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苏菲的世界》
我确实没想到这本书居然是一本哲学史,我也没想到这么书的构思这么精巧,我简直读出了盗梦空间的味道。我最近有个结论,就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还被大家公认为经典的书确实都有过人之处,就像这本苏菲的世界,就完全不会让你失望。
我就这么简单记几句吧,如果再多说几句的话,就是,从我驳杂地阅读历程中来看,这本书确实不失为一本条理清晰地西方哲学史书籍,当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过不少西方哲学之后,也许这本可以帮你把你采撷的珍珠串起来,让你的思维更进一步。
就这样,马上要儿童节了,开心吗~~~///(^v^)\\\~~~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134个笔记
点评
- 2024/05/02 认为好看
- 第三章 致亲爱的中国读者
- 时间是什么?首先是个体层面,接着是家庭层面,再然后是文化和文学层面。同时也离不开地质层面,我们是从3.5亿年前爬出海洋的四足动物演化而来的。最后,是宇宙层面:我们的宇宙已经137亿年了。
第一十一章 哲学家的课题
- 不过话说回来,要理解一件事物总是要费一些力气的。你的朋友如果有人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样样精通的话,我相信你也不会很欣赏她。
第一十七章 雅典的哲学
- 你怎么想呢?苏菲。如果你一直做一些自己深知不对的事,你还会活得很快乐吗?有很多人撒谎、舞弊、中伤别人,而他们本身也深深明白这些行为是不对或不公平的。你想这些人会快乐吗?
第二十章 柏拉图学院
- 苏菲的奶奶曾经说过,她觉得变老的只是自己的身体而已,在内心她一直都还是一个年轻的女孩。
第二十四章 没有天生的概念
- 一个只注重锻炼身体的人所过的生活就像那些只动脑不动手的人一样不平衡。无论偏向哪一个极端,生活方式都会受到扭曲。
-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第三十章 印欧民族
- 耶稣是犹太人,而犹太人属于闪族文化。 希腊人与罗马人则属于印欧文化。
- 所谓印欧民族指的是所有使用印欧语言的民族与文化,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除了那些讲菲诺攸格里克语族语言(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北端的拉普兰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和匈牙利语)或巴斯克语的民族之外。除此之外,印度和伊朗地区的大多数语言也属于印欧语系。
- 大约四千年前,原始的印欧民族住在临近黑海与里海的地区。后来他们陆续向四方迁徙。他们往东南进入伊朗与印度,往西南到达希腊、意大利与西班牙,往西经过中欧,到达法国与英国,往西北进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往北进入东欧与俄罗斯。无论到什么地方,这些印欧民族都努力吸收当地文化,不过在语言和宗教方面还是以印欧语和印欧宗教较占优势。
- 无论是古印度的吠陀经、希腊的哲学或史特卢森(Snorri Sturluson)的神话都是以相近的印欧语言撰写的。但相近的不只是语言而已,因为相近的语言往往导致相近的思想,这是我们为何经常谈到印欧“文化”的缘故。
- 闪族人源自阿拉伯半岛,不过他们后来同样也迁徙到世界各地。两千多年来,这些犹太人一直过着离乡背井的生活。通过基督教与回教,闪族文化(历史与宗教)的影响遍及各地。
- 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编按:Christianity,系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最重要的有四种: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英国圣公会,其中基督教又称新教,是十六世纪宗教革命后才分出来的)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伊斯兰教的圣经《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以闪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一个字和伊斯兰文中的Allah(“阿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语。
- 基督教虽然也是源自闪族文化,但《新约》则是以希腊文撰写,同时,基督教的教义神学成形时,曾受到希腊与拉丁文化的影响,因此当然也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
- 印欧民族乃是多神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
- 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而有趣的是,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太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听哪!以色列”。
- 你也许会想:“可是,基督教会的教堂却到处都是耶稣与上帝的画像呀!”没错,确是如此。不过,这是基督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结果(希腊与俄罗斯等地的希腊正教至今仍不许信徒制作有关圣经故事的雕像)。
- 约公元前一千年时(在希腊哲学诞生很久很久之前)有三位伟大的以色列王。第一位是扫罗王,第二位是大卫王,第三位是所罗门王。当时,所有的以色列子孙已经在这个王国之下团结起来。尤其是大卫王统治时期,以色列在政治、军事与文化上都卓然有成。
- 妇女是最热切信奉基督教的族群之一。
- 就这样,保罗继续他的传教活动。耶稣受难数十年后,雅典、罗马、亚力山卓、以弗所与哥林多等重要的希腊罗马城市都成立了基督教会。在后来的三四百年之间,整个希腊文化地区都成为基督教的世界。
- 耶稣受难后的最初几年中,基督教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非犹太人(外邦人)是否可以成为基督徒?还是一定要先归化为犹太人才可以?又,外邦人——如希腊人——应该遵守十诫吗?保罗认为,外邦人不一定要成为犹太人才可以信奉基督教,因为基督教不只是犹太人的宗教。它的目标在拯救全体世人。上帝与以色列订的“旧约”已经由耶稣代表上帝与人类订的“新约”所取代。
-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第三十六章 失控
