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笔下“古贝布”谈起
遗我古贝布
过年去了海南,还正逢苏轼大展,看到了好多苏轼有关文物,真是开心!我看到了一篇东坡写海岛风土人情《和淘拟古九首》有一句“遗我古(吉)贝布,海风今岁寒。”全诗大概是说苏东坡走在集市上,看到一个黎族樵夫卖木柴,俩人想交流却语言不通,樵夫对着东坡唧唧哇哇比划还送了他一匹本地特产古贝布,大概是想让他用来抵御冬天的寒潮,说实在的我亲身体验,海南的寒潮还真是冷。我由此对“古贝布”产生了强烈兴趣,正好海南博物馆关于黎锦、黎布的常展也很详细,我就仔细看了一下,上面说黎布的原料来源特别广,丝、麻和葛、棉甚至树皮和芭蕉都可以,但主要还是用棉,那么具体那种棉呢?然后另一个黎锦展览前言说主要用“海岛棉”,我一查更困惑了,海岛棉原产于中美洲的西印度群岛也因此得名,且它还有个更耳熟能详的名字叫“长绒棉”,我国二十世纪50年代才引入新疆种植,那宋代古贝布就肯定用不上海岛棉,这个棉到底是什么棉?
亚洲棉与海南
后来多亏中国农村网的介绍给我解惑了!是棉花中的亚洲棉!【 亚洲棉,也称中棉,原产于印度次大陆,是最早在亚洲栽培和传播的棉种,在世界上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亚洲棉经印度、缅甸、越南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之后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然后逐渐北上至长江、黄河流域,直至辽河流域,经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长期驯化,产生了类型丰富的地方品种,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
PS:宋代古贝布跟现代黎锦还不能直接划等号,古贝布只是黎锦的前身,现代黎锦当然可以用海岛棉。但谈及古代的古贝布、黎布、黎锦等还依然认为是“木棉”、“海岛棉”而不提“亚洲棉”就是非常可笑的错误了,这点海南博物院和海南多家报纸、官网的许多文本都没有厘清。
古贝词源·木棉、棉花之辨
再来探索 “古(吉)贝”一词的来源,亚洲棉的原产地在印度次大陆,其梵文为 Karpasa,即“栽培棉花”的意思,音译为汉语“古贝”“吉贝”都可,所以古贝布的材料就写在名字里面了,本来就是棉花布的意思。
但是我在期间还走了弯路,我的思维一直在木棉花 (Bombax ceiba L.) 这类大乔木上打转,因为很多古资料和文献都言之凿西南、岭南早就会纺织“木绵”或“木棉”,后来才查到确切的信息,木棉花的种子纤维因其特别光滑、又轻还短韧性不足,是难以纺织的, 只能做纤维填充材料, 也就是拿来做枕芯、被胎是可以的,但单独纺线织布想都不要想。我还查到一种叫“吉贝树” (Ceiba pentandra (L.) Gaertn.)的大乔木,它跟木棉花一个科,原产于热带美洲,但很早就传入东南亚,所以也叫“爪哇木棉”,它的纤维产量比木棉花还要高,但遗憾的是虽以吉贝命名,其纤维性质和木棉花是差不多的同样不能纺织,另,吉贝树的同属姐妹“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 (A.St.-Hil.) Ravenna)花朵粉艳而美丽,已经作为景观树在岭南广泛种植了,它的纤维特性和其它木棉也一样。另附上木棉纤维难以纺织的研究。
分享 | 对于木棉纤维,你了解多少?_性能 (sohu.com)
而造成这两类植物搞混的原因在于,亚洲棉最高能长2–3米,也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俗名也叫树棉或木棉,而且亚洲棉经过中南半岛传入海南的时间特别早,很可能早于秦代,那么古代文献其实是区分不了亚洲棉和木棉花的,因为当时人没有条件拿实物辨认,把木棉花类大乔木也混一起了,还以讹传讹直到今天,真是乌龙!
