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设计师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一个同龄的朋友,在大学学的并不是相关专业,但是对于平面设计非常的热爱,不知道现在开始自学还来得及来不及,所以来向我询问。
但是说实话,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所学专业挺综合的大三学生,并非专业的视觉传达那些。那么能做的只有把自己前两年的所学结合着这两年的经验和见识,做出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既是将其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梳理,也希望能以这篇文章作为给她的建议和参考。
所以本文大部分的论述是关于“平面设计师”的,同时也有一些关于其他设计方面的延伸,因为本质相通。全文分为四个大部分:【先做对,再做好】、【美工和创意】、【努力与热情】、【变通与延伸】。我尽量结合着很多实例将此文写得轻松好读一些,但也是第一次写科普文,并且自身观点可能也有些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一.先做对,再做好
很多人可能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把画面做的漂亮的就是设计师,其实不然,所以我使用了这样一个小标题。
这也可能是“设计”与“艺术”之间最明显的区别。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问题,可能是功能上的问题,也可能是传播上的问题,也可能是视觉上的问题等等。“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才是设计师,而对于那些更加注重自我表达,追求画面的美丽或者脑洞的奇特的人,或者是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产品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更适合被归类到“插画师”“造型师”“艺术家”等行业内。
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当你的客户将一项任务委托给你时,你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帮他解决他的各种诉求。例如如果公司委托你设计一个logo,那你应该去思考怎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展示出这个公司的特征与形象;如果一个人委托你为他设计一张名片,那你应优先去想怎样的排布能把这个人的信息与业务范围展示得更清楚,其次再思考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这张名片更容易被人记住……当然,二者如果能被结合那是再好不过,但是,“做对”须放在第一的优先级。
那么如何才算“做对”?我将其分为三个指标:
第一,面向不同的受众,需要针对性的设计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你接到的任务是为儿童设计一款产品,这个时候用可爱,七彩的风格或许才是正确的选择,纵使你是个极简派,喜欢金属感,喜欢沉稳厚重,觉得卡通风low到爆,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应当及时变换风格。
大多的设计都是面向市场,在接手一单你从未见过或者平时常见,但是不太了解的任务时,你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从而确定正确的方向。比如说你是一名室内设计师,接手了一单咖啡厅的设计,这时候你绝不能凭自己的喜好,开始在3Dsmax这些东西里随意地发挥,而是应虚心地去各种咖啡厅开始你的考察,色调该怎么用,墙面该采用什么样的材质,吧台和桌椅该怎么放才不觉得拥挤等……
又如你要给美国人设计家具,那你应该先去了解美国人大多身材高大,不像东方人的娇小,所以他们使用的家具的尺寸也会比中国的大很多。即使你没办法去实地考察,也应该上网开始扒一扒各种资料,看看美式的风格中常用什么样的纹样,然后在你的设计中灵活使用。如果你把欧式家具都设计成东方这样……很可能给你的客户带来的就是滞销的危险。
因此,了解市场的行情与需求非常重要,针对性的设计才是正确的。
第二,正确的设计应该有正确的【逻辑】
让我们看一看锤子科技下面的这只图标:

这是锤子科技设计师方迟的作品,当这个图标真正放在手机上,底下标上“论坛”两个字后,你或许就会感到眼前一亮。一只“对话框”的图标,外加满溢的“水”表示“灌水”,很好的解答了论坛的两个功能,表义和逻辑非常明确,加上画面上的精致,便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并为之点赞。
再看一款广告:

这是一款奔驰汽车修理厂的广告,相信对于此图中的逻辑,大家应该能看的非常清楚,【扳手投影出上吊绳的形状——说明修理有危险——为什么有危险,看广告语——因为你没有采用官方的维修——所以维修汽车请到官方的修理厂。】逻辑线非常明确。而我们反观一些不好的设计,因为逻辑的不明确,使受众不知所云,这样的情况就比较糟糕了:

