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研读小组5月26日举行第九十三次研读活动

2024年5月26日11:30-17:00,质性研究研读小组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举行第九十三次研读活动。本次活动也是质性研究研读小组成立九周年纪念活动。
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汉和北京科技大学讲师李岩共同组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赵玉峰担任文献导读人,张汉担任专题发言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兆源担任点评人。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原珂和讲师吴诗尧,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丰台运输管理分局陈剑怡,中咨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王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常多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潘子阳、赵阔,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邢宇宙,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讲师马冉,中国政法大学讲师陆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讲师张勇杰,北京中评正信资产评估公司副总经理邵唯实,天津大学讲师马韶君,天津大学博士生李曌、马小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王海宇。以线上方式参加研读活动的还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孙权、成君琦、黄雄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讲师聂召英,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郭施宏。
在文献导读环节,赵玉峰导读了约翰·吉尔林(John Gerring)所著的Case Study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一书中的第8章“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odes of analysis”。本章是全书中最长的一章,内容主要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底层逻辑,以及定性调查的标准和经验准则等内容。定性分析的因果推断最容易引起争议,每一个观察结果都有质的不同,是不可比、数不清、总数不确定的观察。定性研究中观察的数量与该研究的有用性或真实性没有直接关系。经验准则具体包括资料的使用、假设和理论的识别、假设出现之后需要广泛寻找竞争性解释、可检验的假设、反事实思维实验、时间性、背景假设等。事实上,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定量观察往往始于定性观察。在随后的讨论环节,研读活动参与成员围绕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之间的张力、不同方法论的广泛学习和有机结合、研究方法针对于解决实际研究问题的应用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在专题发言环节,张汉分享了题为《领导权视阈中的发展中国家军政关系:对埃及、土耳其和伊朗的比较历史分析》的论文,旨在说明运用比较历史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政治学/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方式。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写作过程,提出对各种差异现象的解释是质性研究的独特优势,导论部分要写明研究问题,并且问题是有逻辑的、环环相扣的,在理论框架中,文献回顾要服务于自己的研究任务,尽管比较历史分析需要运用大量的史料,但不能流于历史叙事,仍需要提出社会科学的结构叙事,并且要有比较视野和对时间性的关注。随后,本篇论文的合作者吴诗尧进行了补充发言,比较了政治学与区域国别学之间的研究范式差异。


陈兆源在点评时提出,论文写作要超越“讲故事”的层面,进一步挖掘逻辑机理,并从研究问题、文献梳理与对话、分析框架中的具体内容安排以及内生性问题、理论解释中结构与偶然性的关系、案例选取中最大相似案例与最大差异案例各自的优劣势、案例资料与理论论述之间的写作顺序等方面,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点评。在随后的讨论环节,研读活动参与成员围绕案例资料呈现的方式、研究内容的聚焦、案例中国际因素的作用、其他可能案例的选取、案例国家的若干具体情况、社会科学与历史学的差异性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在研读小组周年总结环节,张汉向小组成员展示了小组自建立以来的研读活动组织情况、成员分布情况、经费情况等,研读活动参与成员交流了各自参与研读活动的体会和收获。现场参与研读活动的成员合影留念,本次研读活动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徐子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