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前的全球旅行家——杨宇震
前不久翻民国期刊,看到一篇报道:
“伦敦通讯:中国军校学生陈尚英于一九二九年十九岁时离其祖国,赴秘鲁省视父墓,因携资无多,故旅途辄步行,经日本、北美、南美,而于一九三一年抵其父墓。陈于是时忽发周游世界之壮志,乃继续跋涉,而抵英伦。计已穿破靴鞋五十双,步行一万五千哩矣。且曾经过玻璃维亚与巴拉圭两国之战线,倍历艰险。陈氏希望于三年内抵广州故乡。”(《旅行杂志》1934年10月第八卷第十号《穿破靴鞋五十双》)

我惊诧:大约100年前他已在穷游世界?!我试图找到更多关于陈尚英的资料,可惜无果。又试图查找同期类似的人物,果然,查到浙江湖州人潘德明。潘君1930年6月底开始周游世界,旅途中见过泰戈尔、圣雄甘地、尼赫鲁、希特勒、法国总统、英国首相、美国总统……他的事迹被不少文章提及,还有两集纪录片。由于看不到最重要的一手资料,比如他旅途中寄回的家书、自制的《名人留墨集》等,对其事迹我不作赘述。我要来介绍另一位现在几乎不被提及的华人旅行家——杨宇震。与潘君相比,他留下的资料不多,可能不似潘君那般被各国礼遇,但是他周游之壮举早于潘君,令我钦佩。

我是在《旅行月刊》1930年9月第五卷第8期上觅得杨宇震君的:“杨君宇震原籍粤省,生长印度,少壮游学欧洲,怀抱大志,做徒步旅行全球之举,足迹几达十万里,洵步行之健儿,亦难能之旅行家也,爰志数语以示景仰。友声旅行团上海总部识。”

我检索其名,所获不多,且时间集中在1930年8、9月间。是年8月13日,杨君拜访谭延闿,据《谭延闿日记》载:“展堂忽介绍杨宇震,生长印度之粤人,通英、德语,夸夸其谈,欲组织游历团,周游宣传中国大同之学。请介绍古文官、王外部,为之做书。终乃借钱,正色拒之而去,此新秋风客也。”(转引自王中秀、曾迎三编著《曾熙年谱长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第801页)谭延闿,湖南人,时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展堂即胡汉民,广东番禺人,时任国民党立法院院长、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古文官乃古应芬,广东梅县人,时任国民党文官长。王外部乃王正廷,浙江宁波人,时任外交部长。王外部颇热心于体育事业,1922年当选中国第一位“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是“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核心人物,曾担任该会名誉会长。

杨宇震因何机缘与高官胡汉民取得联系,不得而知,或许有同为粤人的因素吧,不过二人应该并非好友,不然胡氏当携其同往谭府。大概因为谭氏家境富足且身居高位,胡氏便介绍杨宇震前来拜访;杨氏请谭氏作荐书,将自己引见给古、王两位要员,还想求助川资。初次接触,便是“既要又要”,谭氏目之为“新秋风客”,“正色拒之”也属正常。可惜古、王二人同期并无日记,不知杨宇震是否前去拜访二人。
同月,释体参、释悲观、释湛然、释明慧四人组成中华佛徒旅行团,在上海整装待发,欲游历印度。24日,友声旅行团、东方图书出版社及世界佛教居士林在沪西觉园为四人饯行。其间邀请林竟、杨宇震、魏觉钟三位“旅行家”参加并发言。(《时事新报》(上海)1930年8月24日《公饯佛徒南行》、《民国日报》1930年8月24日《公饯佛徒南行》、26日《欢宴佛徒旅行团》)其中杨宇震演讲主旨如下:
“诸君这次到印度去,我有两点盼望。一是盼望诸君要学甘地自劳自作、自□自食的精神;二是盼望诸君要学甘地爱人爱国、和平奋斗的主义。他日归国,将此精神与主义发扬于中国。更□人们治天下的心,改变为平天下的心云云。”“我□自西北归来,……身无尺寸之覆,日有斗升之忧……夫以社会生活苦痛发生,至今已数千余年,岂祗上海一地为然。抱改革之热诚志士想上海当不次于他埠,惟连年国基未定,□不独影响其他社会,即贵团亦倍历艰苦之奋斗而生存。凡此如明旅行之兴趣与精神,以后则发皇之伟大,实较其他之国际诸团体为更超迈。盖旅行愈广,所见愈多,对于社会理解愈深,结识愈多,团结乃愈固。将来推大范围及于世界,则世界大同有厚望焉。则今日所有社会痛苦,自归解除。”“目前我计以卅年之光阴,遍历大地,遍结各民族精英,以图合作。盖我国科学后进,水陆空皆少设备,不然十年可耳。且各国视我华民,不无歧异,岂知今后之天下,舍我中华健儿,固不能进跻大同也。”(《中华佛徒旅行团出发特刊附西康留学佛教纪事》)
“身无尺寸之覆,日有斗升之忧”,才有向谭延闿借钱一出吧?“盖旅行愈广,所见愈多,对于社会理解愈深,结识愈多,团结乃愈固。将来推大范围及于世界,则世界大同有厚望焉。”这话在8月13日也对谭延闿说过吧?
次月下旬,杨宇震经过无锡,被无锡美术专科学校邀请演讲。《新无锡》1930年9月24日《游历家杨宇震在美专演讲》报道:
“环游世界之杨宇震君,曾在法俄各国留学有年,此次回国考察本国各地文化教育。昨日由京来锡,特往西水关美术专科学校参观,当由该校教职员学生竭诚欢迎,并请杨君举行演讲。大致谓目下国人对于政治全属妄动,而对于各种主义,又无澈底研究,以故人心散漫,国势日衰。我们艺术家,应一心发扬艺术,不应为政治力量所诱惑,当以动的力量,来表现艺术成绩,而适合时代的需要云云。”
在1930年8月出版的第49期《良友》杂志上,我找到了杨宇震君更清晰的画像,由时年26岁的蒋兆和所绘,画像下方有徐悲鸿的亲笔题词:
“杨君宇震少有环游世界之志,所至出示中国文物名胜古迹。攻玉他山,发扬国光。今计行程已及十万里。兹又将远行,特志数语介绍于国内外友人,于杨君到达之时妥为招待。昌胜感祷。徐悲鸿。”

照片上有英文签名,我试图检索,无所得。据此题词,杨宇震君又将远行矣!
(本文首载于公众号“哑然诗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