这是一款皮鞋的广告,但是它想表达什么呢?穿上了皮鞋就会变得高大上,猫就会变成狮子? 可是这只猫就长这样,像狮子跟鞋有什么关系呢?逻辑关系不清,容易让人迷糊。
笔者所举的图标和修理厂海报的实例分别是UI图标设计和广告设计,可以归类为单一的产品设计,但是通常一名设计师接到的设计任务时的背景会比较复杂,在接单时你会接收到一系列的信息和客户的诉求,需要你将其理顺,通过设计从而将这些信息更好地传达给他人,这时候你设计中蕴含的逻辑就会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曾经我们有一项课程作业是“推广有机食材的宣传图”制作。有机食材是经过严格的监控生产的零污染营养丰富的食材,但也因此使其售价昂贵,销路并不广泛。所以大多家庭购买的都是超市里带着农药残留的“无公害蔬菜”和“绿色蔬菜”。
为了做设计,同学们也都广泛查阅了资料,从而做出了一系列的宣传图,但是很多人的逻辑都是这样:【先各种恐吓大家平常吃的蔬菜是有农药的,有毒!然后让观众感到害怕,然后开始推广健康的有机食材。】(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哈哈)
但最后老师的点评是:大家平时都是吃无公害蔬菜的,并且也都过得非常健康,这时候前面的“恐吓”产生的效果可能就会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甚至可能引起观众的反感产生逆向效果。这时候,不如去掉前面的“恐吓”部分,单纯地以一条链来诉说有机食材“味道更好”,“吃了之后更健康”,“营养更丰富”,这样产生的效果或许更好。
所以说,每一种设计都会蕴含着设计师的逻辑和思路,哪一种思路会更令受众所接受,会更好地传达观点和解决问题,则需要开动脑筋好好思考。
第三,设计要服从于“功能”
如果你的设计由于过度的画面效果而抢眼,从而削弱了基本的功能,或对信息点的表达造成冲突,那么便会有喧宾夺主之嫌,从而就会违背解决问题的初衷。
让我们以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接触的平面设计——PPT制作为例。
PPT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给人看的PPT】,例如学生的期末复习资料,老师上课所使用的资料等,这一类的PPT由于内容多,所以只要做好排版,使内容清晰,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毕竟这种PPT就是像书一样给人读的。
而另一类则是【演讲使用的PPT】,这类PPT的用途会更加广泛,制作难度也更加高。它们要配合着演讲者的演讲进行播放,从而使演讲者的观点更容易被听众接收,这就是这一类PPT的核心作用。它们广泛用于各种答辩,宣讲和公司的发布会等,对于传播来说是非常好的助手。
很多没有设计功底的人可能会把这一类的PPT的排版做得非常糟糕,但是其实你只要把要点罗列清楚,可以与演讲者的步调一致,那么剩下的工作便是把排版做清晰一些,不懂得色彩与字体的话,用默认就好,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最常出现的大问题其实是很多PPT的设计者分不清楚两类PPT的适用场合,而在设计【给人讲的PPT】时,像在做【给人看的PPT】一样,往页面上放大段大段的内容,然后把PPT的内容念一遍……这是绝对错误的,绝对错误的,绝对错误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优秀演讲PPT设计,例如TED,例如各类手机和电子产品的发布会,让我们看一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iphone的发布会上,乔大大在讲“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时,用了这么一张图,这就是一张非常精巧的设计,当人们把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聆听演讲者的观点时,只要扫一眼这张图,就会更深一层地明白演讲者的意图,这就是成功的设计。
当然这一张的设计难度其实挺大,不仅巧妙地连接了逻辑,也关乎到“创意”方面的内容,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设计需要的技术成本较高,那么你只需做成以下这样,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


这些都是给公众演讲时,科技节大牛们所使用的PPT,以极其干净的语言作为演讲者的帮衬,很好的起到帮助观众抓住要点的效果。
当然,我这么举例并不是说极简的就是最好的,不同场合的PPT会有不同的风格,如果你有能力设计出漂亮的图案衬托出你的信息要点,那再好不过,不过对于演讲、传达观点使用的PPT来说,【信息要点】永远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的画面设计过于花哨而“抢镜”,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比如这张图,这是网上随便找的一款设计好的模板,这么多花花绿绿的条纹设计虽然挺漂亮,但是明显会影响观众对要点的关注,那么这种设计便显得非常多余,华而不实。(以上的部分观点来自于《许岑的PPT制作教程》,大王出品,质量保证!~ )
让我们再看一个产品设计的例子。

