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的面子,要不要给?

去二七剧场看了《蒋公的面子》。 很佩服编剧温方伊大三就写出这么好的剧本,故事不复杂,场景也相对简单,1967年的南京,1943年重庆的修竹茶馆和时教授家。两条交叉的时间线,他们到底有没有去蒋公的饭局,三个人的不一样的回忆,形成“罗生门”。 三位教授,时任道狷介端方,不愿意和蒋公同流合污,但又希望借助蒋公的力量把他毕生藏书从桂林运到重庆,于是明里暗里给其他二人“下套”,希望他们替自己开口求情。用夏小山的话说,不愿意给蒋公面子,但愿意领他的人情。 夏小山一袭长衫,如同乱世里的隐士,又像张岱那样的名士,爱打麻将,好昆曲,好吟诗,写得一手好字,还好吃懂吃会吃。所以另外两人认为他会为了“火腿豆腐”或者“八仙鳜鱼羹”去赴蒋公的宴席。(话说,昆曲似乎很适合表达离乱沧桑的心境或者情绪,在《蒋公的面子》和《庭前》听到的选段都异常优美) 卞从周是三人当中最为入世的一个,他与蒋公有私交,还是蒋公子的西席,为其他文人所不齿。这部剧好就好在,故事里没有绝对的正派或反派,用李敖在《北京法源寺》借用和尚的话说的,“人是多么复杂的动物,他的心迹又多么复杂,人的心迹,不是那么单纯的,也不是非善即恶的。事实上,它是善恶混合的、善恶共处的,有好的、有坏的、有明的、有暗的、有高的、有低的、有为人的、有为我的。”卞从周是否谄媚权贵不好说,但他为学生争取利益,改善生活条件,私下接济时太太景园,都说明他心存善念。三个人只是立场不同,很难说哪个角色讨厌,哪个角色不讨厌,都是乱世儿女而已。 整部话剧主要靠对话推动剧情,必须专心观演,否则会错过很多信息。还有戏份不多的时太太,主要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编剧并不急于输出自己的观念或者上价值,有些台词被演员演绎得很风趣,所以场下经常听到爆笑声。话剧九人的《四张机》也是类似的设计。三个教授评判四份卷子,讨论录取谁,也是不同的性格,一个偏好传统古文,一个认同西学,还有一个性格随和居中调和。但九人的话剧有个问题,信息量太大,留白太少,编剧急于输出观点和上价值,看得比较累。而《蒋公的面子》,最后也没说他们到底去没去饭局,因为——不重要!

水秧王朝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
- 法律需要不断进化
- 走上街头就不要回去了
- 《初步举证》碎碎念 (1人喜欢)
- 四刷《哪吒2》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