- ‘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要更充满了对照鲜明的形式,相形之下,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整体来说,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 从很多方面来说,巴洛克时期的特色是浮华而矫饰的。
- 当时的欧洲可说是烽火遍地。其中最惨烈的是从一六一八年打到一六四八年的‘三十年战争’,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卷入其中。事实上,所谓‘三十年战争’指的是一连串战役,而受害最深的是德国。由于这些战争,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 “生活的象征。我不知道十七世纪的人究竟说过多少次‘人生如戏’之类的话。总之,很多次就是了。现代戏剧——包括各种布景与舞台机关——就是在巴洛克时期诞生的。演戏的人在舞台上创造一种假象,最终目的就是要显示舞台上的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戏剧因此成为整个人生的缩影。它可以告诉人们‘骄者必败’,也可以无情地呈现出人类的软弱。”
- 在整部哲学史上你都可以看到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影踪。不过两者很少像在巴洛克时期这般明显共存。由于受到各种新科学的影响,唯物主义日益盛行。
第四十章 一元论
- 我们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可能会受到政治环境等因素的阻碍,外在的环境可能限制我们,只有在我们能够‘自由’发展本身固有能力时,我们才活得像个自由的人。
第四十四章 休谟
- 有时我妈会叫上帝‘天母’(Godiva)
- 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婴儿与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佛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 孩子还没有成为‘习惯性期待’的奴隶。在你们两个当中,他是比较没有成见的一个。我想,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哲学家,因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正是哲学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小孩子眼中所见到的乃是世界的原貌,他不会再添加任何的东西。”
第五十二章 因果律
- 康德是我们到目前为止谈过的哲学家中唯一曾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人。他是一位哲学教授。
- 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而经验主义者则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从感官而来的。休谟更指出,我们通过感官认知所能获得的结论显然有其限制
- 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康德则认为因果律的存在正是人类理性的特色。正因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因果律是绝对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
- 根据康德的说法,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个是我们必须通过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原料。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类内在的情况,例如我们所感知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空之中,而且符合不变的因果律等。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的形式。
- “所谓‘设准’就是某个无法证实的假设。而所谓‘实践的设准’则是某个为了实践(也就是说,为了人类的道德)而必须假定为真的说法。康德说:‘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 如果人类的脑袋简单得足以让我们了解的话,我们还是会愚笨得无法理解它。
- 根据康德的看法,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
- “康德指出,这套道德法则乃是‘无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five),意思就是这套法则是‘无条件的’、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它也是一项‘命令’,是强迫性的,因此也是绝对权威的。”
- “所以当我做某件事时,我必须确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 因为每一个人本身就是目的。不过,这个原则不只适用于他人,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我们也不可以利用自己,把自己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 当康德描述道德法则时,他所说的正是人类的良心。我们无法证明我们的良心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我们仍然知道它
- 而根据康德的说法,你的行为是否合乎德正取决于你是否出自善意而为之,并不取决于你的行为后果。因此康德的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善意的伦理学。
- 只有我们自己确知我们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
