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苏联秘密机构毒剂研究室
创建时间:1921年
研究类别:机密
研究领域:杀人毒剂
苏联秘密机构毒剂研究室(poison laboratory of the Soviet secret services)又名“研究室1”(Laboratory 1)“研究室2”(Laboratory 12)或者“密室”(Kamera,即‘the cell’),是苏联秘密警察机构下属的秘密研究开发设施。在苏联解体之前,该研究室负责生产、测试毒剂,据称,俄罗斯政府在1990年代末期重新启用了该设施。
“米特罗欣档案”(Mitrokhin archive)中提及过该研究室及其活动。
年表
· 1921年:苏维埃秘密机构设立首个毒剂研究室,代号“特别办公室”。据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Pavel Sudoplatov)称,该研究室由契卡负责运营,负责人是医学教授Ignatii Kazakov。
· 1926年:研究室被置于国家政治保卫总局(OGPU)主席维亚切斯拉夫·缅任斯基(Vyacheslav Menzhinsky)的一个副手亨里希·雅戈达(Genrikh Yagoda)的监管之下,后者在前者于1934年死后出任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人民委员(即部长)。
· 1939年2月20日:研究室被更名为“研究室1”,由格雷戈里·迈拉诺夫斯基(Grigory Mairanovsky)主管。1939-1953年3月期间,研究室处在NKVD部长贝利亚与其副手弗谢沃洛德·梅尔库洛夫(Vsevolod Merkulov)的直接监管之下。美国共产党人、苏联秘密警察间谍以赛亚·奥金斯(Isaiah Oggins)就是在上述时间段里被研究室研发的毒剂杀害的。
· 1953年3月14日:研究室更名为“研究室12”。V. Naumov被任命为新一任主管。贝利亚和梅尔库洛夫在斯大林死后均被处决。而NKVD对研究室的直接监督者苏多普拉托夫则被判处长期监禁。
· 1978:研究室扩大为“中央特殊技术调查研究所”(Central Investigation Institute for Special Technology),隶属于克格勃第一总局(First Chief Directorate)。
· 1991年之后:隶属于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СВР РФ/ SVR RF,总部位于莫斯科附近的亚西尼沃[Yasenevo])的几个研究室曾负责“为在西方的秘密行动制造生物及毒素武器”。
人体实验
迈拉诺夫斯基和同事们曾在来自古拉格的犯人们身上测试过各种致命毒剂,包括芥子毒气、蓖麻毒蛋白(ricin)、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箭毒(curare)以及氰化物等等。进行这些人体实验的目的是找出一种无味无臭、在验尸时检测不出来的化学制剂。参与测试的各种毒剂被伪装成“药物”,让犯人随一餐饭或一杯饮摄入体内。
最终,他们研发出了满足预期标准的调剂,称之为“C-2”或“K-2”(氯化碳胺胆碱[carbylamine choline chloride])。目击者曾留下证词,称摄入这种毒剂的犯人会经历身体变化,比如身高快速下降,之后的反应则平静、无声,最终在15分钟之内死亡。为更全面地了解每种毒剂的效果,迈拉诺夫斯基刻意将处在各种身体条件下、各个年龄段的人带入研究室。
Mikhail Filimonov曾表示,苏多普拉托夫和纳乌姆·伊廷贡(Nahum Eitingon)只会在一种专业装备(即毒剂)完成人体实验后才会对其给予批准。梅尔库洛夫则称这些实验得到了NKVD部长贝利亚的授权许可。斯大林死后,贝利亚于1953年8月28日被捕,称“我曾命令迈拉诺夫斯基在那些被判处极刑的人身上进行试验,但这并非我的主意”。
除人体实验外,迈拉诺夫斯基还曾在苏多普拉托夫的监督下亲自用毒剂处决犯人。
著名受害者
· 1930年:俄罗斯全军联盟(Russian All-Military Union)领袖、将军亚历山大·库捷波夫(Alexander Kutepov)在巴黎被下毒、绑架,最终因摄入毒药过量而心脏病发身亡。
· 1936年:阿布哈兹共产党领袖涅斯托尔·拉科巴(Nestor Lakoba)
· 1937年:俄罗斯全军联盟领袖、俄国白军领袖之一、俄国将军叶夫根尼·米勒(Yevgeny Miller)在巴黎被下毒、绑架,之后在俄国被处决。
· 1938年2月17日:苏联情报军官阿布拉姆·斯卢茨基(Abram Slutsky)
· 1940年:俄罗斯著名生物学家尼古拉·科尔佐夫(Nikolai Koltsov)
· 1947年:以赛亚·奥金斯被带入研究室1(即所谓的‘密室’),迈拉诺夫斯基对其注射箭毒,受害者在10至15分钟内死亡。
· 1947年:乌克兰天主教会大主教特奥多·罗姆扎(Theodore Romzha)在被实为国家安全部特工的医疗护士注射箭毒(毒剂由迈拉诺夫斯基提供)后身亡。
· 1971年:诺贝尔奖得主、持不同政见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被下毒,经调查,毒剂为蓖麻毒蛋白,索尔仁尼琴活了下来。
· 1978年:保加利亚持不同政见作家格奥尔基·马尔科夫(Georgi Markov)在伦敦遇刺身亡。刺客使用了一把雨伞形枪,射出一枚带有蓖麻毒蛋白的微小弹丸。刺杀所用的装备出自毒剂研究室。在探索频道的一期关于间谍装备插图书《The Ultimate Spy》的电视节目中,作者、间谍历史学家H. Keith Melton指出,保加利亚秘密警察(Committee for State Security)决定杀掉马尔科夫后,来自研究室的克格勃专家们给前者提供了两种选择(都是克格勃的工具):有毒局部明胶,抹到马尔科夫身上;或者用工具对目标射出有毒弹丸。
