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非常先进,也可以说是看透了问题的本质,他一反虚伪的重农抑商说,也不赞成清贫养德,指出个人可以甘守清贫,这是道德修养问题,但站在国家、统治者的角度要富民,要大力发展商业。物质丰富,人民富裕,才有德行,尤其是国家不得与民争利,不能一边夺走了老百姓的利益,又要老百姓清贫有道德。当然了,古之诸子无不是劝谏君王,约束君王,没有苛责老百姓的。 《史记·货殖列传》破天荒头一遭给商人作传,其序言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充分体现: 太史公先说《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都朴素淡泊,安守本分,没什么奢求,于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就能幸福生活一辈子。 但是自舜帝、禹帝以来,人们心思活络了,重物欲爱享受,心里羡慕权势,夸耀才能。事已至此,再用老子那套东西教化人心不可能,最好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用法令整顿,最差则是与民争利,看到人民发达了,去给夺走。 太史公例举各地物产,山西的木材,山东的鱼盐,江南的珍品,“皆中国人民所喜好”(原句如此)。人们吃饭靠农民,发掘靠林业工,使用器具靠匠人,货物流通靠商人,这都是自然而然的,难道要靠发布政令,征调百姓,定期集会才能做到?物价贱了就去贵的地方卖,如同水流下注,天经地义,不必召唤,人们自然会生产、交换、随行就市。 又引经据典,例举古代圣贤,说《周书》里说,人们是穷是富,不是什么人能够赐予或者夺走,要看生产的多少。生产经营,聪明的自然富,愚钝的自然穷。 昔日姜子牙的封地是块盐碱地,发展不了农业,姜太公就打通渠道搞鱼盐贸易,带领妇女们大力发展纺织刺绣轻工业,让齐国成为纺织品进出口中心,全天下人都穿made in齐国的鞋衣帽带,各国诸侯也齐聚齐国招商引资。 后来齐国衰落,管仲上任,成功将齐国打造为金融之都,设九个货币部门,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管仲给自己修的3A级观赏景点设施“三归台”,比其他国国君的同类建筑还奢华。齐国由此一直富到威王、宣王。 太史公最后总结富的好处道:仓廪足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穷能夺志,陷于贫困的人低自尊,低认知,不可能谈什么廉耻宠辱。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意思是君子富了就好施德行,小人富了则会把精力用在适当的地方,而非用于做坏事,比如到处张献忠。 “人富而仁义附焉,如渊深而鱼生,山深而兽往。”有的人看到水深山深,鱼生兽往的生机勃勃景象,心里就是不自在,不好控制,难管,非要抽水砍林,一片坦白才好。 “千金之死,不死于市。”意思是家里有千金之矿的人,才不会让贵命犯法,死在闹市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多么自然不过的值得肯定的事啊。 司马迁最后说,那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宝之君尚且担心自己的财富缩水,贫民匹夫怕穷,更怕穷,不是很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