- 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 康德曾经倡议成立“国际联盟”。他在《永久的和平》那篇论文中写道,所有国家都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国际联盟,以确保各国能够和平共处。这篇论文写于一七九五年。过了大约一百二十五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成立了,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所以康德可说是联合国概念之父。康德的主旨是,人的‘实践理性’要求各国脱离制造战争的野蛮状态,并制定契约以维护和平。虽然建立一个国际联盟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我们有责任为世界《永久的和平》而努力。对康德而言,建立这样一个联盟是远程目标。我们几乎可以说那是哲学的终极目标。
第五十六章 黑格尔
- 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相信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
- 他说,任何深入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
- “一百五十年前有很多人为妇女争取权益,但也有许多人激烈反对。今天我们阅读双方的论点时,并不难看出哪一方的意见比较‘有道理’。但不要忘了我们这是后见之明。‘事实证明’那些争取两性平等的人是对的。如果我们在书上读到自己的祖父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一定有很多人会觉得很难为情。”
- 男人为了在社会上争取一席之地,则必须勤练技能、苦心研读
- ‘谷子愈多,磨坊就磨得愈起劲’
- “除了语言之外,我们会有哪一种历史背景也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了。没有人和这类背景之间能有一种‘自由’的关系。因此,那些无法在国家中找到定位的人就是没有历史的人。你也许还记得这种观念也是雅典哲学家的重点。没有人民,固然就没有国家,但如果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人民。”
第五十八章 祁克果
- 莱布尼茨对斯宾诺莎的理想主义哲学的反对就像是祁克果对黑格尔的反对一般。
- 祁克果认为,与其找寻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找寻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他说,找寻‘我心目中的真理’是很重要的。他借此以个人来对抗‘体系’。祁克果认为,黑格尔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他并且如此描述那些教导黑格尔主义的教授:‘当那令人厌烦的教授先生解释生命的玄秘时,他太过专注,以致忘了自己的姓名,也忘了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八分之三段精彩的文章。’
- 佛教的哲学也是以人的存在为起点。从前有一个和尚问佛陀他如何才能更清楚地回答‘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等根本性的问题。佛陀在回答时,将他比喻为一个被毒箭射伤的人。他说,这个受伤的人不会对‘这支箭是什么材料做的’‘它沾了什么样的毒药’或‘它是从哪个方向射来的’这些问题感兴趣。
- 祁克果并说真理是‘主观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想什么、相信什么都无所谓。他的意思是说,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
- 你永远不会知道当你对不起一个人的时候,他是否会原谅你,因此这个问题对你的存在而言是很重要的,这是个你会极度关切的问题。同样的,你也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爱你,你只能相信他爱你或希望他爱你。可是这些事情对你而言,要比‘三角形内各内角的总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更加重要。你在第一次接吻时绝不会去想什么因果律啦、知觉模态啦这类的问题。”
- “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他本人所用的名词是‘阶段’。他把它们称为‘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他用‘阶段’这个名词是为了要强调人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较低的阶段,然后突然跃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同样的阶段。”
- 是否要从美感阶段跃升到道德阶段或宗教阶段,必须是发自个人内心的决定。易卜生在《皮尔金》里面也描绘了这一点。另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大作《罪与罚》这本小说中,也生动地描述了存在的抉择如何必须发自内心的需要与绝望的感受。
- “如此你也许才可以开始活在道德阶段。这个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地做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这种态度有点像是康德的责任道德观,就是人应该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祁克果和康德一样注重人的性情。他认为,重要的不是你认为何者是、何者非,而是你开始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相反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
- “确实可能。祁克果从不认为道德阶段是很圆满的。即使是一个敬业尽责的人,如果一直彻底地过着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的。许多人到了年长之后开始有这种厌倦的感受。有些人就因此重新回到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可是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他们一步就跳进信仰那‘七万英寸的深渊里’。他们选择信仰,而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而就像祁克果所说的,虽然‘跳进上帝张开的双臂’也许是一件很令人害怕的事,但这却是得到救赎唯一的途径。”
第六十六章 存在哲学
-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 她突然想到祁克果,他曾经说过群众最大的特色就是喜欢言不及义地闲扯。这些人是不是还活在美感阶段呢?有没有一件事是对他们的存在有意义的呢?