还查到了另一个好消息,东华大学的教授王府梅女士,攻破了木棉花不能纺织的历史难题,现在已经制作出了木棉纤维布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啊!
王府梅:愿为飞絮衣天下_榆林市人民政府 (yl.gov.cn)
棉花扩散·黄道婆·松江棉布
还有个使我吃惊的点在于,棉花虽然不是中国原产的,但它是新旧大陆都同时驯化的作物。 棉花分为四种 :亚洲棉(G.arboreum)、草棉(G.herbaceum)、陆地棉(G.hirsutum)和海岛棉(G.barbadense),其中亚洲棉和草棉是旧大陆驯化的,陆地棉和海岛棉是新大陆驯化的。我国有两条旧大陆棉花的传入途径:南路和北路,南路最早从印度经中南半岛和海路,在西南和岭南地区引入亚洲棉然后扩散至长江、黄河流域直至辽河流域;稍晚又通过北路,即丝绸之路在西北地区引入草棉最后扩散至黄河流域直至长江流域。到了元代,棉花已经在全国都广泛种植了,但无奈棉纺织技术并不能和中国固有而成熟的丝、麻纺织技术无缝对接,所以此时整个华北、华中、华东等中国核心区域的棉纺织技艺普遍比较落后。
这时候黄道婆生逢其时!前面提过,海南可能是中国疆域内最早引入亚洲棉的地区,而其原住民黎族,是中国最早掌握全套棉纺织技艺的族群。宋末元初,上海人黄道婆流落到海南岛,从黎族妇女那里学会了全套棉纺织手艺,她晚年回到家乡乌泥泾之后,发家乡松江府也种棉花,但无奈加工技术落后,她到处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艺并加以改良和创新,成就了造福万民、衣被天下的“松江棉布”,而且松江棉布在元明清三代500多年的海外贸易中都是畅销产品,因其通常在南京集散和染成蓝紫色,又叫“南京布”或者“紫花布”,在欧洲各国都很有名气!
棉布贸易战·鸦片战争
刚讲过,中国古代引进的是旧大陆的两种棉花,这两种棉花优点很多,但无奈产量和棉绒质量都比较一般,我国直到1892年洋务运动才从美国成功引种了陆地棉,而高产高质的陆地棉才是美国南方种植最普遍的棉花,想想《飘》!更别提以纺织业为开端的如火如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横跨欧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三角贸易”,中国都是无知无觉,丝毫没有参与其中的,那么诞生在古代江南繁荣的商品经济中,畅销海内外的商品“松江棉布”在晚清时候,遭遇到西方各国的“棉布贸易战”会 结局如何呢?
【1831年,中国棉纺织品贸易首次由出超变为入超,手工终于败给了机器——“南京布”在世界上的称雄地位也就随风而逝了】 虽然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各国非常推崇南京布,但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的英国棉布高质又廉价,打破了中国以南京布为代表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模式。接下来的九年后就爆发了众所周知的鸦片战争,古老的中国社会自此逐渐从全球的生产国沦为西方工业品的倾销对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都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我的探索从苏东坡的吉贝布开始,以南京布在中国对外国的第一次贸易战的惨败为结局,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PS:从黄道婆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出,宋代的古贝布的主要原料应该是棉花,先不说木棉花难以纺织的问题,如果像现在很多关于黎锦的宣传是用木棉花的话,那上海并不能种植热带木棉花,那这个故事就不能成立。另外由于黄道婆的原始文献很少,有一些学者认为黄道婆是个虚构人物,但就算人物是虚构,亚洲棉在中国的扩散途径是确定的、且通过基因验证过的,通过这个扩散路径也同样能将当时岭南成熟的棉纺织技术传播至江南,而宋和元代众所周知都不禁海,海路更为便捷,更有利于棉纺织技术从岭南传到江南。
读《棉的全球史》:棉花敲开现代世界大门_腾讯新闻 (qq.com)
我读︱王希:《棉花帝国》是一部全球史的佳作 (thepaper.cn)
参考文献
《棉花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作者:马雄风 毛树春 王宁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