· 1979年:阿富汗第二任总统哈菲佐拉·阿明(Hafizullah Amin)于12月13日遭遇毒剂刺杀。克格勃第8部门将特工Mitalin Talybov(代号‘SABIR’)安插进了阿明的总统官邸,Talybov伪装成了厨师。但阿明似乎预知到自己会被下毒,于是换掉了食物和饮品,最后他的女婿在吃了有毒食物后患重病,讽刺的是,后者后来被空运到莫斯科,入院治疗。
疑似受害者
· 俄罗斯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马克斯·佩什科夫(Max Peshkov)。1938年的第三次莫斯科审判(即‘右派-托派反苏联盟审判’[Case of the Anti-Soviet "Bloc of Rightists and Trotskyites]或‘二十一人审判’[Trial of the Twenty-One])期间,雅戈达承认自己下令毒杀高尔基父子,而且毒杀自己的副手叶若夫(也是他职位的后继者)未遂。后来,毒杀叶若夫未遂一事被官方认定为子虚乌有,但莫洛托夫一直相信对雅戈达投毒的指控是正确的。在后来的年月里,苏联当局从未给雅戈达恢复名誉。
· 苏联领袖斯大林。俄国史学家安东·安东诺夫-奥夫辛科(Anton Antonov-Ovseenko)以及爱德华·拉德金斯基(Edvard Radzinsky)认为,斯大林是被NKVD部长贝利亚派人毒死的,依据是一位前斯大林警卫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证词以及大量间接证据。1953年,斯大林正计划着将莫洛托夫等党政高层人员解职、处决。据拉德金斯基称,直接毒杀斯大林的是一个叫Khrustalev的高级警卫员,而斯大林之女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在回忆录中曾稍稍提到过这人。
·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Georgi Dimitrov),保加利亚首位共产主义领导人,于1949年突然患病,之后死在莫斯科的一家医院。部分史学家称,是斯大林下令毒杀季米特洛夫的,部分原因在于后者支持建立设想中的巴尔干联邦(Balkan Federation)。
· 尼古拉·霍赫洛夫(Nikolai Khokhlov),克格勃叛逃者,于1957年在法兰克福遭铊毒杀,但活了下来。
未执行计划
· 刺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铁托。1940年代末,研究室制造出一种粉末状鼠疫病毒,装载小型容器中,而行刺者事先已接种抗鼠疫疫苗。该装置原本要用在铁托身上,但苏联国家安全部(MGB)特工Iosif Grigulevich(曾组织过对托洛茨基别墅的袭击行动)在接到刺杀铁托命令后,斯大林暴毙,之后就被召回了。
参考资料
· PETLIURA, KONOVALETS, BANDERA - Three Leaders of Ukrainian Liberation Movement murdered by the Order of Moscow. Ukrainian Publishers Limited. 237, Liverpool Road, London, United Kingdom. 1962. (audiobook).
· Ken Alibek and S. Handelman. Biohazard: The Chilling True Story of the Largest Covert Biological Weapons Program in the World - Told from Inside by the Man Who Ran it. 1999. Delta (2000) ISBN 0-385-33496-6 [1]
· Vadim J. Birstein. The Perversion Of Knowledge: The True Story of Soviet Science. Westview Press (2004) ISBN 0-8133-4280-5.
· Vasili Mitrokhin and Christopher Andrew, The World Was Going Our Way: The KGB and the Battle for the Third World, Basic Books (2005) hardcover, 677 pages ISBN 0-465-00311-7
· The Laboratory 12 poison plot, by Martin Sixsmith, The Sunday Times, April 8, 2007
· The KGB's Poison Factory, by Boris Volodarsky, Wall Street Journal, 7 April 2005
· History of Soviet poisonings (Russian) by Boris Sokolov grani.ru
· Organic poison (Russian) by Vladimir Abarinov, grani.ru
· Boris Volodarsky, The KGB’s Poison Factory: From Lenin to Litvinenko (London: Frontline Books, 2009) ISBN 1-84832-542-8
· Boris Volodarsky, Assassins: The KGB's Poison Factory 10 Years On (London: Frontline Books, 2019) ISBN 978-1-52673-392-4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