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珠江流域女性民族服饰展」复习笔记
我的拖延症真是治不好了,展览快结束了(5/26)才开始写复习笔记😂 这次是民族服饰展,作为一个一年买衣服支出不到300块的人,来看这种展真的就纯粹是一种凡尔赛宫window shopping了。
因为是上班午休间隙出来抽空看展,所以基本上还是以实地疯狂拍照回头龟速复习的节奏进行的。先说说珠江。
虽然已经横跨珠江上班了三四年,但是我还是头一次探究珠江的来历。“珠江”,旧称粤江,原指从广州白鹅潭至虎门的一段水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诸河流的总称,因广州市内段的江中旧有一洲岛名海珠石而得名。旧时,珠江广州段江面宽阔,故广州人喜欢称呼珠江为“海”,过江称作“过海”,江边叫“海皮”(林棹《潮汐图》中就有提及),即使到了今天仍保持这种俗称。
珠江诸水中西江最长(全长2214公里),通常被称为珠江的主干。珠江流域片,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等区域,横跨滇、黔、桂、粤、湘、赣、闽、琼等8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珠江流域及沿岸城市珠江流域片内风貌各异,既有高原、丘陵、山岭、盆地和谷地,也有独具南国水乡特色的平原地区。区内生活的汉、壮、苗等多个民族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击壤鼓腹、民熙物阜。

入口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很多服装制作的原材料,针线、染料、布料等,拍了很喜欢的几个绿色的色调。


关于制作的原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有什么用什么。好在珠江流域物产丰富,除了麻、葛、棉、蚕丝、动物皮毛等常见服饰材料,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自然材料。比如一种叫做火草(学名钩苞大丁草)的植物,因其叶片和根部黄白色的细毛晒干后可作火镰打火时用的火绒以得名。火草背后的薄膜状白色纤维撕下后可以捻成线,和麻或者棉混织成布料。这种布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暖性,与棉毛混纺的效果相似。

又比如羽毛,也经常作为装饰出现在民族服饰上。苗族的百鸟衣(苗族人在祭祖等重大节日所穿着的盛装,因装饰大量的鸟纹和缀饰禽类羽毛而得名)就因其上的鸟纹以及飘带裙摆处缀满的鸟、鸡、鸭等禽类的羽毛而得名。




至于染料则大多来自植物的枝、叶、根、茎、花、果等部位萃取的色素进行天然染色。在染色的过程中,纤维与色素的结合有时需要借助媒介,这种媒介物称为媒染剂。媒染剂既有发色效果还可以起到固色作用。常用的媒染剂有明矾、蓝矾、绿矾、白醋、梅汁、食用碱、石灰、草木灰、铁浆水、河泥等。

看完原材料就可以直接参观各族的服饰了。首先是服饰最华丽、展品也最多的苗族。走近观察可以看到很多藏在裙摆褶皱里的图案,有猫头鹰、水牛和牧人,还有很多猴子。

珠江流域各族多崇尚银饰,特别是苗族的银饰种类繁多,盛装时的银饰多达三、四十件,重约一、二十斤,从头冠、项饰、银衣到手镯、耳环,一切应有尽有,讲究一个“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



服饰中能看到不少蝴蝶纹,根据《苗族古歌》中的记载,“妹榜妹留”也就是“蝴蝶妈妈”,是万物之母,她从枫树(万物的生命树)的树心中出生,与河边的水泡结合,生了十二颗蛋,在脊宇鸟的帮助下孵出姜央(人类的祖先)、雷公、龙王、象、牛、羊、鸡、蛇、蜈蚣、山猫、虎、狗十二兄弟,由此诞生万物。同时,又因蝴蝶生殖能力旺盛,蝴蝶纹也寄托了人们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是故经常被用于婚嫁服饰中。




