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婴儿之未孩








学校儿童节活动,我为学生拍了两天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确实比较好看有质感,但是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技术,甚至很多相机功能我也没弄明白,就是瞎拍一通。 要说拍照“技巧”,我倒是有些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但是以我粗浅的拍照(不敢说摄影)知识,我是说不出高深的道理来的,所以只能借用《道德经》里的话来略谈一二。 我觉得好看的照片除了光影、色调、背景、氛围、角度等技术性的调和,更重要的是主题内容上的自然美感,这种意境可以用《道德经》“如婴儿之未孩”来阐述,就是如孩童般毫无矫饰的松弛自然,纯真可爱。所以我喜欢给小朋友拍照,因为他们只需要看着镜头一笑,他们的笑容或灿烂或羞涩,他们摆姿势时或大方或拘谨,这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毫不做作的浑然天成的纯真自然阳光了整张照片。 放眼世界和历史,人类的智慧是心有灵犀的。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引用了卢梭的思想——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儿童的美德,比如自发性、纯洁、力量和欢乐,可以看作值得培养和赞美的特点。 基于这些儿童纯真的自然状态,这两天朋友圈里关于儿童节的照片大体上是让人赏心悦目、心生欢喜的,包括我拍的照片也让自己感动。 对于“未孩”的外在自然状态,成人们自然是欣然接纳欣赏的,但是对于孩童内心的纯真天性,大人们未必都能由衷接受并予以赞美鼓励,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们。《童年的消逝》也写到早在16世纪初,西方很多教育理念就把儿童的天然本性视为不仅妨碍书本学习,而且是邪恶性格的表现,于是孩童的天性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就已经不得不被征服。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大概就预见我们这些大人会失掉童年的共情能力,所以在《道德经》里呼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 不知不觉中我写了那么多废话,简直让我羞赧难当。其实我就是想写一件小事——一天晚上,下着蒙蒙细雨,雨在灯光下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我觉得很有诗意,于是问儿子:孩子你看,灯光下的雨像什么呢? 我心里等着他张开聪明的小嘴说出完美的答案——像沙子,像盐粒,像细针…… 不成想儿子想都不想就随口说:像一根柱子。 我很是失望,甚至为他这个“愚蠢”的答案而气恼地责问他:雨点这么小,它们怎么就像柱子那么大了? 儿子看出我的不悦,于是小心翼翼地解释道:那盏灯照下来,在黑夜里出现一圈的光,雨在光圈里,不正好像根柱子了吗? 突然的,我心里无比愧疚,难过,自责。在他说出答案的那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张张试卷,我几乎想到的全是孩子写试卷的样子,他的试卷赫然出现的低分,然后是我生气得扭曲了的脸和吓人的呵斥…… 是的,我羞愧得难以自容,我口口声声说的全是漂亮的虚伪的主义,而心里装的全是实在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我错了!真的!