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瞬间——Elisso Virssaladze 5.23独奏会
维姨穿着一身黑色的蕾丝长袖上衣和黑色长款A字半裙,踩着猫跟黑色高跟鞋,慢慢地从后台走向钢琴时,那一刻我快要哭出来了,她还是像早年的专辑封面一样,黑色的齐刘海短发,看不到一丝白发,精神奕奕地准备演奏会让人忘记她其实已经82岁了。我和她的相遇是在肖邦的夜曲专辑里,OP.55之二,从第一个如同清冷高悬的明月的音符开始,就被她的演奏折服。后来找了那张实体CD好久,昨晚居然在演奏会现场毫不费力地买到了。
上半场是舒伯特的六首音乐瞬间和勃拉姆斯的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首很有诗意,第二首像是凉爽的秋天,最打动我的是第六首,以前听别的版本没那么深的感受,听维姨的现场,感觉像一个临终的人坐在一间白色靠窗的房间,一边看着窗外的风景,一边感受孤独。Afanassiev说“舒伯特的音乐都是在冬天与夏天之间、寒冷与炉火之间徘徊。”在现场细细一听,确实如此。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奏鸣曲写于他20岁时,维姨把青年的雄心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听勃拉姆斯早期音乐比较少,这样意气风发的他实在是太少见到。不过我也很好奇,维姨在她的年纪演奏这样“年轻”的曲目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下半场开场是两首李斯特,安慰曲和悲歌,好像没有特别的感受,大概就是“正常演绎的李斯特应当如此”,当然这是很高很高的标准。随后是重量级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号钢琴奏鸣曲。原谅我听普罗科菲耶夫实在太少,没有任何的发言权。维姨演奏时,我脑海里出现的就是非常怪诞的卡通形象,后来查资料发现这首是普罗科菲耶夫三首战争奏鸣曲之一(普六、普七、普八),他用极具个性的创作手法,身临其境地描绘了战争地残酷和人们内心的真实世界。印象很深的是那些经常出现的机械节奏,维姨钢铁般的手指一直在从容地展现。有个很巧合的事情是,普七的第一次公演在1943年,首演人是里赫特,而她是里赫特的师妹、好友,我刚好自带了一张1996年维姨纪念里赫特的CD,而里赫特则是我心目中舒伯特最好的诠释者。演奏完,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维姨弹得满脸通红,她笑着鞠躬感谢大家。安可曲是舒伯特的D.790兰德勒舞曲和李斯特改编舒伯特地维也纳之夜第6首。
整场听下来的感受就是,维姨是属于那种特别正的钢琴家,演奏的强弱、节奏、呼吸都非常精准,可见她强大的演奏技术,现场不熟的曲目听起来不会有突然觉得惊艳的地方(或者说类似一些钢琴家的个性处理),但我认为她的演奏是属于经得起时间检验与推敲的。就像她自己发行的CD应该都是现场录制,而不是录音棚专门录制,她不太喜欢那样,但当你无数次地重播她的现场录音CD时,会惊叹所有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完美(所以会有人说她的演奏少了一些灵气),但那种完美是很自然的,有强大的技术支撑但不炫技,自然到后知后觉才能明白那些完美的细节。
演奏会后举办了签售会,维姨和大家亲切地交流着,其实有很多话想说,最后我在现场告诉维姨谢谢她这场精彩的独奏会,她的音乐对我来说意味良多…维姨微笑地说“Thank You”,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