的各种实践是出于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每一日使用的物品和生活的琐碎,构成了我们是谁,构成了我们与人、与环境、与自己的关系。她分享零废弃生活的理念,是因为看到了这种生活方式之下自己内在的变化:内心从不安到富足、安定。
她开始时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做可持续生活的事情,以前她尝试过不少工作,但一直在变动,而在她步入工作12年后,找到了想一直做下去的事,她开始写公众号GoZeroWaste分享她的可持续生活经验,后来辞掉了原来工作,把她生活中在践行的事情转成了自己的事业。

在伙伴听说她可能搬来大理时,问是不是要把事业带过来,老汤马上说:开什么玩笑,我哪有事业。哈哈哈哈,太可爱了。
她们在全国几个城市有自己的社群,会办一些线下活动,但基本都是非盈利的性质。作为在国内践行零废弃生活的一个先行者,她并没有怎么把自己的影响力变现为金钱,她关心生活远远多于事业,听她描述自己的生活时,总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比如她在院子里发现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小苗,她看着小苗,问它从哪里来。她就让它自然生长,想不到后来小苗长成了高大的果树,她有了吃不完的果子。
她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就被回馈了很多。但或许什么都不做,只是允许一切自然发生,才是最难的。活动还有一个部分是在Jing的带领下,大家现场制作了酵素。把果皮放进矿泉水瓶,加上打来的山泉水,Jing做酵素不太按什么比例,就是跟着直觉走,她说自己是极简省事懒人风格,这很适合我这种不善于利用S感觉功能处理生活细节的人哈哈。

现场有伙伴分享了ta们在用简单原材料自制护肤品、洗面奶、洗发水,Jing分享了面霜和唇膏的具体做法。以前购买连锁品牌的日用品是我不用动脑袋的选择,后来了解到一些环保品牌和店铺,而接触了这些人,开始觉得生活中的一切原来都是可以自己做的。到底有多少消费是一定必要的呢?肯定比我以前以为的少得多。
农场食物森林共建志愿者
来柴米多农场做志愿者,说是做志愿者,但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就像耕种的人说,自然给到ta们的,远比ta们付出的多。和热爱自然的人接触,总能感觉到一股感恩与丰盈在流动。

我们收了地里长的紫甘蓝、包菜、意大利茴香、薄荷、洋葱,可以自己带回家做菜吃或者移栽。农场要把这块地里的作物清掉来种水稻,所以各种食物简直拿不完,临走前带领者瓜瓜还很热心让我们再多拿点。

大家有果皮、厨余、不吃的食物可以带来农场做酵素,我们学习了做酵素的方法,品尝了昨天做的食用酵素,有一点点像菠萝啤的感觉。除了收获食物,更收获了与自然相处的方法。
听瓜瓜分享共生菜园的经验,如果逆着自然规律去人为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就会破坏物种平衡。比如有的动物没有了天敌,它就会泛滥,因为作物单一使得这片地没有天敌的食物。人就要不断驱虫、除草、施肥,不断辛苦,土地肥力也会越来越差。

但如果顺应自然,按高中低层次种植不同物种,就能保护生物链的完整,人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归还,比如采摘完果子后,就像鸟儿一样把粪便作为肥料施回给土地,就能保护微生物的丰富性,土壤也会越来越好,这又反过来回馈到果实的生长上。
按自然规律种植,其实不需要做什么,作物们都会长得很好。Ta们会用自然农法来种水稻,虽然前面几年可能收成没那么多,但打好底子后面会非常省事的获得口味很棒的米。瓜瓜说这非常简单,每个人都能获得吃不完的粮食。

听了不由感慨,如果我们能好好学会和自然相处,人生的这点问题,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如果带着贪念和我执去做事,只想快速拿到大面积的结果,那么短期看似如愿以偿,但其实可能都是些并不利于长期健康的东西,自己的内心可能并没有真的丰润起来。
如果尊重生命的规律,允许生命不同层面同时存在、均衡生长,不去消灭那些看似有害的,不去贪着数量上的结果,着眼于与世界互惠的长远发展,那么做事会轻松很多,也会获得真正的双向滋养。
湿地自然观察
我老公双木同学在探索自己热爱的职业,他上了自然体验师的培训,刚好呼应的是我这些个月来,也对自然有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亲切体验。

活动是在才村湿地公园里,其实洱海边到处都是湿地。大家一起打开五感,认识了一些湿地植物。比如剥开后有很多毛细血管般纹路的菖蒲、香蒲,可以拆成一段段再插回去的节节草,有伙伴从洱海里捞出了一种草,大家在讨论是什么,还是一旁的嬢嬢揭晓答案,就是云南这边的一种菜:水性杨花。嬢嬢还给我们讲了大家以前从洱海捞鱼、捞很多水性杨花放在岸上晾干。
“业余艺术家”流体画活动
几年前就感兴趣的流体画,在“业余艺术家”小组,第一次尝试。我觉得流体画的精髓不在于画,而在于流动。

把丙烯液体倒在画板上,慢慢把画板倾斜,看着丙烯像涓涓小溪一样流淌,不同色彩交错,如溪水汇聚,以自己的方式融汇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看着这个过程心也静了下来。可以不断加入新的颜色,画面愈发丰富起来。差不多第二天画就可以晾干了,干了之后感觉颜色又经历了一重变化,纹理更细致了。