这是一款钟的设计,不能否认它的画面非常有创意并且美观,作为一种壁饰来说,它的设计可以算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作为钟来看,我觉得它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读取时间非常的不方便。
这就是一款典型的追求美观而忽略功能的设计,如果你得到的任务是“设计一款常规的时钟”,那么它便非常不可取,但如果用来解决装饰问题,自然是可取的,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只做一个圆盘就好,又何必加上“钟”这种稍显无用的功能呢?
所以,总结一下,设计师的核心功能在于漂亮地【解决问题】,而非【画面华丽】。
二.“美工”与“创意”
将其放在第二点,是因为对于一名设计师来说,将画面做干净做漂亮也应该算是基础的功底,即使你的技能有限,也可以通过干干净净的设计对付很多情况,但是你掌握的技能越多,便可以去应付更多种复杂多变的问题,这当然是再好不过。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论述了“逻辑”对于设计的重要,那么在拥有了完整的逻辑链之后,就需要对其“加料”使其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在“料”的方面,美工是基础层,创意是更上层。 在一些简单的商业设计中(例如杂志排版,包装设计等),即使你有创意,也应当先把“画面做漂亮”作为基础去实现,不然糟糕的画面根本无法投入市场。
但是在更需要创意的地方(比如广告设计,创意比赛这些),创意就变成了最大的亮点了,这时候即使你只是初学者,没有那么强大的设计技巧,也可以大胆地拿着自己的想法去试试。这个时代“想法”非常重要,只要你的想法独到,被人认可,那么也会有专业的人帮你把画面改的更加漂亮,毕竟技术好的人随处可见,但是“好点子”可不多。并且这个时代也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学会团队合作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是十万个冷笑话第一话的原作,作者只有这种程度的画工,但是因为故事和想法非常有趣,最终也获得了成功。)
我们先谈美工,其实把画面做好的方法大体上分为这两个要素——色彩与版式,其实这两个方面,在此篇中我并不打算详谈,因为找到相关的书籍与学习资料非常方便。
色彩的搭配算是比较有难度的,很多新手喜欢花花绿绿的一阵乱涂:

不想多说,这是逗比。
大家可以回看我在以上举的好的设计的例子,大多数的色彩搭配会给人一种“整齐”的感觉。想培养配色,可以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甚至可以在制作时直接吸取优秀作品的配色,参考高手会进步得很快。 至于版式,其实在排版方面,很多人都会凭着感觉排,这在你做了足够多的作品之后可能会产生很好的经验,但其实在排版方面也有一些比例的规则。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黄金比(2,3,5,8,11……)”“雷诺数(5,16,25,40,63,100……)”等。
你可以在平面上按这些比例绘制出参考线,然后将你所需排版的东西在参考线内整齐地排布,然后将网格去掉之后,这些按规则产生的东西都会变得整齐干净。

(笔者曾经的一张排版作业,按比例排布会显得比较有规则……字体太小不要吐槽,这张作品是失败的,只是现在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懒得再排一张更好的……)
当然规矩是死的,你也完全可以跳脱出传统的参考线,设计出你自己排版样式,这时候,网络上会有很多大神们做出的样式供你参考,你可以模仿甚至改进。重要的是多看多吸收,将它们变为自己的经验。


再谈创意。
在第一部分【逻辑】的论述中,我放了一张汽车厂的修车广告,对外行的人来说,看懂之后会觉得这张广告的“联系”和“隐喻”做的非常好,但其实这在设计界是一种很常见的创意手法,叫做“同构”,将两个不相干的物体结合在一起使从而让人产生非常有趣的联想,这样的广告其实非常多见,请看:

(橙子与茶杯同构,告诉你他们的水果茶泡出来非常新鲜)