- 她主要的作品名叫《第二性》
第三十二章 午夜约会
- ,爸爸我有时对一千年来犹太人、基督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纷争感到非常沮丧。我必须时常提醒自己,这三个宗教事实上都是从亚伯拉罕而来的。因此,我想,他们应该都向同一个上帝祷告吧!在这里,该隐与亚伯仍然还未停止互相残杀。
- 一个人紧张时,如果能打破一些禁忌就会觉得自在些。
-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部分著作仍然流传下来,但古罗马帝国却逐渐分裂成三种不同的文化。其中在西欧的是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罗马为首都。在东欧则是希腊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君士坦丁堡后来又改为希腊名‘拜占庭’。因此我们现在一般都将欧洲的中世纪文化分成‘拜占庭的中世纪’与‘罗马天主教的中世纪’。除此之外,北非与中东地区过去也曾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这个地区在中世纪期间发展成为讲阿拉伯语的伊斯兰教文化区。
- 公元六三二年穆罕默德去世后,中东与北非成了伊斯兰教地区。不久后,西班牙也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将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与巴格达视为‘圣城’。从文化史的观点来看,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当时阿拉伯人也占据了古代希腊罗马地区的城市亚力山卓。因此,古希腊科学文明有一大部分为阿拉伯人所继承。在整个中世纪期间,阿拉伯人在数学、化学、天文学与医学等方面都居于领先的地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使用所谓的‘阿拉伯数字’。我们可以说,当时在若干领域中,阿拉伯文化确实是优于基督教文化。”
- 那么你也应该可以了解希腊罗马文化如何分裂成三种文化,并分别在其中存活。这三种文化分别是:西边的罗马天主教文化、东边的东罗马帝国文化与南边的阿拉伯文化。大致上,我们可以说新柏拉图派哲学在西边传承了下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则分别在东边与南边传承了下来。不过,我们可以说,在这三种文化中,每种成分都各有一些。重要的是,在中世纪末期,这三种文化在意大利北部交会融合。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力来自于在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来自于希腊和拜占庭帝国。这时,‘文艺复兴时期’(古代文化的‘再生’)就逐渐开始了。从某个角度来看,古代文化在中世纪期间可说并未消亡。”
- 艾伯特继续说:“在这个时期,西班牙的阿拉伯人所带来的影响开始显现。整个中世纪期间,阿拉伯人维系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后来,从十二世纪末起,阿拉伯学者陆续在各王公贵族的邀请之下抵达意大利北部。许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因此传扬开来,并且被人从希腊文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此举使得人们对于自然科学重新燃起兴趣,并为基督教教义与希腊哲学的关系注入了新生命。在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此时显然又再度受到重视,但是,在哲学方面,人们何时应该听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何时又应该谨守圣经的教诲呢?