流体画中我感觉自己减少了作为,而是为这些颜料提供一个跳跃的空间,它们自己在融合在创作,我是在接收它们带来的惊喜。
以前觉得流体画阵仗复杂,现在觉得只要想做,都相当简单,普通的丙烯加水,就可以形成流动的效果了。
现在觉得很多事情其实都不难,也不一定需要所谓专业的受训,打开创造力,加上去行动,就够了!暗暗许愿,以后有自己的小院子了,一定要把流体画以及各种有趣的创作形式耍起来!
死亡即兴工作坊
以前在广州,我举办过死亡咖啡馆,但以死亡为主题、融合即兴的工作坊还是第一次参加。活动里有书写的部分,我们回顾了一生对自己最重要的三样东西,现在死掉最遗憾的事,生命中最后一分钟的画面,在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的一句话。

在写下会有哪些遗憾时,我发现这些遗憾都是会在这一两年完成的:还没旅居够、在京郊的小院子还没做起来。好奇到了这些实现时,我还会有什么新的遗憾吗? 有一个环节是大家给自己如果现在死去会有多遗憾的程度打分,我觉得其实遗憾并非一定是坏事,反而可以成为我们人生动力的指南针。

而在给自己写一句墓志铭时,我写下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在这个世界尽情玩过了,自在喜乐的来去。
我们通过身体表达死亡,大家围成一圈,依次用肢体动作表达对死亡的感受,其他人一起去做同样的动作。我们在戏剧中回顾自己过去一生的高光时刻,做成短小的剧在大家面前表演,还体验了即兴戏剧,一位伙伴提出ta在死前想要实现的愿望,其他人自己安排角色,即兴营造场景。

快结束时,大家说到对自己下一世的设想,我希望这一世把不同的人生形态体会得差不多了,下一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灵魂、意识体,肉身可以出入不同的物种,人、动物、植物,但都可以保持着临在的觉察,与有因缘的灵魂相遇,一起走向更广阔的无限。
画中觉察
双木同学五一期间来大理和我一起玩耍,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画中觉察。虽然我们俩都参加过不少通过绘画进行自我探索的活动,但每次都还是会有新的体验。这次是用软软的油画棒,可以涂抹出立体的厚重感。之前也买过重彩油画棒,想学用刮刀画画,但用的次数不多,以后要继续画的flag又立起来了。

画画前我们和自己内在对话,在催眠中去遇见两三岁的自己,虽然那么小我并没什么记忆,但我感觉那时大概是自然喜悦的,最早的负向记忆来自于幼儿园老师,童年几乎所有明显的负向事件都来自于学校教育对于人本性的打压。
所以,并不是我去疗愈内在小孩,而是小孩带着我去回到一种原初的未被污染、充满无限可能的状态。在大理古城看到摆摊的锤子,很喜欢他那些五彩斑斓如梦如幻的画,但一直喜欢彩色,但过去自己过去画画时,却总是黑、白、红这三种颜色。而来大理后画的这几幅画,包括流体画,都成了色彩丰富的,感觉自己内心一些灿烂的东西开始要绽放了。
心灵成长对话
这是我目前在大理参加的活动里唯一想打不及格分数的。分享者是一位前年开始在心灵成长方面有些领悟就开始疗愈别人的大哥。他没有专门学过心理学,他的领悟都是另一个维度的高我告诉他的。本来我还有些好奇,但后来他讲述的那些东西,完全没有脱离开心理学的范畴。

让我感到坐不住的是,他多次在别人刚说到自己一些经历和状态时,就马上贴标签、给结论。一位姑娘说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他马上给出一个解释:你这是在报复父母。姑娘知道我是心理咨询师,带着茫然地转头问我:是这样吗?
同一个现象背后有无数种可能的无意识动机,这只是众多解释中的其中一种而已。就算这个解释可能是姑娘无意识里的,但明显离她能意识化有着一大段距离,说出来对她没有多大帮助。
助人者要觉察自己发心,说一些话是真的能开启对方的领悟,还是无意识里是想显示自己知道一些东西,想去在一个高位去“点拨”别人。
还有一次是,双木说到:他小时候家庭破碎,他就只说了这四个字,还根本没说他家庭怎么回事,但他话音刚一落下,那位大哥瞬间脱口而出:那你缺乏安全感啊。我当时一个没忍住,直接笑场了……(啊对不住双木了……)

双木同学选的卡牌简直是太典型的心理学初学者的暴力分析,自己手里有个锤子,就看什么都是钉子,想去敲两下。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新手发展阶段,但不去接受专业训练和督导的人,对于自己其实是在暴力分析别人的状态可能是毫无觉察的。
虽然我在大理接触了一些我欣赏的非典型专业受训的身心灵人士,也在反思所谓专业受训,但是身心灵行业水平参差、鱼龙混杂,真的要有自己的鉴别力。这位大哥的操作就说明了,在心理咨询这件事上,有督导、有长程专业培训的必要性。这些不可能使人成为大师,但至少能让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底线在哪,经过了有伦理有专业的初级阶段,再谈回头丢掉这些。
我们来参加这个活动,是因为地点在一个农场,活动里写着有农耕体验。我上面说的只关于这次的分享者,对于这个农场和主理人,未来还是愿意继续了解的。
至此,4月参加的活动终于都记下了。前面两篇在这里——
-
田三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5-22 13:18:57
人生体验家米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个女人是如何带着创伤重新成为女巫的|读《女巫:疗愈世界的传奇》 (2人喜欢)
- 妇女节这一天,我承认自己也是一名女巫啦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