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成败,释怀即可
所谓失意,或是目标定的太死,或是路径错了。
目标定的太死,要么很难实现,例如从一贫如洗到成为百万富翁,要么就是目标实现的因素中运气是一个主要因素,例如成为知名影星。在优绩主义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努力,自己可以做成任何事,如果不成功,那么就是自己不努力,不断谴责自己,却忘了有许多成功背后是家族背景,运气,时机等因素叠加作用。其实要避免失望太多很简单:目标是自己可以达到的(是真的可以达到的,譬如考一个律师证,而不是成为知名大律师),其次,这个目标和运气关系不大,凭借一些努力,就能看到成效,而不是必须运气,家族背景加持才能达成,例如想成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父母,经营好婚姻。或者更加清楚地说,就是你这个目标,是普通人(80%的人)努努力,能够够到的,或者只是一个方向,并没有什么必须达到的KPI。
其次,很多人所做的事情,并不能达成他内心的期望,因为他并不明白他的期望。人们总觉得自己想要地位,权力,金钱,爱,或者取得高分,考入985,入职大厂,升职加薪,但是当他们达到时,他们并不开心,或者没有得到,也并不享受追求的过程,因为他们其实并不想要前面列举的那些东西,是那些东西似乎代表的东西构成他们的需要,例如面子背后是被重视,得到群体的认可,对金钱的渴望背后可能是不自信,空虚;成为985是对学历社会的焦虑....一旦他们明了这些,他们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不一定会带着自己去得到自真正想要的:想要孩子努力上进打骂只会起反作用,挣很多钱也不代表女神就会喜欢你,反而她觉得你功利;考上公务员赢得了尊重却发现自己陷入职业倦怠....
人们有时来不及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因为这个社会并没有给他们机会去看清。THANKS TO社交媒体的发达(尤其是90.00后),人们很早就被各种成功,各种荣誉所影响,因为那就是自己要去追求的,却不问自己到底需不需要。或者说,人们的真实需求,在现代社会,比那些显而易见的目标更难实现,例如真实的感情,被淹没在“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呼声中,变得很难得到...资本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从来没打算允许人们去得到那些他们本来该得到的东西:关心,理解,尊重,因为如果人们追求这些,就没有那么多人愿意全心全意为资本卖命。
但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问问自己,自己的真实渴望,是金钱,还是什么自己都忘记的,难以启齿的动机?那些动机其实并不可耻,是社会,让人们觉得那些动机不值得一提。
但是,即便明白了自己的真实需要,并能尽力,仍然不一定能得到,所以,无论成败,释怀即可,没有什么是你必须,也必然可以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