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在冬天抑郁了,我们春天再见
秋末冬初是抑郁高发的季节。
医学上把这一类的抑郁叫作伴季节性模式,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季节性心境障碍”。
它是抑郁症的一种亚型,在高纬度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推测跟日照时间有关。
比如美国的数据表明,在阿拉斯加的发病率是在佛罗里达发病率的7倍。
有理由推测我国东北和海南的数字对比与此也差不多。
所以每年一到秋叶凋零,很多人就心情寥落,出现季节性的抑郁。

我喜欢季节性这个说法。
它同时就在暗示,等到春回大地、阳光普照的日子,情况就会随之好转。
那么现在就可以不用当自己在生病,只当是过冬。
对待健康的态度很奇妙。
有时候必须警醒,防微杜渐,也有些情况要放松,不要一出现异常就看成一种病,小题大做。
有时泰然处之更有利于康复。
《黄帝内经》讲顺应天时,“冬主收藏”。
我对这句话理解得不深,但总归是把季节作为一个重要变量提出来。
人在不同季节生理水平不一样,做的事也不一样。
我们的活动量减少,睡眠时间变长,无心工作,不想见人,都是顺应天时。

作为心理咨询师,讲这些话似乎有点奇怪,不强调如何规避抑郁,却在安慰那些正受抑郁所困的人,让他们知道“不打紧”。
我认为这些安慰也很重要,反正再小心还是会中招,倒不如心安理得地认为是季节的问题,冬天就会遇上这些糟心事,“不是我的错”。
抑郁来了就来了,也就一个冬天。
在看到抑郁的时候,别忘了看到变化本身。
传统的心理咨询一般是每周见面一次,我现在也会尝试长一点的间隔。
有些来访者,每周谈的话题都差不多,我就会约他们两三周之后再见,甚至几个月后再见。
我甚至会让来访者过一年再来。
今天谈完了,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再见。
来访者就会展开对未来一年的思考。
他不需要考虑自己的一生怎么过,只要考虑一年就好。
我会问他:一年之后你会在哪里?那时候你的问题怎么样了?人们一下子就能看到很多变化。

有时我们被困在微小的变化里。
这周见了,下周再见,谈的就只能是“问题有没有好一点儿”,对方就会说“还那样”。
今天吵架,明天吵架,下周也吵架。
好,那就明年再见,你们应该不会整整吵上一年吧?
但我最喜欢的工作节奏还是季节,我会说:“春天再见。”
大多数人容易看到的时间尺度也是季节。
几个月,一抬腿仿佛就能迈过去,但什么又不一样了。
现在是北风如刀的季节,是难得晒到太阳的季节,是抑郁的季节。
等吧,等几个月,又是一个春天。
我们强调病,强调症状,强调风险,强调缺陷,而我们很少强调季节。
小孩子都知道,落下的叶子会长出来,雪会化,冰会消。
即使同一个事物,在冬天和春天看上去也不一样。
虽然是一个常识,但是加入这个视角,再看问题就会全面一些。

当有声音提醒你“当心秋冬季抑郁”时,你就会关注“抑郁”。
你必须保持小心,好像一旦被缠上一生就完了。
别忘了,这只是一个季节,远远不足以定义你。
人有漫长的一生,而心情总在起起落落。
就算有点什么症状,都不是大问题。
抑郁发作会有一段时间,幸好也只有一段时间。
治疗要考虑的只是在这段时间过得好一点,而不见得非要药到病除。
后者当然更理想,但前者更容易实现。

(本文摘自《意林》杂志 《意林》 | 意林杂志订阅_杂志铺:杂志折扣订阅网 (zazhip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