除了蝴蝶,还能看到钱币的元素。

以及鱼的元素。因为鱼的繁殖能力强,在苗族人的观念里,鱼代表多子多福。


此外,由于苗族祖先居住环太湖地区的鱼米之乡,鱼纹样也是对祖源的纪念。黔东南的鱼纹十分丰富,有人头鱼身、龙头鱼身、有的鱼还长着翅膀。其中,数太极图式的双鱼造型最多。


上面服饰图里的螺纹水泡(一个一个小圆银盘)除了绘有金鱼,仔细看还能看到龙。事实上苗族女装里经常出现龙的元素,除了银饰上刻画的龙之外也有纹绣的龙纹图案。

龙纹饰主要流行于黔东南和湘西两个地区。龙纹过去在汉民族中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只有皇族才可以使用。但苗族盛装中的龙纹与权贵地位无关,可自由地装饰在服装上。在苗族人眼里,人能变成龙,鱼、虾、牛、蛇也都可变成龙,而龙又往往以这些动物的形体出现。苗族妇女可凭各自的想象任意绣制龙的形象,并与生活环境相结合,创造出凤头龙、鱼龙、蚕龙、蜈蚣龙、飞龙等形象各异、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龙纹,借此来表示对生命的祈福,这也是苗族“万物有灵,生命平等”理念的一种诠释。
水牛龙一般表现为龙头牛身或牛头龙身,头部会装饰标志性的水牛角。苗族人民曾以牛为图腾,除了表现在刺绣图案中,人们还会佩戴银角或戴牛角状的木梳。

蜈蚣龙头部为娱蚣造型,从头至尾布满锯齿状的须鳍,身体造型蜿蜒呈现曲线状。

凤头龙也被称为鸟头龙,因为其头部造型类似凤乌和鸡而得名。身体修长似蛇,并且会在身体上表现出锯齿状的鳍。凤头龙也是百鸟衣的主体纹样。

蚕龙造型一般表现为龙头蚕身,头部较小,双眼圆睁,身躯短且胖,呈现波浪形蠕动状态。蚕被苗族人称为“姐姐虫”(甘阿),是苗族人民的重要纪念对象。

另外还有鱼龙纹和飞龙纹,看的时候没注意到。长下面这样👇

在苗族地区,苗族姑娘从小便开始跟随自己的母辈们学习刺绣技能。到十五、十六岁左右,姑娘们便开始亲手绣制嫁妆,完成需几年时间。苗族服饰被世人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缅怀祖先是世代苗族妇女刺绣不可缺少的主题。
受鸟崇拜的影响,许多民族在服饰上的纹样、装饰上都有乌形象的出现。畲族崇拜凤凰,妇女常穿着“凤凰装”;壮族把凤凰看作是吉祥的象征,纹饰中常见鸾凤和鸣、凤戏牡丹等寓意美好的图案。此外还有黎族的甘工鸟纹、汉族的凤纹等等,这种崇鸟的符号也成为了一种跨民族的文化现象。苗族的服饰上也出现了非常多鸟和凤凰的形象。


为把各色丝线分开放置,以便用时方便寻找。苗族妇女们都用书来夹丝线,若有旧书就用旧书,没有就用纸钉做。民国时期,基督教传教士们在清水江边的旁修建教堂,苗人赶集时,看到传教士免费发《圣经》,妇女们争相索要,传教士喜出望外。后得知妇女们要《圣经》并非为阅读,而是为夹丝线,传教士失望透顶。

之前说过苗族信奉“万物有灵”,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苗族纹绣中的动物有的单独展示,有的与人组合,有的在花草果木之中,还有的是人头动物身,人作为一种动物与其他动物一样在绣片上融为一体。所有动物的形象并非自然界中的原样,而是经过优化组合、神化了的超自然形象。
而苗族祖先妹榜留(蝴蝶妈妈)也是来源于枫香树,每个苗族村寨中都有一棵枫香树。枫香树的树脂被用来做蜡染,果实被用来做帽子上的绒球,它本身的形象也被人们创作发挥,成为服饰上的图案。