第三十四章 梦境
-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 在文艺复兴时期,发掘古代的经卷典籍几乎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活动,学习希腊文也变成时髦的玩意儿。当时的人认为,修习希腊的人文主义有教导与启发的功能,它除了可以使人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之外,也可以发展他们所谓的‘人的特质’。他们认为:‘马生下来就是马,但人要作为一个人,还需要靠后天慢慢地培养。
- 罗盘、火器与印刷术这三大发明,乃是文艺复兴时期所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现象是:自给自足式的经济逐渐转型为货币经济体系。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大家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了信心,这和中世纪时强调人性本恶的观点截然不同。
- 伽利略利用斜面证明的定律,就是:当两股力量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这个物体会循椭圆形的路径移动。”
- 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因此创造了德文的文字。
第三十八章 现代的哲学之父
- 在历经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年代之后,人们开始觉得有必要将现代的思想整理成一套哲学体系。而第一个创立一套重要的哲学体系的人正是笛卡尔。在他之后,又有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柏克莱、休谟和康德等人。
- 古代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体系创立者。中世纪则有圣多玛斯努力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的神学搭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有关自然与科学、上帝与人等问题的思潮汹涌起伏,新旧杂陈。一直到十七世纪,哲学家们才开始尝试整理各种新思想,以综合成一个条理分明的哲学体系。第一位做这种尝试的人就是笛卡尔。他的努力成为后世各种重要哲学研究课题的先驱。他最感兴趣的题目,是我们所拥有的确实知识以及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成为后来一百五十年间哲学家争论的主要内容。
第四十二章 失踪
- 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洛克、柏克莱与休谟,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斯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茨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
第四十八章 生日礼物
- 万物都是一体的,而这个“一体”便是万物所共有的神圣的奥秘。
- 歌德的文字:“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第五十章 真相
- 十八世纪前半叶,欧洲的哲学中心是在英国,十八世纪中期,是在法国,十八世纪末,则是在德国。
- 学校制度开始于中世纪,而教育学则开始于启蒙时代。
- 启蒙时代最大的成就是出版了一套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大规模百科全书。这套书共有二十八册,在一七五一年~一七七二年间出版。当时所有知名的哲学家与文人都参与了编纂工作。他们打出的口号是‘你在这套书中可以查到所有的知识,上自铸造大炮的方法,下至制针
- 的技术’
- “所谓‘自然神论’是指相信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现身。上帝成了一个‘至高的存在’,只通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绝不会通过任何‘超自然’的方式现身。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类似这种‘哲学上帝’的说法。对他而言,上帝乃是‘目的因’或‘最初的推动者’。”
第五十四章 哲学宴会
- 有人说浪漫主义是欧洲人士最后一次对生命的‘共同进路’。这个运动从德国开始,最初是为了反对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过于强调理性的做法。在康德和他那冷静的知性主义成为过去式后,德国的青年仿佛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 文艺复兴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康德有很大的贡献,他在他的美学理论中研究了当我们受到美(例如一幅艺术作品)的感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他认为,当我们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完全沉浸于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比较能够体验到‘物自身’。
