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學修身
今年是章炳麟先生88周年祭,重游杭州市政府建于1988年的章太炎纪念馆恍若隔世。徜徉在西湖南屏山下,遥望苏堤初夏,在绿树成荫中一座江南庭园式建筑映入眼帘。庄严肃穆的黑瓦白墙,沙孟海于1990年书写的楹联赫然排定,概括了章太炎一生的成就: 菿漢昌言是舊民主革命健將, 泌丘高致推本世紀國學宗師。 章太炎纪念馆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1000平米。章氏及夫人汤国梨墓,坐落在馆後面的苍松翠柏之中。章太炎故居则在京杭大运河南端,余杭区仓前镇的余杭塘,建筑面积811平米。两馆的展板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可以纠正网上的以讹传讹。 章太炎(1869.1.12-1936.6.14),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纪念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渐浓,慕顾炎武(顾绛)为人处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自认"民国遗民"。 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章太炎出生于余杭区仓前镇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跟从外祖父朱有虔(左卿)学习。章太炎自述:"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 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 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光绪十六年(1890),章氏到杭州诂经精舍学习。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俞樾,当时东南朴学的领军人物,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成为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撰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著作。 章氏受俞樾耳提面命,埋头研究学问,前後共有八年之久。校正群经,诸子句读,审定文义,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俞樾的治学方法缜密,朴学成绩斐然,在诂经精舍的岁月里,章氏奋力精进、收获颇丰,为其一生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章氏早期接受西方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其著作阐述了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其代表作《訄书》,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主张 "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观点,提倡客观实证。 章太炎在《菿汉微言》中自述,以"始则转俗成真,终则回真向俗"十二字作出总结。大抵而言可以光绪二十四年(1908)著成《齐物论释》为界。在此之前,章氏先习朴学、诸子学以及西方进化论和社会学。 章氏因苏报案入狱之後,改习法相宗,思想便以唯识学为尚,认为先秦诸子之学皆不足比拟,固可谓"转俗成真"。深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的影响。 章後期著成《齐物论释》,因齐物思想的启示,不再仅以唯识为唯一标准,转而认为凡"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之学皆有价值,开始对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进行重估。即进入"回真向俗"的境界。 章氏心路经四个历程:一为乾嘉学派东南朴学的历练,讲求客观实证;二为晚清诸子学的潮流,揄扬荀、庄、老,尊子贬孔;三为严复翻译引入的进化论;四为佛学,尤其是佛学唯识论,是章氏後期思想的支柱。 章太炎一生著述颇丰,其全集约有400余万字,涉猎甚广。小学、经学、历史、哲学、文学、语言学,音韵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深湛造诣。其代表作《訄书》《菿汉三言》《儒术新论》《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等,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建树。 章门弟子众多,当时北大著名的教授,大都出之于章太炎的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章氏为人幽默戏谑,居然以太平天国为模版,封章门弟子黄侃为天王,汪东为东王,朱希祖为西王,钱玄同为南王,吴承仕为北王。 当年胡适独树一帜,在北大教《中国哲学史》,其讲义《中国哲学史大纲》颇多沿袭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下卷"诸子学"诸篇的观点。胡适实为章氏中年以前学术衣钵的继承者,但尔时章太炎的学术已转向,故对胡适的中国哲学研究成果不甚满意。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章太炎学术年谱》 编者:姚奠中 董国炎 出版:三晋出版社 2014 载体:516页 ISBN:978-7-5457-0927-8 分类: B259 中图法: B259.25 索书号: B259.25/4485 附注: 本书对清朝同治七年(1869)到民国廿五年(1936)每年的政治和学术界大事,都作了简略记述,有助于了解章太炎的学术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