而和妹榜留结合的水泡也频繁出现在服饰上,飞动的水涡象征着滔滔不绝的江水。


此外八角花纹也很常见,不光是苗族,瑶、彝、傣等民族的服饰上也会出现这种花纹。

最后还有一些好玩的小图案,没有找到介绍是什么,只能自己猜猜。




苗族的头饰是真的看了让人边赞叹边觉得脖子痛。苗族婚嫁服包含银冠、银翅、项圈、项链、手镯,錾刻花草动物。袖口及下摆有螺纹水泡。银帽外层满饰密不通风的桐子银花(下图右),上插双龙水泡纹银翅。

正所谓“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银饰是苗族地区在盛大节日与重要礼仪场合,乃至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服装配饰。在苗族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中有先民运金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有记载表明,在明清时期,苗族银饰已经大量出现,蔚然成风。从历史因素来看,由于苗族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规模迁徙,为便于携带财富,人们便将金银等穿戴于身。
至于像牛角一样的头饰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苗族的先人将树枝插在头发上吓唬林中野兽,后来慢慢演变为使用木角。这种梧桐木角梳在使用时需要用假发掺杂黑麻线固定,高耸巍峨,颇有《淮南子》三苗髽首之遗风,“长角苗”也是由此得名。

头上的“角”也是青年男女谈婚论嫁时重要的身份标识,比如未婚姑娘会在发饰后佩戴花朵来表示自己仍“名花无主”。
苗族逛完之后就到了壮族。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等省。壮族衣装黑色为多,具有高度实用性。头帕、胸围、鞋帽背带等,多以五彩丝线织绣鸟兽花卉等图案。配饰有银质项圈、耳环、手镯等。印象最深的是壮族结婚时女子的三套衣服,第一套为走路服,由黑布上衣、黑布裙、黑鞋等组成。婚礼时,新娘身着走路服,撑黄色印花油纸伞,从娘家步行至夫家门口。

上衣为磨布,绣花素色为主,绣法有贴布绣、钉线绣、平绣、辫绣、锁绣,图案为花卉等,飘带挂于腰侧。

待新娘换下走路服,穿上第二套服饰——叩拜服后才能进夫家门举行拜堂仪式。叩拜服一般由黑布上衣、红腰头黑布裙、绣花鞋、白铜披肩、飘带等组成。下裙胯部以上为红色绸缎,以下为黑色绸缎,里层为棉布。

头戴银帽,批白铜披肩,钉白铜下摆。这套服饰也是壮族女性百年后所穿着的服饰。

婚礼的第三套衣服为敬酒服,新娘需要在拜堂次日的喜宴上穿着。全套盛装由头帕、上衣、裙、飘带、绣花鞋和银饰组成。
上衣黑色绸缎底布,右衽铜扣系扣,小袖窄腰,下摆半圆形,左右两侧自然上翘如鸟翼。长裙为百褶裙,以胯部花边为界,以上为黑色绸缎,以下为枣红色绸缎。飘带由三片带流苏的方形绣片组成。

此套服装的前后银下摆和披肩錾花鎏银铜片,图案有太阳花、蝴蝶、蝙蝠、杆栏式建筑、蝶恋花、凤穿牡丹、花草等。
和苗族的服饰相比,壮族的服饰明显看起来更实用。银的装点没有那么夸张,同时衣服也看起来更合身和干练。

接下来到瑶族,因为装饰多用几何图案,金属的使用也减少了很多,所以看起来比苗族显得更加内敛。


头饰是一种更贴近自然的、彩色的华丽。

非常喜欢围巾和腰带部分的横纵线条设计
但也不缺华丽的样子。(感觉有点东南亚风不知道为啥)