- 德国诗人席勒更进一步发挥康德的想法。他说,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像玩游戏一般,而人唯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因为那时他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浪漫主义者相信,唯有艺术才能使我们更接近那‘无以言喻’的经验。有人甚至将艺术家比作上帝。
- “浪漫主义主要兴盛于都市地区。十九世纪的前半叶在德国等许多欧洲地区,都可见到兴盛蓬勃的都市文化。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者都是年轻人,通常是一些并不一定很认真读书的大学生。他们有一种明显的反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有时会称警察或他们的房东为‘庸俗市侩’,或甚至称他们是‘敌人’。”
- “一八〇〇年左右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者都是年轻人。事实上我们可以称浪漫主义运动为欧洲的第一个学生运动。那些浪漫主义者有点像是一百五十年后的嬉皮。”
- “那些活得比较久的人通常到大约三十岁时就不再信仰浪漫主义了,其中有些人后来甚至成为彻头彻尾的中产阶级保守人士。”
- 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向往大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这种向往并不是乡村生活的产物。你可能还记得卢梭首先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但真正使这句口号风行起来的却是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代表人们对启蒙时期哲学家眼中机械化宇宙的反动。有人说浪漫主义骨子里是古老宇宙意识的一种复兴。
- 浪漫主义者宣称不仅斯宾诺莎,连普罗汀和波赫姆、布鲁诺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都可以算是他们的祖师爷。这些思想家的共同特色是他们都在大自然中体验到一种神圣的‘自我’。
- 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哲学家是谢林,生于一七七五年~一八五四年间。他主张将心灵与物质合而为一。他认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灵魂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绝对存在’(Abosolute)(或世界精神)的表现
- 我们厌倦了无休无止地与粗糙的物质世界奋战,因此决定选择另外一个方式,企图拥抱无限。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在那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 “赫德首开风气之先,前往各地采集民谣,将它们称为‘民族之声’。他甚至把民俗故事称为‘民族的母语’。人们也开始在海德堡采集民谣与童话故事。你可能听过格林童话故事。”
- 在当时,民间故事就好像是一种才刚被人发现的、既美味又营养的水果一般,必须赶紧加以采收,因为它们已经开始从枝头掉落了。除了民间故事之外,他们也采集各种民谣、整理挪威的语言,并挖掘异教时代各种古老的神话与传奇冒险故事。欧洲各地的作曲家也开始将民俗音乐写进他们的作品中,以拉近民俗音乐与艺术音乐
- 之间的距离。
- 艺术音乐是由个人(如贝多芬)创作的音乐,民俗音乐则不是由任何人写成的,它来自整个民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无法确知各个民谣发源的时间的缘故。同样的,民俗故事和艺术故事也是不同的。
- 浪漫主义的哲学家将‘世界灵魂’看成是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在梦般的情境下创造了世间的一切。哲学家费希特说,大自然源自一个更高的、无意识的想象力。谢林则明白地说世界‘在上帝之内’。他相信上帝意识到世界的一部分,但是大自然中也有另外一些部分代表上帝不为人知的一面。因为上帝也有他的黑暗面。
第六十章 共产主义
- 一八四一年祁克果到柏林听谢林的讲课时,说不定曾经坐在马克思的旁边。祁克果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苏格拉底的硕士论文。在同一时期,马克思则正在写一篇关于德谟克里特斯和伊壁鸠鲁的博士论文,讨论古代的唯物主义。他们两人就是如此创立他们自己的哲学的。
- 祁克果和马克思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以黑格尔的哲学作为出发点。两人都受到黑格尔思考模式的影响,但两人都不同意他关于‘世界精神’的说法和他的理想主义
- 黑格尔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马克思认为这种说法正好与事实相反。他想证明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精神关系’并不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
- 这是受到当时团体经济结构影响的缘故。古代的生产工作主要是由奴隶来做,所以一般人没有必要去发明一些实用的器物来增进生产力。这个例子显示物质条件如何影响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想。