(将篮球与……同构,告诉你他们的篮球拥有非常好的手感…………)(你懂的)
这些都是创意广告设计中的“同构”手法,当然除了“同构”,还有其他很多种创意方法,例如“解构”“正负形”等,关于这些手法的运用,推荐一本叫做《超越性思维》的书,上面有详细的讲解。
而想出这些其实并非漫无目的,下面我就来简述一下锻炼你的脑洞,你需要做什么。
1.整理思维的方法
【思维导图】可以算是设计者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它也广泛地被使用于各种领域,帮助你整理思维。在创意领域的使用尤其多。本质上来说,它就是一张图,然后帮你把你的发散性思维记录下来,最终找到你所需要的想法。

(思维导图长这样,也就是从一个原点开始各种发散性思考,然后再发散出一个一个小分支,最终找到你所需要的想法)
比如说我们来分析一下那张奔驰汽车修理厂的广告。恩,如果你接到了一单广告设计,要给一家汽车修理厂制作推广海报,反映他们的修理十分安全,你该怎么办?
(先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所想解决的问题的原点,然后开始往不同方向联想)

(接着,将你联想的方向罗列出来。)

(想法再继续扩散,我每一点继续往下扩散两个,你如果有更多想法,自然可以扩散更多)

(继续扩散,你扩散出来的想法可以不仅仅是物体,材质,形状,颜色,都可以,只要能想到)

(我就不再扩散更多,最终,我们发现这两个相似的东西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产生隐喻,一个想法就出来了)

(加上一句广告语:非官方的维修会非常危险)

这样看似简单地就分析出来其实是马后炮而已,如果你真正去想一个全新的点子,是非常困难的,熟练掌握可能需要你大量的操作经验,不妨在下一次设计时你开始试一试这个方法。提醒一点就是在构想点子时,思维导图的发散链不能过长,扯得太远可能没有办法收回来。
当然,思维导图也可以帮你很方便地整理整理简单的思维,比如说你要给某家淘宝店做关于中秋节的商业广告,你该怎么做?或许你的脑袋里很乱,但是在纸上写一写,你或许就有了很多清晰的想法。