银器的使用很有点睛的效果。

瑶族婚礼因地而异,广西金秀盘瑶过去多实行一种“招郎”的传统婚俗。男青年嫁到女方家,终生不回自己家定居。男方嫁到女家后,享受女家宗族男子的同等待遇。婚后所生的孩子第一胎跟女方姓,第二胎跟男方姓,如此类推。(女权先锋了属于是)结婚那天,男方家族全体成员送亲到女家门口,举行洒清水仪式,以示驱邪,女家院内燃起篝火,屋内点起松明,在亲友们的欢呼声中,新郎新娘举行拜堂仪式。
万字纹被认为是太阳和火的象征,后成为印度佛教的护符。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万字形”图样的出现,许多民族都使用万字纹,蕴含光明、兴旺的巫、神符号意味。瑶族的女装上也出现了万字纹。

接下来到了黎族。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省,服饰为典型热带着装,尤以织锦著称,图案复杂,工艺精湛。服饰上双面刺绣、絣染织锦、木棉线和柞蚕丝的使用都极具典型性。

先民们将本民族神话故事及过去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场景通过人物纹代代传承下来,讲述本民族的起源,表现出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在苗、瑶、黎等民族服饰上经常会见到人的形象,这种人形纹是泛指人类的一个符号标志,注重精神意识的表达,所以结构比例往往不合理。人形纹会与其它物体结合,成为日常生活的记录。

据黎族民间神话记载,大力神神通广大,创造了世间万物。为了纪念他,黎族人塑造了一个体魄刚健、双脚展开的形象,象征顶天立地的大力神。大力神纹是黎族人民勇敢与智慧的化身,绣制在服饰上,表达了人们祈求祖先庇佑的愿望。

接下来到源远流长、支系繁多的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历法与文字,分布地域广,即使同一支系,因居住地的不同,服饰也大相径庭。彝族女性服饰的功能性差异明显,不同场合的盛装的形制及穿搭方式常会有所区别,但具有共性。
马缨花是彝族的花神,彝族人们认为马缨花具有除恶避邪、保佑平安的作用,还象征多子多福。族人们将其绣在自己的服饰上,希望能够驱凶辟邪,带来吉祥。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彝族还会举办马缨花节。


另外虎文化也是彝族图腾文化的核心,虎图腾是彝族的原生图腾。虎脸纹是彝绣经典的动物主题,常被单独用于服饰前襟中下方,占据衣片较大面积。本次展览的彝族服饰上的涡纹贴布绣也有体现。

彝族的服饰中贝壳的使用也很常见。

也有一些非常淡雅的服饰。

接下来是一些比较小的民族,因为实在是太多了就挑了一些比较有趣的记录。
水族传统服饰朴实无华、清新淡雅,但背带却工艺繁琐、装饰华丽,尤以贵州三都的马尾绣工艺最负盛名。马尾绣是水族最具特色的刺绣工艺,所使用的绣花线以马尾作为原材料。

人们用手工将白色棉线或丝线紧密缠绕在马尾丝上,成为类似琴弦的白色预制绣花线,然后按照纹样,盘绣出花纹轮廓,中间部位以双针绣填绣。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世居民族,服饰带有适应环境、与周边民族相互交融的特征。女装既采用实用性强的材质和颜色,又恰到好处地用各种刺绣、织锦施以装饰,配饰也较为丰富。女装款式多样,色彩以蓝色、黑色、白色和红色为主。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盛装以精美的刺绣与织锦配搭银饰,展现出侗族女子优雅、温柔的气质。

另外侗族人也把龙视为本民族的神灵,所以上图的侗族服装里也出现了龙纹。与汉族龙纹虬劲的姿态不同,侗族龙纹的造型较为含蓄,没有张牙舞爪的四肢,仅用白线做轮廓,造型弯曲,整体呈现出一种舒展的姿态,搭配作者高超的辫绣技艺,龙在缭绕的云纹中时隐时现,虚实并存,精巧细腻。

太阳纹也被叫作铜鼓纹、芒纹,是一种被各民族广泛使用的图案纹样。太阳是万物生长的光源,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象征着繁衍生息。侗族的女装裙摆上就出现了太阳纹。