- 我们也可以把社会的‘基础’分成三个阶层。最‘根本’的一个阶层就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条件’,也就是这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自然条件与资源。我所谓条件指的是气候、原料等因素。这些东西是每一个社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明显决定这个社会的生产种类,同样的,也决定这个社会的性质与它的整体文化。
- ‘生产条件’之外的另一个阶层就是一个社会里的‘生产工具’。在这里马克思指的是设备、工具和机器这些东西。
- 这里我们就要谈到社会基础的下一个阶层,也就是那些拥有生产工具的人。人们分工的方式和财产的分配就是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生产关系’
-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由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现代人的思想、道德尺度和古代封建社会之所以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是偶然的。
- 马克思更进一步强调说: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换句话说,历史所牵涉的主要就是一个谁拥有生产工具的问题。
- 从某个角度说,一个失业的人就是一个空虚的人。黑格尔很早就体认到这点了。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而言,工作是一件具有正面意义的事情,并且与人类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是为别人工作。因此他的劳动对他而言是外在的事物,是不属于他的。工人与做的工作之间有了隔阂,同时与自我也有了隔阂。他与他自己的现实脱节了。马克思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工人被疏离了。”
- 工作原本应是人类光荣的标记,但在当时工人却变成了牛马。
- 在工人们受苦受难、不得温饱的同时,那些中产阶级人士的子女却可以洗一个舒服的澡,然后在温暖、宽敞的客厅中拉着小提琴,或坐在钢琴旁边等着吃有四道菜的晚餐,或者一整天骑马打猎,无所事事。
第六十二章 自然主义
- 我刚才忘了提到马克思一生的最后三十四年是在伦敦度过的。他在一八四九年迁居到那儿,并在一八八三年去世。这段时间达尔文就住在伦敦近郊,在一八八二年去世,在一场隆重盛大的典礼中下葬于西敏寺,成为英国最杰出的人士之一。就这样,马克思和达尔文在人生的旅途上曾经交错。达尔文死后一年,马克思也去世了。当时他的友人恩格斯说:达尔文创立了有机物进化的理论,而马克思则创立了人类历史进化的理论。”
- 从上一世纪中期开始,最流行的几个字眼就是自然、环境、历史、进化与成长。当时马克思已经指出人类的意识形态是社会基础的产物,达尔文则证明人类是生物逐渐演化的结果,而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则发现人们的行动多半是受到‘动物’本能驱策的结果。
- 柏拉图的概念理论主张各种动物都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们是根据永恒的概念或形式造的。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之一。但在达尔文的时代,一些新的发现促使这种传统的观念受到考验。
- “那么地球存在到底有多久了?”“据我们今天所知,应该有四十六亿年了。”
- “我们可以说生命是一个大型的摸彩活动。只有中奖的号码才能被人看见。”“这是什么意思?”“因为那些在生存竞争中失败的人就消失了。在这场摸彩活动中,为地球上每一种动植物逐一抽奖的过程要花上几百万年的时间。至于那些没有中奖的号码则只出现一次,因此现存的各种动植物全部都是这场生命大摸彩活动中的赢家。”“因为只有最好的才能存活。”
- 首先你要了解地球当时的面貌和今天大不相同。由于没有生命,因此大气层里也没有氧气,氧气最初是由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制造的。而没有氧气这件事可说关系重大,因为可能形成DNA的生命细胞是不可能在一个含有氧气的大气层里产生的。
- “因为氧气会造成强烈的反应。像DNA这样的复合分子在还没来得及形成前,它的分子细胞早就被氧化了。”
- “这是我们为什么可以确定现在地球不可能会再有新的生命(包括细菌和病毒)形成的缘故。地球上所有生物存在的时间一定是相当的;大象的家族史和最小的细菌一样悠久。我们几乎可以说一头大象(或一个人)事实上是一群单细胞生物的集合体,因为我们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同样的遗传物质。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是由这些隐藏在每一个小小细胞里面的物质决定的。”