其实关于思维导图的使用,其实笔者也是刚刚入门而已,这样的解说也最多带大家到入门的程度,关于这个神奇工具的使用,还有很多未开采的方法。如果想深入学习,推荐一套书《博赞的思维导图》系列,可以说是这门学科最经典的一套教材了。
②广泛的阅读与浏览
以上是正规思维方法一种介绍,其实更多时候,人的想法也是自然而然地蹦出来的,而想“自然而然”其实是一件更加不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你有更多的积累与阅历。读更多的书,看过更多故事,经历过更多体验的人,比闭门造车的人的想法会多出更多,生活中的一切——书籍、电影等,都会给你带来很多灵感的源泉。
所以说接触新鲜事物对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与其待在宿舍打游戏,不如去看看书看看电影见见世面——等你哪一天需要设计关于“三国”的话题的时候,如果你恰巧读过原著,是不是比那些需要到处查资料的人少走更多弯路呢?听说优秀的设计师都是成箱成箱地读书的~
③学会“学习”与“模仿”,将别的作品改良与重构
其实电灯泡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他只是改良了钨丝。很多优秀的设计并不是从0开始,而是对于前人的作品进行再设计与改良,或者把很多设计上的功能拆解开,拼成属于你自己的全新的东西——世界上优秀的设计已经足够多了,能够给你带来非常多的参考与灵感。
有句话说得好:“很多创新都是从模仿中来的”,学习一门新技术也同样如此,我们生来所有的学习都是在模仿前人的经验。
注意,我所说的改良与抄袭并不是一码事,有句话说“至少要把别人的素材改动到80%以上才可以化为己用”,你应该会明白。
④超级符号
之所以把这一点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这在设计中是一种最为厉害的传播元素。
什么是符号?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图形,却能让人一眼就能看懂其含义。人类从古至今产生了非常多的默认符号,比如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圈和环绕着它的放射线,大家就知道这代表太阳。如果你能将你的设计做成一个让人一眼就明白的符号,那它相较同类的设计会产生更加迅猛的传播速度,但也正因如此,这样的设计难度相当大,或许需要多年的经验还有偶然间灵感的迸发。
我之所以一直在举奔驰汽车维修店广告的例子,就是因为将扳手比作上吊的绳子非常类似一种符号的转化,让人一眼就明白从而产生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设计就非常成功。
再举个例子,老师上课曾说过一幅成功的设计作品:一棵树被从下半部分砍断,然后被砍掉的上半部分倾斜,与下半部分的树桩构成了一个感叹号,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这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个符号,却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至此,美工与创意方面叙述完毕,当然我所说的或许还非常不全面,你也可以去阅读更多设计,创意等相关方面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弹药库,总之,学习的过程是很长的~
三. 努力与热情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天赋的人是极其稀少的,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是要靠着自身不断的奋斗与努力。在你的学习期间,一天做一张图的人与一天做十张图的人,在一段时间过后必定会拉开相当大的差距。你的创意再笨灵感再枯竭,只要不断地观察,思考与积累,久而久之设计时的灵感也会像源泉一样迸发。而且如果你真能做到一天做十张图的地步……放眼全中国,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能有几人?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作品多达上千部,其中不乏糟粕,但是让他成名的也只有寥寥几部而已,但不妨碍那些努力的量产是他进步的阶梯。或许我们应永远记住一句话:世间凡人皆庸于懒,天下才子均毁于傲。
你也应该努力对你从事的事业保持热情,我非常尊敬在中国从事漫画行业的人,买过的国漫单行本可以填满一个书架。这个行业很辛苦,难赚钱,或许大多坚持不转行的漫画家都是源于他们心底对于国漫事业的梦想与热爱,这几年伴随着妖气的红火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一直爱着一件事会助你成为顶尖,所以说梦想这东西,唉~ 不要那么轻易就去放弃。
四.变通与延伸
设计行业可能是最容易变通的行业,一位传统的平面设计师,只要学习学习新的技能,就完全可以变成一名UI设计师。同时你也可以转行去做包装设计,淘宝页面设计,甚至升级升级就可以去做产品设计,画插画,做3D……它们是很容易变通的,因为本质并不会变。
总之,设计行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业,因为时代的不断变化,导致设计呈现的方式也千变万化。从曾经单一的纸媒到如今的各类移动终端载体,随处都能见到设计的机会。在未来的人类下一代的计算平台出现后,或许会出现更多异彩纷呈的场景,这些对于设计行业的新人老人们来说,意味着永远会有新的机遇,也意味着一些旧的东西会被渐渐淘汰,你需要一直去学习新的东西,去了解当下这个时代。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设计师,最好不要将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例如“我只想做UI”这一类,因为或许在不就的将来,现在的UI就会被全方位淘汰。学习一项技能,不能光学习表面,而是要努力探索其最核心的东西,例如UI的本质就是平面设计,而平面设计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 在掌握好一项专长的同时,你也要做好全方位武装自己的准备,多学一些东西,才能如水一样灵活,去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
至此,全篇的论述就告一段落了,说了这么多,很多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但也是真诚分享,希望能给方向不明确或者刚入门的孩子们一点儿指导和建议,也可以当作和同行一起的探讨。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去学习,进步。前路漫长,那么各位,一起加油吧~
【附录:一位平面设计师的必备工具箱】
手绘:至少要做到简单表达自己的意图,如果你还学过严谨的工图,那最好了 各类作图软件:PS,AI必会,至于其余的SAI, CDR等等,会了前两个,上手很容易哒。
摄影:这不用说了得掌握点吧,有时候素材不够得自己拍呀,得懂构图啊,得懂调色啊,一位平面设计师不懂点儿摄影那就太半吊子了……
【一位平面设计师推荐的隐藏技能:】
书写:……我字写得不好,所以我在练……
插画:画画好的设计师非常容易让人信任啊,上色上的好就更厉害了。
3D:平面的三视图做出来了,再渲染一张实物场景图,恩,逼格一下就上去了……
文案:其实写作能力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来说应该都是需要的,这是一种最基础的表达技能,从小到大你可能也被要求写过很多东西,那你也应该能察觉它的重要。
英语:高端设计师需要国际接轨呀,看外国资料不用等汉化呀……
如果你熟练掌握了这些,那么恭喜你,你的工具箱已经完备了,剩下的就是靠方法论,自由地去打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