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初体验
20240526
(部分节选自《控糖革命》书评)
近期我要减重,因为上班时间不固定,加上早醒,于是就在上午的6点到7点间,沿着河道快走大约1小时10分钟。过往减肥运动都是听歌,边听边构思自己近期的一些工作和生活感悟。但不晓得是不是睡眠不足的缘故,变笨了,脑中没有那么活跃的思维,以至于听歌变成了一种对时间的浪费,心疼时间,于是决定听书。
因为当下看的是《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教科书性质的书籍,更加适宜坐下来阅读文字,于是要重新找一本书,选择这本书纯属偶然,主要是近期在减脂,加上前阵子微信读书有推荐这本书(刚看了下,近一周已经是社科排行榜第一名了)。
每天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陆陆续续花了4天多点听完了《控糖革命》(之前也读了几天,每天就几分钟那种,所以总阅读时间体现出11天的样子)。这本书算是我第一次真正使用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看”完的一本书。
正是这个经历,让我对“听书”有了很大的改观,开始重新审视“读”书的多种途径——眼睛看固然是,耳朵听又何尝不是。正如文字是载体,视频亦是。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结合自己的生活场景最大化阅读效率,比总是等到一个“适宜”读书的时刻更加有效——有的时候,因为工作忙、因为累、因为家务等等,连着好一段时间可能都没有坐下来的时候,或者好不容易有了时间,却只想倒头就睡,然后连着十天半个月没有打开过一本书。比如时不时的搁置,连续阅读的意义更大。更何况,每一天我都期待有新知识的摄入,比起网上的零星碎片,显然成体系的书籍对我的吸引更大,但因为缺乏“适宜”的读书时光,迟迟不能打开手上的书籍,会让我心中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直至临近崩溃,进而会对无尽的工作和家务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往往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于整个人生来说,无疑是低效的。
在听完这本书之后,我又重新选了一本外交官衣橱的书——非重脑力书籍,应该也适合。事实上,听了一天之后我就放弃了。原因很简单,虽然文字内容简单,但我在锻炼时确实对听别人讲什么服饰打扮没啥兴趣,同时一些文字提到的图片也让我总想掏出手机来看一看——而这在锻炼时是极其不便的。
由此,我对照着第一次听书体验良好的《控糖革命》,寻找下一本书,最后在书架的社科分类里找到了《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如今已经听了三天了,感受良好。这本书和《控糖革命》一样,是让我专门花时间去“看”会觉得效率太低(因为有太多更经典的好书等着我去看呢),但顺带听一听倒也不错的那种。
简单归纳了一下,就目前而言,锻炼时适宜听的书主要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浅显易懂(因为复杂的需要深度思考甚至前后翻阅的,更适合用眼睛看,甚至要用纸质书来实现多屏,而听的书必须满足“不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划线”这一最基本的要求,最好是流水般听过就能大致get到);
2.社科类或传记类(不会太无趣,又是我感兴趣的领域)。
喏,这是我结合自身情况做出的限制。第一点算是通用(但指不定有人过耳不忘,便也不用受此限制了),第二点则完全是个人喜好了。
也正是因为听书,突然对国内外的教育又有了一点思考(之前也有过,但没有专门记下来),那就是重复叙述。网上有种说法,大意是国外的很多书籍都有个毛病,就是明明一句话可以讲完的事情,要花一整本书去说。以前我也认同这种说法,但经历过这次听书,加上近些年的一些阅读积淀,发现事实未必如此——学习本就是重复未知直至将其变为已知(纳入自身知识体系),而“车轱辘话反复说”就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复”——我们总说我们国内的孩子基础知识扎实,但到了顶尖领域却不如国外教育体系下培育出来的孩子,可能症结就在于此。我们从小被“灌输”知识,不问源头只要记住得出的公理,靠记忆强行记住并用来解答固定题型的题目,我们记住了许多“基础”知识,但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了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答题模板的人类未知领域时,我们的孩子往往是茫然失措的,因为他们习惯于既定的道路,整个学习生涯中极少有人循循善诱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归已知,而是直接给果实,“这是苹果(有用的知识),记住它”,可一棵果树从何而来如何演变,我们是不清楚的。
喏,因为听书,让我体会到了“车轱辘话”的妙处。毕竟听嘛,有时一个走神就漏掉了,但在后面马上又会得到一遍重复,这让我很安心。且对于新学到的内容,在一段时间内不断重复阐述,也有助于理解和内化。
以上,是听书的初体验,记录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