- “生命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在于:虽然所有不同的遗传特征不见得都活跃在每个细胞内,但多细胞动物的细胞还是能够执行它特殊的功能。有些遗传特征(或称基因)是‘活跃的’,有些是‘不活跃的’。一个肝脏细胞所制造的蛋白质和神经细胞或皮肤细胞不同。但这三种细胞都有同样的DNA分子,同样含有决定各个有机体形貌的所有遗传物质。在最初的时候,由于大气层里没有氧气,地球的四周也就没有一层可以保护它的臭氧层。这表示没有东西可以挡住来自宇宙的辐射线。这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辐射线可能有助于第一个复合分子的形成。这类的宇宙辐射线是真正促使地球上各种化学物质开始结合成为一个复杂的巨分子的能量。”
- “我现在要做个总结:所有生命都赖以组成的复合分子要能够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大气层里不能有氧气,二、要受到宇宙辐射线的照射。”
- “在这‘一小摊热热的水’(现代科学家时常称之为‘原始汤’)里,曾经形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巨分子。这个分子有一种很奇妙的特性可以自行分裂成两个一模一样的单位。于是,漫长的进化过程就这样开始了。简单一点说,这个巨分子就是最初的遗传物质,也就是最初的DNA或是第一个活细胞。它不断分裂再分裂,但从一开始,在分裂过程中就不断有变化产生。历经千万年后,这些单细胞的有机体中,有一个突然和一个更复杂的多细胞有机体连接上了。就这样,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了,大气层慢慢有了氧气。这个现象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含氧的大气层使得那些可以用肺呼吸的动物逐渐进化。第二,大气层如今已可以保护各种生命,使他们不致受到宇宙辐射线的伤害。说也奇怪,这种辐射线原本可能是促使第一个细胞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但却也会对所有的生物造成伤害。”
- 达尔文的理论不是正好让我们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吗?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第六十四章 弗洛伊德
- “从前有一只蜈蚣,可以用它那一百只脚跳出非常美妙的舞蹈。每次它跳舞,森林中所有的动物都会跑来观赏。大家对它那美妙的舞姿都印象深刻。可是有一只动物并不喜欢看蜈蚣跳舞,那就是乌龟。”“它大概是嫉妒吧。”“乌龟心想,我要怎样才能阻止蜈蚣跳舞呢?它不能明说它不喜欢看蜈蚣跳舞,也不能说自己跳得比较好,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它想了一个很恶毒的计划。”“什么计划?”“它坐下来写了一封信给蜈蚣,说:‘,伟大的蜈蚣呀,我对你精湛的舞艺真是佩服极了。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跳的。你是不是先举起你的第二十八号左脚再举起你的第三十号右脚?还是你先举起你的第十七号左脚,再举起你的第四十四号右脚?我热切地期待你的回信。崇拜你的乌龟敬上。”“真是鬼话!”“蜈蚣读了信以后,马上开始思索自己是怎么跳的。它到底先举起哪一只脚?然后又举起哪一只脚?你猜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蜈蚣从此不再跳舞了?”“正是如此。这就是理性的思考扼杀想象力的例子。”
- “对。你不认为是这样吗?想象力也许可以创造新的事物,但却不能加以拣选。想象力是不会‘创作’的。一个创作(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创作)乃是想象力和理智(或心灵与思想)之间互相奇妙作用的结果。因为,创造的过程总是会有一些偶然的成分。你必须要先‘放羊’,然后才能‘牧羊’。”
第七十二章 未来的宇宙
- 地球到太阳系最远的一颗星球冥王星的距离大约有五光时。当天文学家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冥王星的时候,事实上他看的是五个小时以前的冥王星。我们也可以说冥王星的画面要花五个小时才能传到这里。
- 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宇宙扩张的现象只可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那就是:在大约一百五十亿年以前,宇宙间所有的物质都集中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由于物质密度极高,再加上重力的作用,使得这些物质温度高得吓人。温度日趋上升的结果,这一团紧密的物质终于爆炸了。我们称这个现象为‘宇宙大爆炸’。”
- 是的。而它扩张的理由正是由于一百多亿年前的这次大爆炸。因此目前宇宙各星球并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宇宙仍然在形成中。它是一次爆炸后的产物。各银河目前仍继续以极高的速度向宇宙的四面飞散。”
- 你我也是在大爆炸时开始,因为宇宙所有的物质整个是一个有机体。在万古之前,所有的物质都聚合成一大块,质量极其紧密,因此即使是小如针头般的一块,也可以重达好几十亿吨。在这样大的重力作用下,这个‘原始原子’爆炸了,就好像某个东西解体一样。所以说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
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321 《堂吉诃德》 (2人喜欢)
- 320 《双城记》 (1人喜欢)
- 319 《巴黎圣母院》
- 318 《嘉莉妹妹》 (1人喜欢)
- 317 《虹》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