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翻译笔记【2】
4 放下才能打开的火车窗
5 一个词囊括三个动作
【原文】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基于本文的解析,与笔者已出版的译本略有出入
这句的难点在于:理解“放下的车窗”为什么打开了?否则原文的逻辑便无法成立。
4 ガラス窓を落とした
把玻璃车窗放下
原文「窓を落とした」意为“放下车窗”。
以我们对火车(非汽车)车窗构造的普遍印象,这窗户应该是关上了,可下文紧接着却是寒气涌入车厢。
译法一:打开车窗
就前后文逻辑来看,车窗的确已被打开,因此,大多数译本舍弃了可能导致理解矛盾或混乱的原文动作“放下”,拐了个弯,转译为“打开车窗”。
这当然不能算错误,可有没有损失一些原文的意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探明,为什么车窗放下后便打开了?
如果是爱好火车,或者略懂门窗结构的读者,想必当即就能会意:这种火车车窗的结构较为特殊,和我们现在,甚至近几十年常见的都不太一样。
它是从上往下拉开的。
在《雪国》成书距今近百年的昭和初期,当时日本的火车车窗多为“下降式车窗”,是从上往下拉开的。如下图所示

信息来源:《電車の車体構造って何!?その2》https://www.tawatawa.com/denshanani/page019.html
这种车窗的下半部分窗框(上图绿色部分,用来容纳拉下来的玻璃窗)隐藏在车体内,下雨时容易渗进雨水,导致车体朽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便逐渐被淘汰了。
再回到翻译的处理上来。
直接译为“打开车窗”,读者便无从猜想,并知道这类车窗的背景信息了。
这种猜想有什么意义吗?
译法二:放下车窗
现在的读者读到的译文如果是:
斜对面的姑娘站起身,过来把岛村跟前的玻璃车窗放下。冰雪的寒气涌进了车厢。
免不了一阵纳闷,然后猜想:那大概是辆老式火车。
读者的这种猜想,意义在于:它提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进而联想起那个年代人们的处境和思想观念。
《雪国》中从未明确指出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却通过无数的动作和生活细节,布下了与当下时间有关的线索。
放下而打开的车窗自然也是线索之一。
读者凭借这一个个线索,一个陌生的世界渐渐显出真实,理解才丰富、生动起来。
【原文】
【参考译文】
这一句中,大多数译本都遗漏了原文的「いっぱい」,这是个无足轻重的词吗?
5 娘は窓いっぱいに乗り出して
姑娘探身挤出窗外
「いっぱい」指一种充满的状态,与「窓」(窗)结合,即窗户被填满了。
姑娘探出的身子把车窗都占满了,暗示着她的急切。
如果漏译,就会变成:
“姑娘探身窗外(高慧勤版)”
或者“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叶渭渠版)”
是的,这层意思即使不译,也不大影响人物的动作逻辑。
但人物当下的情态也随之减弱了。
译法一:姑娘探身出车窗,把个窗子都填满了
该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全部意思,唯一的缺点,是不如原文的句式简洁。
而这里句式的简洁是有必要的。
因为这姑娘正在找人,多少有些心急,心理节奏又往往通过语言节奏体现出来。
如果分句,甚至用词过多,节奏便随之变慢,会弱化人物的焦虑感,使心理状态的表达不够准确。
但是,要在一个句子里囊括“探出车窗”和“填满车窗”,却并不容易。
一个单句(并非有连接词组成的复合句),容量极有限。
句中的动作要么是同类的,比如“我打骂他”
要么是先后的,比如“我打哭他”,或者“沙子填满车窗”
且试着把“探出”和“填满”放在一个句子里:
姑娘身子探出填满车窗
或者取关键词,姑娘身子出满车窗
统统不成意思。
为什么?
原因在于:
只有注入,才能满。“出”是不会“满”的。
原文中,身子(垂直)探出车窗的同时,一部分身体也在(水平)填入车窗,所以才会满。
换言之,出和满的先后关系,完整路径是:探出,填入,窗满(出,入,满)。
但如此一来,动作太多,便超出了一个单句所能负载的容量。
可行的办法是:合并词意。用一个动作,表达多个动作。
译法二:姑娘挤出窗外/姑娘探身挤出窗外
挤,一个使人感到逼仄的动作。
“挤出窗”,说明穿过窗时,窗便被占满了。
挤出,一个词,就囊括了“出”和“满”,以及二者间暗含的“入”
如果要和下文寻人的行为联系得更密切,则可以加个“探(身)”,人物情态便更饱满了。
(未完待续)
-
对照阅读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28 20: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