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颜回的评价。
不迁怒,表面上是不会迁怒与别人,不会乱发脾气,内在的是要求一个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实际中人的情绪是很难控制的,人不是机器,情绪这个东西不会像机器断电一样,一下子就会停下来。人遇到不顺心、不合心的烦心事情,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就会不高兴,甚至是恼怒,这时候如果是面对其他人、处理其他事,就很难不会受到坏情绪的影响。即便是我们很职业,在外边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回到家中也会对家人有所表现,如果回到家中仍然不能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个人离抑郁或发疯就不远了。现代医学或者说是西方医学的观点,人是不能压抑自己情绪的,要寻找发泄情绪的出口,否则人就会憋出病来,所以就有了“宣泄室”等等产物。心理医生在西方倒是很流行,但在中国其实并不被人们普遍接受,现实中很少有人愿意去看心理医生。这里有价格昂贵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文化的原因。中国人讲究内修,靠提高自身的修养来控制情绪、化解问题,个人实在无法控制的时候,也会选择回到家中宣泄情绪,与其说是把家作为抚平创伤、躲避风浪的地方,还不如说是把家当作了自己的领地,毕竟把家叫做“港湾”这本身就是西方人的提法,“家丑不外扬”才是中国人的想法。当然迁怒于家人,这对家人也是不公平的,所以也不应该是有修养的君子所为。自己有了过失而不反省修正,反而怨恨别人,就是迁怒,是人所共有的逃避心理。提高自身的修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够做到不迁怒,是有很深涵养的表现,如果还能做到自己不生气,而且主动反省修正,就确实是很高的境界了。
不贰过,表面上是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内在的是自己自觉的自省和自励,是能够经常地反思自己,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清醒的认识,还要能够积极地及时地改正纠错。对自己同样的过错照旧再犯而不思改正,或者对他人犯过的过失不加借鉴,自己也犯,是为贰过,这同样是人所常犯的。有的人是不把自己犯过的错误当回事,有的人是不愿意或是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有的人是对自己犯过的错误简单总结得过且过,都是不能深入深刻地反思反省,不能坚决彻底地纠错修正。对自己的反思反省,纠错修正,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发自内心的,这种才能保证主动“不贰过”。
“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孔子是与“好学”联系在一起的。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可见孔子把好学的标准定在了“不迁怒、不贰过”,颜回的好学不仅仅指他爱好学习,而且还包括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心性修养。好学不是看几本书,背诵些诗词,学习点书本上的知识那么简单,而是要在提高修养上,特别是要在日常的言行中有所表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