侗族的背带盖也是非常精美,查了下竟然是这么用👇

傣族算是少数民族中比较耳熟的了,主要是因为云南菜(误)。服饰中的夸张草帽很有代表性。

裙摆的拼贴画式的色块和图案组合我也很喜欢。

哈尼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喜欢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服饰多位上山下裙,穿胸衣和长袖坎肩。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衣服上的小铃铛样子的银(铜?)扣,不知道穿上走动的时候会不会响。

畲(shē)族又称山哈,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视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发源地。宋代之后,不断向闽浙迁徙。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地,多与汉族杂居。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语和汉语的客家方言很接近。罗源畲族女装襟袖处镶花边,色彩斑斓绚丽,以凤凰图案贯穿整体,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头顶那个立体大红花。

僳僳(lìsù)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傈僳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称谓有所不同。我国云南怒江地区僳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传统衣着十分简单,男女均以独龙毯裹身,日为衣,夜作被。独龙毯用腰踞机手工织成,原料和染料均取自关然,质地坚韧,耐磨结实。除了作为服装,还非备了卧具、儿童襁褓、工具等多种功能。作为服装穿着方式也很随意,可以披在身后,亦可在左肩打结,露出右臂方便活动。如今的独龙族人民无论穿什么衣服,仍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

最后不能忘了汉族!哈哈~先看到的就是汉族婚嫁服了,非常经典的凤冠霞帔,看介绍叫做疍(dàn)家,又称艇户,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世代耕海为生,不在陆地上置业。
传统疍家婚礼在夜间的船上举行,婚礼前新娘手持鬼婆扇与女性亲属在家“哭嫁”咸水歌,持续一日至数十日。婚礼前一天早晨男方送礼过后,新娘穿红色上衣黑色长裤,裹红色面巾,戴玻璃珠网织面帘,佩戴头饰,继续唱咸水歌。入夜,女方亲友参加由女方举办的宴席。凌晨,新娘换黑衣黑裤搭乘礼船前往夫家,于夫家艇中完成拜堂仪式,之后返回娘家,卸下面巾、珠帘、头饰,留给娘家下一位新娘,并象征性打湿发尾和衣角,寓意洗净身体,返回夫家艇上。入夜,由夫家举办婚宴,宴请男方亲友。


出口处是另一双汉族婚嫁服,看起来就很熟悉了。

装饰也是熟悉的大金子。

Reference:
- 《国宝·发现》 20240317 盛装与嫁衣:https://tv.cctv.cn/2024/03/18/VIDEx2nYUkNWpIfu2c6iuuaQ240318.shtml?spm=C45305.PiK2YDFFzUpO.ELHipyHB8xc1.2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97%E6%97%8F%E5%8D%81%E4%BA%8C%E5%8F%A4%E7%A5%96%E7%A5%9E/6232283
-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A6%B9%E6%A6%9C%E5%A6%B9%E7%95%99
-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story/dgUBcd0xLHcsKg?hl=zh-CN
- http://www.fzkjjz.com/UploadDoc/944_20221108095306.pdf
- https://mp.weixin.qq.com/s/B_khIsHRAaYbvvABoeTtPA
- https://mp.weixin.qq.com/s/KzdG-ekZnb5mu5Ic0aT51w
- https://mp.weixin.qq.com/s/ZZlXOfwRDyBeik_zGEbe8A
- https://mp.weixin.qq.com/s/PViDu9euQhl1L0BId-5enA
- https://mp.weixin.qq.com/s/TtQBAbK1T-r0GaONikFaWg
- https://site.douban.com/218763/widget/notes/15012618/note/512289875/
尼加拉西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The Small Escape (1人喜欢)
- 在全世界找金字塔 (2人喜欢)
- 爱丁堡地下黑暗故事(下) (2人喜欢)
- 爱丁堡地下黑暗故事(上)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