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維德《變形記》卷八,第183 - 235行
戴玨 譯注
卷八,第183 - 235行
這段時間對克雷忒島和長期流亡感到 厭惡,且對故土眷戀不已的戴達洛斯 被大海困住了。“即便他封鎖了大地” 他說道, 185 “與海洋,天空卻肯定是開放的;我們從那裡走! 就算他控制了一切,彌諾斯也控制不了大氣。” 說完他便把心思轉向了一種未知的工藝 以更新他的自然潛力。因他將羽毛按次序排列, 從最小的開始,比接下來的長羽毛要短, 190 你會以為它們在斜坡上增高:鄉村排簫 長短不一的蘆管有時便是如此逐步上升的。
———————— 183. 克雷忒島:Κρήτη,或譯克里特島,位於希臘東南海域。 183. 流亡:因為在雅典犯了事,戴達洛斯被迫流亡克雷忒島多年。 184. 戴達洛斯:Δαίδαλος,古希臘傳奇工匠,發明家。 185. 被大海困住了:彌諾斯的妻子生下怪物彌諾陶若斯,女兒跟忒修斯私奔的事,戴達洛斯都脫不了干係,因此被禁止離開克雷忒島。 185-86. 他封鎖了大地…與海洋:克雷忒王彌諾斯是古希臘第一位海上霸主。 188. 他便把心思轉向了一種未知的工藝:喬伊斯的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開篇引用了這句話。 189. 更新他的自然潛力:即令自己從一種只能行走奔跑的動物變為一種能飛翔的動物。 191. 在斜坡上增高:猶如斜坡上高度遞增的樹木。
然後他用絲線將中間繫好,用蠟將底部黏好, 並將如此安裝好的羽翼弄彎,讓它有點弧度, 就像真的禽鳥一般。少年伊卡若斯和他 195 站在一起,不知道自己在擺弄自身的禍害, 容光煥發地一會兒抓取被遊蕩的微風 吹起的羽毛,一會兒用拇指將黃色的蜂蠟 軟化,而他的玩耍卻也在妨礙父親的 非凡工作。對這項任務施以最後的修飾 200 之後,那匠人自行讓自己的身體平衡在 一對翅膀上,並且在被攪動的空氣中飄浮。 他為兒子也裝配了一對,然後說:“我勸你, 伊卡若斯,沿路線中央趲行,以免羽毛,若你去得 太低,被海浪濺得沉重,若太高,被烈日燒毀。 205 在二者之間飛行!聽我吩咐,別去看牧夫星座 或者大熊星座,也別看獵戶出鞘的寶劍; 跟著我這個嚮導趕路。” 他在傳達飛行忠告 的同時,將陌生的翅膀安裝到他的肩膀上。
———————— 195. 禽鳥:確切地說是禽鳥的翅膀。 197. 容光煥發:興奮貌。 202. 被攪動的空氣:即被扇動的翅膀攪動。 206. 二者之間:即兩個極端高度之間。 207. 獵戶出鞘的寶劍:即獵戶星座。古人航海靠觀察星座來辨別方向。
在工作和勸勉當中淚水沾濕了蒼老的臉頰, 210 父親的手也抖了起來。他親吻自己的兒子, 再也重複不了的事情,然後憑藉羽翼升起, 飛在前面,而且為同伴擔心,有如一隻大鳥, 從雲巢帶領幼小的乳雛向天空中前進, 還鼓勵它跟來,並傳授這有害的技藝, 215 一邊鼓動自己的翅膀,一邊回顧孩子的。 正在用抖動的蘆竿釣魚的某人,或倚在 手杖上的牧民,或倚在鋤柄上的耕夫 看到了,驚呆了,以為他們是那些能乘風 駕雲的神仙。而尤諾的薩摩斯島如今就在 220 左方(得洛斯島和帕若斯島已然在身後), 勒賓拓斯島在右邊,還有盛產蜂蜜的卡倫內島, 這時那少年開始為大膽的飛翔而歡欣, 且離棄了嚮導,對天空的嚮往影響了他,
———————— 213. 同伴:即伊卡若斯。 217. 抖動的蘆竿:可能有魚上鉤。 220. 尤諾的薩摩斯島:位於土耳其海岸以西,相傳是女神尤諾的出生地。離開克雷忒島之後,戴達洛斯似乎朝東北飛去了,但如果想回雅典,按道理應該朝西北飛才對,但詩人沒有解釋箇中原因。 224. 嚮導:即戴達洛斯。
路線轉移得太高。在熾烈的太陽附近 225 芳香的蜂蠟,那可是羽翼的連接,軟化了。 蜂蠟都已經融解:他還晃動赤裸的臂膀, 但沒有了飛槳,他攔阻不了任何空氣, 而且只有一片因為他而得名的湛藍 水域來迎接那呼喊著父親之名的口舌。 230 然而不幸的父親,不再是父親,叫道:“伊卡若斯,” 他叫道:“伊卡若斯,你在哪裡?何處我能找到你?” “伊卡若斯” 他還在叫:他看到了波浪中的羽翼, 於是詛咒自己的技藝,然後將屍體埋在一處 墳壘中,人們遂以被收葬者之名稱呼這片土地。 235
———————— 226. 芳香的蜂蠟:預詞法(prolepsis),蜂蠟遇熱融化在先,散發香氣在後。 226. 軟化了:參看第198-199行 “用拇指將黃色的蜂蠟軟化”。 228. 飛槳:將翅膀比作槳是常見的比喻。 229-30. 因為他而得名的…水域:薩摩斯島西南海域叫伊卡若斯海。 230. 迎接…口舌:倒栽蔥跌進水裡的詩意說法。 230. 父親之名:應該是呼喊“父親,父親”,而不是“戴達洛斯”。 231. 不再是父親:此時戴達洛斯還不知道兒子已經死了。 233. 伊卡若斯:羅馬人的葬禮有呼叫死者三聲的習俗。 234. 屍體:多半海浪將屍體沖上了岸,而且被戴達洛斯發現了。 235. 被收葬者:即伊卡若斯。 235. 這片土地:即今天的伊卡里亞島(Ikaria)。
選自《鵠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